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2022年10月10日19:52:04 歷史 1412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戰火一度燒到我國邊境。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就此事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經過研究和討論後,中央和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

抗美援朝的決策形成後,毛主席便開始研究該以什麼名義出兵,如果公開宣布派解放軍戰士赴朝參戰的話,那麼就相當於公開向美國宣戰,這對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為此,毛主席多次找周恩來商討,最終決定叫「支援軍」是最合適的。

然而當這一計劃暫時定下後,黃炎培卻提出反對,他說:「我不贊同用『支援軍』,要師出有名!」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黃炎培是誰?他為何要這樣說?毛主席又是如何回復的?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黃炎培

毛主席和黃炎培的淵源

黃炎培1878年出生在江蘇川沙一個私塾教師之家,1907年參加清末科舉考試,中了舉人,不過後來卻因為「詆毀」清廷而被通緝,無奈只好逃亡日本。1905年,黃炎培加入同盟會,在辛亥革命中參與策劃江蘇起義,後來擔任江蘇省教育司長。

1917年,黃炎培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以及學校後,從此從事教育事業高達32年,在社會上享有美名。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都曾許諾給黃炎培高官俸祿,但他全都拒絕了。黃炎培還曾參與了大量的社會和政治活動,當面聆聽了孫中山先生「知難行易」的教誨……

黃炎培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了,曾在中共中央負總責的張聞天、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蔣介石的兩個兒子蔣經國蔣緯國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或者在他創辦的學校里學習過。

後來,黃炎培為了推動中國的民主和進步,又積極投身於政治活動中,並先後創建中國民主同盟和中國民主建國會。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他一直和我黨密切合作,為新中國的解放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20世紀20年代末,周恩來在上海中共中央工作期間,就已經注意到黃炎培的聲望和影響,他說:「黃炎培是在社會裡扎了根的人,我們要注意團結他,幫助他!」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毛主席

而毛主席也很早就和黃炎培結緣了,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1919年,江蘇省教育會集會歡迎杜威訪問上海,當時黃炎培主持了此次會議,並在會上發表演講。當時在上海逗留的毛主席聆聽了黃炎培的演講,因此對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45年2月,國共談判一度陷入僵局,5月黃炎培讀了毛主席發布的《論聯合政府》一文後,認為和平之門並沒有被關閉。於是黃炎培於6月2日和章伯鈞、左瞬生等人兩名給毛主席和周恩來發去電報,希望能早日恢復談判,實現國內和平。

中央很快回電,說是同意商談,並邀請黃炎培等人到延安當面交換意見。7月1日,黃炎培等人在毛主席的邀請下從重慶飛往延安。

延安對黃炎培來說是一個神秘且令人嚮往的地方,之前他只在別人口中聽過延安是「言論不自由」、「作風不和人情」的地方,但他並不信,堅持百聞不如一見。如今黃炎培以67歲的高齡乘坐飛機來到延安,不僅僅是為了調解國共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是想通過實地考察來比較今後究竟是國民黨更得人心,還是共產黨更得人心。

不久後,黃炎培等人抵達延安,並受到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的熱烈歡迎。毛主席一見到黃炎培就上前握住他的手,說:「我們20多年不見了!」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毛主席的熱情令黃炎培十分震驚,他說:「據我所知,我們這是第一次見面啊……」

毛主席笑著說:「當時江蘇省教育會歡迎杜威博士來華,你主持會議,在演講中說中國一個中學的畢業生,升學的有多少,失業的又有多少。當時聽您演講的有很多,我毛澤東就是其中一個。」

黃炎培不由得讚歎:「主席真是好記性啊!」

緊接著,毛主席和黃炎培等人進行了三個半天的會談,交換了彼此對當前時局的看法。在訪問延安期間,黃炎培發現延安沒有一寸土地是在荒廢的,沒有一個人是遊手好閒的,百姓們身上的衣物也是乾淨整潔的,臉色也格外紅潤。

到延安之前,黃炎培很擔心自己被限制自由,因此有些小心翼翼,但他很快就發現,共產黨人是不會限制他們自由的,甚至將他們視為座上賓。共產黨的領導也不似國民黨領導那樣驕傲自大、目空一切,而是樸實穩重。

延安之行令黃炎培對共產黨的認識和感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在此之前,他曾說自己要做到不偏不倚,但現在他內心的感情天平很明顯地傾向於共產黨這一邊。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8月10日,黃炎培的書《延安歸來》出版了,在這本書里,他熱情地讚頌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抗日根據地,並說:「我認為中共朋友最可貴的精神,是不斷地追求進步,不斷地向好的方向發展,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前途更是無限的!」

非同一般的禮遇和尊重

1949年2月,黃炎培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成功逃過國民黨特務的監視,並經香港抵達解放區。3月25日,黃炎培來到北平,從此展開他生命史上的新篇章。

黃炎培抵達北平的當天下午,就和沈鈞儒等民主人士一起去西郊機場迎接毛主席、周恩來等人進入北平。毛主席和黃炎培自重慶一別後,已經有三年半的時間沒有見面了,如今兩人在解放後的北平見面,其歡樂更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當天晚上,毛主席設宴招待黃炎培、李濟深、沈鈞儒等民主人士。第二天,毛主席又單獨邀請黃炎培到自己的住處雙清別墅做客。值得一提的是,黃炎培是毛主席在雙清別墅期間招待的第一位客人。

進入北平第二天,毛主席就在自己的住處單獨招待黃炎培,這也是非常高的待遇了。而在眾多民主人士中,能獲得如此待遇的,也只有黃炎培一人。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當黃炎培乘車抵達雙清別墅的時候,遠遠就看見毛主席在門口等待的身影,還沒等黃炎培下車,毛主席就走到車旁攙扶著他走下汽車。兩人先是閑聊一番,然後坐在飯桌上邊吃邊聊。

毛主席對黃炎培說:「黃老,你是我老師的老師,還請你幫我一個忙,可好?」黃炎培連忙說:「主席不必這麼客氣,你要我幫什麼忙?」毛主席繼續說:「我知道你長時間從事教育行業,還辦了幾十年學校,但我希望新中國成立後,能請你去搞工商業。」

還沒等黃炎培回應,毛主席又說:「我希望你能做新中國民族工商界的牽頭人,一方面可以向共產黨反映民族工商業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向他們傳遞我們共產黨的聲音。」

黃炎培聽了毛主席的話有些沉默,他思考一番後說:「主席您就放心吧,我一定會順利完成這一任務的!」

3月28日,黃炎培按照和毛主席商談的結果,分別給上海、香港等地的工商界朋友發去電報,先是向阿門解釋中共的政策,然後邀請他們來北平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和中共共商建國大計。

毛主席不僅禮遇和尊重黃炎培,對他創建和領導的中國民主建國會也是格外關心和重視的。由於民主建國會和上海的工商界交往密切,於是毛主席在4月15日晚,專門邀請黃炎培以及民主建國會的同志們聚餐聊天。當時陪同的還有朱德、饒漱石等人。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新中國成立後,黃炎培和毛主席經常書信來往。據不完全統計,在新中國建立的最初7年內,毛主席給黃炎培寫的信竟高達39封,幾乎每年都會寫五六封信。而毛主席給其他民主人士寫的則非常少,一般只有幾封。

比如說,給李濟深寫的只有2封;張瀾只有4封;沈鈞儒只有1封;連交情很好的宋慶齡也只有3封。

從毛主席給黃炎培寫信的頻率中足以看出兩人的交情,當然了,毛主席除了經常和黃炎培商討國家大事外,對他的身體健康也是非常關心的。每當黃炎培有不舒服的時候,毛主席都會殷切詢問,然後給他送去補品。

此外,毛主席和黃炎培都喜歡寫詩填詞,兩人的書法藝術也都達到了比較高的境界,因此他們還會互贈詩詞墨跡。對於毛主席的尊重,黃炎培是十分感激的,這也是他心悅誠服地接受中共領導、自覺投身於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9年9月21日,黃炎培作為民主建國會的代表之一,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天,黃炎培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異常激動,他和毛主席、周恩來等人一起見證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性時刻。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毛主席提出「支援軍」,黃炎培反對

黃炎培為人直率真誠,新中國成立後,他擁護我黨的領導,支持黨和人民政府的各項工作。對於那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黃炎培也會直言不諱地向毛主席和其他領導人反映,因此他經常被稱為是中國共產黨的「諍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隨著戰火的不斷燃燒,我國邊境岌岌可危。當時出兵還是不出兵的問題擺在中央和毛主席的面前,而毛主席則是主張出兵的。

當時有不少人反對出兵,一來新中國剛剛成立,經濟發展還不是太好,二來敵人實在是太強大了,如果出兵的話很有可能是有去無回。於是毛主席逐個和政治局的委員們談心,逐個做他們的思想工作:

「我們不能見死不救,儘管很多同志對出兵朝鮮還是有意見,講的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當別人處在國家危亡之際,我們身為鄰國和社會主義夥伴,怎麼能見死不救呢?如果只在一旁看的話,心裡也是非常不好受的。」

毛主席這一番談話終於說服了那些不同意出兵的同志,最終中央和毛主席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出兵的事情解決了,接下來擺在毛主席面前的則是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該以什麼名義出兵呢?

如果公開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入朝作戰,支援朝鮮的話,那麼便是以國家的名義參戰,這相當於向美國宣戰,這對我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毛主席針對這一問題耗費了不少腦筋,為此還徵求了民主人士的意見。

剛開始毛主席找周恩來商議該以什麼名義出兵,經過研究和討論,他們認為應該叫「支援軍」,簡單明了,畢竟是支援朝鮮人民。隨後「支援軍」被當做是初步意見被定了下來,而在接下來擬定計劃方案的時候,毛主席也開始使用「支援軍」的字樣了。

但是初步意見畢竟是初步,一旦要宣告天下的話,毛主席又是非常慎重的。因此在公之於眾之前,毛主席特意找來年邁且資深的民主人士,向他們詢問「支援軍」的意見。

毛主席認為:「這些民主人士大多見多識廣,學識淵博,最重要的是他們有很多經驗,能夠給最好的意見。多聽聽這些民主人士的意見,事情會更加周全。」

毛主席指示關於出兵名義的問題廣泛徵求民主人士的意見,有不少人認為「支援軍」就很好,更何況現在距離出兵的時間越來越短了,就不要再糾結名字的問題,應該思考如何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毛主席卻不同意,他說:「多聽聽別人意見是好的。」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沒想到這一問還真的有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就是毛主席的好友黃炎培。這天黃炎培決定拜訪毛主席,和他面談出兵名義的事情。毛主席知道後十分高興,當即在中南海門口迎接,並和周恩來一起聽取黃炎培的意見。

三人一番寒暄後,開始進入正題,黃炎培率先發言:「有個問題我們需要考慮!」他看了看毛主席,又看看周恩來,誠懇地說:「師出必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仗就沒有那麼好打。」

周恩來有不同的意見,他說:「我們叫支援軍,支援朝鮮人民嘛,這不就是名正言順?」黃炎培搖了搖頭,說:「不是這樣說的。」周恩來說:「那不知先生有何高見?怎麼能說師出無名呢?」

毛主席也看向黃炎培,想知道他的看法是什麼。

黃炎培說:「『支援軍』顯而易見就是支援朝鮮人民的軍隊,那就是被派遣出去的,那麼是誰派出去的?還不是國家?那不還等於我們公開向美國宣戰嗎?」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毛主席聽後緊皺眉頭,說:「黃老說的對,支援軍事被我們派出去的,那不還是有向美國宣戰的意思嘛!」毛主席想了想,隨即眉頭展開,在紙上寫下「志願軍」,然後說:

「那叫『志願軍』怎麼樣?是人民自願參加的,是人民自願幫助朝鮮人民的,他們不想看到戰爭,自主參加。這樣一來的話,就不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事情了!」

周恩來點點頭,說:「主席說得對,志願軍都是大家自願去參加的,如此一來就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立了!」

黃炎培也十分高興地說:「好好好,師出有名則戰無不勝,主席的意見非常寶貴,我也贊同!」隨後黃炎培起身告辭,毛主席和周恩來則送他出門。

幾個小時後,也就是1950年10月8日,毛主席發布了一則命令:「任命彭德懷同志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員見政委……」

隨著毛主席命令的下達,之前集合在東北的幾十萬解放軍戰士連忙換上了志願軍軍裝,隨後秘密前往鴨綠江邊。於是,戰爭史上便有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稱謂。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彭德懷

毛主席這一命令下達當天晚上,彭德懷就來到了瀋陽,和一些隨行出征的將軍們共飲出征酒。彭德懷舉起酒杯說:

「從當初井岡山到如今的朝鮮,還是咱們這些老人。咱們雖然叫志願軍,但其實我不是支援的。要不是他們壓到了鴨綠江邊,我也不會志願的。但他們現在打到了咱們家門口,我是志願挂帥出征的,你們志願不志願?」

戰士們齊聲高喊:「志願!志願!」

11月8日,中國政府正式宣布:「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總司令彭德懷的帶領下,渡過鴨綠江,參加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1953年年底,國家開始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的政策,不過由於農民一直有自由支配糧食的習慣,因此不少農民對這項新政策有些不習慣。再加上有些地區在收購工作中出現了一點小失誤,因此有不少地方都出現了「鬧糧」風潮。

黃炎培聽說這些事後十分著急,連忙給毛主席寫信,反映糧食問題十分嚴重,民間哀怨聲不斷,希望毛主席能夠認真處理。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4月26日,黃炎培又給陳雲寫信,希望能解決湖南農村糧食的問題。為了了解實情,黃炎培趁著去各地視察的機會,再次南下調查。在他臨行前,毛主席特意給黃炎培發去電報,囑咐道:「先生此次下鄉考察,還希望能夠全面去分析情況,了解實情。」

6月2日到20日,黃炎培先後來到無錫蘇州等地視察,並聽取當地同志的回報,向農民了解情況。經過調查和了解發現,原來此次「鬧糧」是地主、富農等在故意搗亂,實際上各地百姓都是非常贊同統購統銷的。至此,黃炎培心中懸著的石頭終於能落下了。

回到北京後,黃炎培先是寫了一篇《江蘇視察報告》送給毛主席,然後主動作了檢討,他說:「前段時間針對缺糧的看法,是我在不了解實際情況得出的。如今經過調查後才得知,那是錯誤的。我必須要吸取此次經驗教訓,努力學習全面分析,隨時準備糾正過去的錯誤和方法……」

黃炎培這種坦蕩的胸懷,正是他對我黨的高度信任感和對人民高度責任感的體現,因此,毛主席一再呼籲黨外人士學習黃炎培的精神,做黨的諍友。

在中南海的一次晚會上,毛主席曾饒有興趣地問黃炎培:「黃老,北京政府有一時期讓你去當教育總長,你怎麼沒有去呢?」黃炎培說:「我的信念是,『不看清是』真理所在,是決不盲從的。」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1954年5月1日晚,黃炎培出席了天安門廣場的聯歡晚會,當他看到解放幾年來新中國的變化後,內心十分激動。當天晚上回到家後,他連忙給毛主席寫去一封信:

「主席,作為您領導下的幹部,同時也是您領導下的老年學生,我確實還沒有資格當黨員,但我已經接受了這一事實。我現在正在接受黨的教育,思想也得到改變,應當向您坦白地陳述……」

1955年11月,黃炎培的身體越來越差,也多次住進北京醫院。儘管在病床上,他也不忘關心國家大事,甚至給毛主席寫信:「等我病癒後,希望主席能同意我繼續投入到工作當中……」

毛主席收到黃炎培的信後十分感動,當即回復道:「工商界的改造工作有進步,令人欣慰。希望黃老能好好養病,早日恢復健康。」

1956年9月,北京召開我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黃炎培也參加了此次會議,最重要的是他被邀請在主席台上就坐。這令黃炎培感到十分光榮,不禁賦詩4首,題為《東方紅遍環瀛》。充分表現出黃炎培和共產黨同舟共濟、堅定不移的高尚情操。

1950年,毛主席提議入朝軍隊命名為「支援軍」,黃炎培:我反對 - 天天要聞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後,我黨出了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而毛主席和黃炎培則是這一方針的楷模。

1965年12月21日,黃炎培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