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月3日,毛澤東給自己的兒媳,即後來的邵華將軍寫了一封信,在裡面語重心長地說:「女兒氣要少些,加一點男兒氣……《上邪》一篇,要多讀……」
原來,邵華和毛岸青結婚後,因學習跟不上進度,再加上時不時與毛岸青為一些小事磕磕絆絆,氣不過,生病了。毛澤東意外知曉,這才特地給她寫了這封信,意在開導她要看得長遠一些。
毛澤東這般開導兒媳,可是非常有層次、非常有境界的。
一些人也許聽說過《上邪》,一些人或許聽都沒有聽過,不是一個資深的古文研究者、閱讀者。
《上邪》是著名的漢代樂府裡面的一首民歌,屬於《鐃歌十八曲》之一,相信大多數人雖沒有聽過《上邪》,但肯定會聽過這首詞裡面的這句千古之詞:「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是什麼樣的一種愛情才能達到《上邪》里說的這種境界呢?這裡就不對這句詞進行解釋了,總之,毛澤東讓兒媳邵華多讀《上邪》,肯定是希望兒媳能與他的兒子毛岸青恩恩愛愛、長長久久。
像毛澤東與邵華這種溫馨又有境界的公媳關係,不知令多少人羨慕。回首過去,邵華能與毛澤東成為一家人,還得從一場拯救活動說起——毛澤東拯救了邵華與她的家人,是她和她家的救命恩人。
1939年8月,邵華與父親陳振亞、母親張文秋、姐姐劉思齊三人從延安向西北進發,準備借道新疆北上,前往蘇聯為父親治傷和安裝假肢。
沒成想,當他們來到新疆的時候,不幸被新疆軍閥盛世才全部扣了下來。之後,他們先被軟禁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後又在1942年9月與160多名中共黨員一起被關進牢房,過上了食不果腹、衣不著體的牢獄生活。
他們一家人這樣苦難的歲月,一直到1946年6月才得以結束。
1945年10月,國共重慶談判落下帷幕,國內取得了短暫的和平。趁這一機會,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抓緊時間拯救被國民黨關押起來的我黨人士和其他愛國人士,其中就包括了邵華和她的家人。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加之有「和平將軍」張治中極力從中斡旋,到1946年6月,邵華和她的家人、再加上120多位中共黨員,共計131人,終於走出牢房,踏上了回歸革命聖地延安的漫漫路途。
然而,這130多位重獲自由的人里,並沒有邵華的父親陳振亞,他,早已犧牲了。
1941年6月,惡毒的盛世才密令對陳振亞注射了毒劑,讓他痛苦地倒在了病床上。
從那之後,我黨失去了一位好乾部,邵華失去了為她遮風擋雨的好父親,當然,張文秋也失去了一位好丈夫、重要靠山。
張文秋與陳振亞算是半路上認識的夫妻,他們都是在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後踏上革命之路的,只不過,直到1937年,他們才結為夫妻。
那時,張文秋已經經歷過幾個「家」,有過一任丈夫,陳振亞雖然是彭老總一手帶出來的高級幹部,卻沒成過家,用彭老總的話來說,他還是個「老光棍」。
所以,陳振亞一與張文秋結婚,一「脫單」,彭老總就笑呵呵地對陳振亞道喜說:「你這個『老光棍』總算是有個家了,我一樁心事已了。你們一定要白頭偕老,革命到底!」
都清楚,彭老總的前面一句是由衷地為陳振亞感到高興,後一句則是對陳振亞與張文秋一起說的。
帶著彭老總的祝福,1938年10月,張文秋成功為陳振亞生下了一個女孩,取名張少華,也就是後來的邵華。陳振亞、張文秋夫婦倆均視她為掌上明珠。
然而,動蕩的歲月里,要想保證一個家庭的完整,那是何其的困難,一不小心就會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社會地位高的人是這樣,對沒有社會地位的底層人群亦是如此,邵華一家自然也不例外。
邵華一家人的幸福日子沒有持續多久,一場危機就向他們撲了過去,就是1939年被盛世才抓住的那一次。
危機過後,邵華一家已變得殘缺不全,父親陳振亞英勇就義,家庭的重任全都轉移到母親張文秋一人肩膀上。這時,家裡又多了一個女孩,她就是在陳振亞去世那年出生的張少林,所以她一點也不輕鬆。
從盛世才的監獄中走出來,別人是拖著虛弱的身軀,張文秋則一手拉著大女兒劉思齊、懷裡抱著未滿8歲的邵華、背後還背著一個4歲的張少林,可想而知,她當時是多麼絕望,又是多麼堅強。
也許是受到母親的感染,邵華後來才成了一位意志力堅強的女戰士。
在回延安的途中,一母三女,她們緊跟在大部隊左右,一步也不敢走偏。走了一個多月,跨越了3000多公里,最終,她們和餘下的125名中共黨員,共129人(兩人在路上去世)安全回到延安。
到了延安,一切困難又變得沒有那麼困難了,心裡也充滿了安全感。
邵華與家人以及120多名中共黨員受到了熱情接待,毛澤東親自來看望他們,與他們一一握手。
先被軟禁,後又在監獄裡待了4年,邵華的童年基本在他人的監視下度過,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但第一次見到毛澤東這位將她和她的家人拯救出來的恩人時,她激動異常。
在後來的回憶里,她說:「我們就感到和毛主席握手是最大的幸福……我們都爭取第二次和毛主席握手……」
當時邵華也許並沒有想到,自從她和家人這次被毛澤東救了後,便和毛澤東結下了不解之緣;更甚的是,在將來,她和姐姐劉思齊將會分別變成毛澤東兩個兒子的媳婦。
1949年10月15日,通過自由戀愛,劉思齊與毛澤東的長子、毛岸青的哥哥毛岸英,喜結連理,步入了婚姻殿堂。邵華由此成了毛岸英的小姨子,同時也成了毛澤東的親人。
那時,儘管邵華才10歲,懂得不多,但通過姐姐劉思齊與姐夫毛岸英這層關係,她卻已意識到了自己身份的變化,再次見到毛澤東的時候,對毛澤東少了一份拘束,多了一絲親情的親切感,與毛澤東走得很近。
在劉思齊結婚後,邵華差不多每個周末都會跑到中南海與她見面。
這樣一來,邵華一周能見到毛澤東一次,姐夫毛岸英笑她是個「跟屁蟲」,毛澤東則誇她相當聰明。當得知她沒有上學後,毛澤東親自安排她到育英小學上學。
1956年,邵華順利考上高中。這時,她已是18歲的大姑娘了,不再像姐夫毛岸英說的那樣,是個黏人的「跟屁蟲」了,她越來越忙自己的事,加之姐夫已為國捐軀,去中南海的頻率越來越少,見到毛澤東的次數也屈指可數。
直到1959年後,邵華才又頻繁與毛澤東見面起來。
1959年,邵華考進北大中文系,開始研究古籍,與毛澤東對上了號,有了共同話題。之後,她經常來見毛澤東,與毛澤東一起討論一些文學上的問題,和毛澤東儼然成了一對沒有年齡差距感的文友。
直到這時,邵華才了解到真正的毛澤東——他既博學又謙虛。
說毛澤東博學,是因為他對中國古代文字有相當廣泛的涉獵,對它們有相當深刻的了解,其研究程度已超過一些專家,讓他們望塵莫及。
說毛澤東謙虛,是因為毛澤東的低調好學徹底折服了邵華。
一次,邵華和毛澤東討論《簡·愛》,可毛澤東並沒有看過這本書,在談話的過程中一直傾聽,沒有發表言論。到最後,邵華才知道這事。
隔了幾天,當邵華再次找到毛澤東時,毛澤東卻已基本把《簡·愛》看得差不多了,並有了自己的看法,讓邵華驚訝不已。
也是在討論《簡·愛》這本書的時候,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毛澤東透露出毛岸青的一些私事,讓邵華悄然臉紅。
說到《簡·愛》中平淡又令人難忘的情愛時,毛澤東突然將毛岸青牽涉進來,像「插入廣告」一樣說:「我那個老二,三十好幾了,雖然遇到過不少姑娘,卻至今沒有一個中意的……」
聽著聽著,聽到毛澤東說到這裡,邵華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臉卻不自覺紅了起來。
也許,毛澤東非常欣賞邵華,想讓她做自己的兒媳,才故意給她透露毛岸青三十幾歲還單身的事。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似乎證明了毛澤東對邵華說毛岸青,確實有些刻意為之的可能。
1959年末,毛岸青到大連去療養,張文秋此後趁邵華放假,帶著邵華前去看望他。
有人說,帶邵華千里迢迢去看毛岸青,張文秋其實是想為這兩個年輕人牽橋搭線,讓他們走到一起。這次看病後,邵華與毛岸青確實看上了對方,開始了書信往來,說明這個說法是可信的。
很快,對邵華與毛岸青有來信這件事,毛澤東就知道了。他當時很開心,在寫給毛岸青的信件中,說邵華「是一個好孩子」,鼓動毛岸青主動一點,抓住機會,好好與邵華聊聊。
之後,毛岸青增多了與邵華的書信往來,他們的感情迅速升溫,併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1960年的五一勞動節前夕,在大連市委第一書記郭述申的親自主持下,毛岸青和邵華完成了婚禮。
毛澤東的一樁心事,到這裡也算是了結了。然而,毛澤東高興,所有的人也跟著高興,卻只有一個女人不高興,這個女人就不用說了。
上一次,在大兒子毛岸英結婚的時候,毛澤東送了一件大衣,這次,二兒子結婚,他破例送了非常多的東西,特別送給邵華一台熊貓牌收音機和一塊手錶。
這些東西在當時都很稀有,哪怕是後來它們都壞了,邵華也一直相當珍惜地收藏著。
1962年春,邵華與毛岸青從大連回到北京,毛澤東很高興。以前,他欣賞邵華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和好學的學生,現在,邵華成了他的兒媳,他要讓家裡人一起來分享這份喜悅。
在邵華與毛岸青回到北京不久,毛澤東便安排他們回老家韶山沖,讓在那裡的親族也認識認識邵華,隨便讓他們拜一下楊開慧的墓,讓楊開慧也知道這事。
從韶山沖回來,看到毛岸青的身體已恢復得差不多了,邵華當下又產生了重回北大讀書的念頭。不久,她真的回到了校園,只不過因為長時間的耽擱,她已跟不上課程進度。
邵華好學,看到自己與別人居然已經落下了一大截的距離,不免心浮氣躁起來,鬱悶不已。
後來,加上新婚夫妻需要磨合,小日子難免有些磕磕絆絆,這讓邵華變得越來越氣憤,越來越想不通,最後病倒了。
得知兒媳病倒,毛澤東既關心又著急,但也沒辦法,只能給邵華寫去一封安慰和開導的信。
在信里,毛澤東讓邵華看得遠一些,要少一些「女子之氣」,多一些「男子之氣」,同時,空閑的時候去看一下《上邪》,學習怎樣把夫妻關係調理好,學習怎樣與丈夫相愛。
當然,毛澤東不僅給邵華一個人寫信,還給毛岸青寫信,讓他多包容邵華,不要在家裡面「甩男子氣概」,要做家庭的「頂樑柱」,做自己女人的靠山。
在毛澤東的諄諄勸導下,比邵華大一些的毛岸青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當即改正。在日常生活里,他慢慢收斂自己的脾氣,學會了如何與邵華相處。
邵華也是如此,在醫院療養期間,她想通了很多事,既然與毛岸青已經成了夫妻,那就要學會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絆絆,有時該讓步就讓步,做一個合格的妻子。
正是夫妻倆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他們的結合才延續了那麼長的時間,幾十年都沒有分開過。
夫妻關係融洽,在公婆關係方面,邵華與毛澤東也延續了之前的文友友誼,處得很來。
後來,邵華喜歡上了攝影,一直用照相機來記錄家裡的點滴,尤其喜歡拍攝毛澤東。
看到兒媳這樣拍自己,毛澤東也不在意,不過與她約法三章:一是照片不能沖洗;二是不能送人;三是不能投稿。
邵華知道其中的利害,當然不會隨便將照片散布出去,一直遵守毛澤東定下的這個規矩。
1970年1月17日,懷胎十月,邵華生下了與毛岸青的第1個孩子,是個男孩。毛澤東抱了大孫子,相當高興,親自給孫子取名「毛新宇」,對他寄予了厚望。
一生為革命奔波,家裡的親人要麼病死、要麼為革命犧牲,到這一刻,毛澤東終於體會到了做爺爺的感覺,享受上了天倫之樂。
然而,歲月不饒人,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離開了人世,邵華、毛家人和全國人民都為此痛惜不已。國家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袖,毛家失去了一位當家人,邵華則失去了親愛的公公和文友。
想當年,要不是毛澤東積極拯救,邵華和她的家人很可能就死在了監獄,又或者是被流放到某個地方,在那個地方病死、餓死。
好在毛澤東救了她們一家人,讓她們有了新的人生。
後來,邵華和姐姐分別嫁給了毛澤東的兩個兒子,成了毛澤東的兒媳。對她們姐妹來說,這又是另一段人生,這無論放到哪裡,都是難以想像的,也是難以預料的。
毛澤東去世後,邵華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紀念他,寫了一本書,名叫《毛澤東之路——追尋父親的足跡》。顧名思義,毛澤東成了她的公公,她則把毛澤東當成了父親。
後來,邵華還與毛岸青一起合編《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系列叢書,共出版27本,有500多萬字。這一叢書一問世,就受到了熱烈歡迎,人們通過書本,既了解到毛澤東的平凡生活,也感受到了他平凡之中的偉大人格魅力。
邵華人生的轉折和起伏,受到了毛澤東的影響,但她卻不靠毛澤東出名,她有自己的成就。
1966年7月,她被安排到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做宣傳幹事,一步一個腳印,到1993年,她已做到了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長。
之後,憑藉突出的貢獻,她在1995年獲得了少將軍銜,成了共和國15位女將軍之一,被載入了史冊。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同時,邵華也心繫貧苦,一直默默做一些慈善事業。她經常深入基層,了解民生,發現問題和了解基層民眾的需求後,積極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幫民眾處理問題。
在她的幫助下,一些傷殘人員、失學兒童等有了經濟支持。此外,她還貫徹黨的政策,積極幫扶貧困地區建設,頗有成就。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離開了邵華。
他們從1961年結婚開始,到毛岸青離開人世,這段婚姻延續了46年,他們一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卻終究一人含淚送走另一人。
愛人毛岸青一走,在痛苦的同時,邵華也隱約感覺到自己的日子不長了。所以,她奮力去完成一些事,擔心自己走了後,這些事將會成為遺憾。
在她的努力下,影視作品《祖國頌》終於問世,這與她之前的作品《我的祖國》前後呼應,實現「善始善終」。
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汶川地區發生了大地震,她心疼災區人民,讓兒子毛新宇給災區捐贈10萬元。
2008年6月24日,邵華安詳地在北京301醫院離開人世,享年69歲。
結語:
人生總是像小說一樣精彩,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1939年,還在襁褓之中的邵華與父母以及姐姐一起被新疆軍閥盛世才囚禁起來,後又關進了大牢。
直到1946年,他們一家人才在毛澤東的救助下,從牢獄裡走出來,重獲自由。期間,邵華在監獄中度過了她童年裡的大部分時間,她每天能見到的不是枷鎖、牢籠,就是凶神惡煞的獄卒。好在毛澤東救了他們一家,才讓她有了新的人生。
她或許沒有想到,自從被毛澤東救了後,她和自己的姐姐劉思齊將會與毛澤東結下不解之緣,她們後來成了毛澤東兩個兒子的媳婦。
一對坐過牢的女孩,居然會成為偉大領袖的兒媳,真是不敢想像。只能說,她們的人生就像小說一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