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末,正值初夏,北京城一如既往陽光明媚。
26日早晨8點半左右,提前趕來賀龍北京家中的賀龍故土省市領導及公安部等首長靜靜站立在客廳,默默欣賞那幅仍然懸掛在牆上、非常顯眼的國畫。畫卷上的賀龍音容笑貌如舊,彷彿從未走遠。
九點整,由中央正式批准的移葬儀式開始。
賀龍次女賀曉明小心翼翼捧起已從八寶山取出,停靈家中3年的賀龍骨灰盒,在母親薛明的主持下,緩緩送出客廳。
門外,等候許久的禮葬兵手持長槍,護送賀龍骨灰登上一輛中型大巴車。緊接著,所有停在賀龍家樓下的車輛陸續隨著中巴車駛向北京機場。
專機等在停機坪,賀龍親屬攙扶年邁的薛明,依次在前艙坐下;後艙則坐著賀龍生前戰友的子女們,他們皆如先輩所期許那般,長大成才,為祖國付出屬於他們的心血和力量,而今多數退出一線,身背中將、少將軍銜,是和先輩們一樣傑出的人才。
大約一個小時後,專機漸漸升空,飛向遙遠天際。自從1953年入京,「停留」首都至今56年的賀龍就這樣離開這座帶給他榮耀和波折的城市,回到他半生思念、半生未見的故土,長眠於他所眷戀的水土間。
又2個多小時,專機順利降落張家界機場,薛明陪同賀龍骨灰一同走下舷梯,入住當地賓館。
次日,依然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晴天。所有人都在8點前醒來,用罷早餐,齊齊聚集在門口,勸說93歲的薛明,山路曲折遙遠,不如就「送」到賓館門口吧。
眼見場面稍稍混亂,負責移葬事宜的劉京當即四處相告,說按照賀龍故土習俗,丈夫出殯,夫人本就只能送到家門口。
話一出,大家這才放心,看著賀龍小女賀黎明手捧父親遺像,次女賀曉明小心翼翼抱著覆蓋黨旗的賀龍骨灰盒,在兩位手持真槍實彈的士兵護送下,與押後的賀捷生及賀家小輩一起朝天子山下賀龍公園而行。
那裡青山綠水,環境幽雅,是賀龍最熟悉的風景。早上10點,禮炮、哀樂響起,集體默哀後,賀曉明親捧賀龍骨灰盒走到賀龍正面銅像後,把父親的骨灰輕輕放入水泥板深處墓穴中。
從此,賀龍將永遠沉睡於此,與山澗鳥鳴相伴,再不會感到寂寞與孤單。
01、半個世紀莫逆之交:他們的相交從南昌起義開始,從一首小詩開始
2011年某天,賀龍的長女賀捷生撰文懷念父親,揭露一段有關賀龍和周總理的往事。
眾所周知,周總理與賀龍相識於1927年盛夏。那年7月某天傍晚,周總理在周逸群的陪同下,來到武昌,與駐守在此的賀龍見了生平第一面。
他們相談甚歡,周總理耐心向賀龍分析當下形勢,訴說中共對政局的主張,令賀龍的心緒一下子豁然開朗,為二人日後長達數十年的誠摯交情埋下伏筆。
但賀捷生卻表示,父親和周總理的「友誼升溫」契機則和一首小詩相關。
把時間拉回上個世紀50年代某天,賀龍閑來無事,與女兒賀捷生聊起同周總理的情誼,忽然問了賀捷生一個奇怪問題:「你知道張皞如嗎?」
賀捷生絞盡腦汁也沒有答上來。
賀龍看著女兒略帶窘迫的表情,「哈哈」大笑表示:「沒事兒,沒事兒,你不知道也正常,我也不太了解他,只知他是民國一位老先生,很有骨氣,也很有學問,他曾在報刊發表一首叫《傷時事》的小詩,寫得不錯,你可以找來讀讀。」
賀捷生當即被父親勾起興趣,回到北大校園,馬上找到近代史老師求教,然後鑽入圖書館,花費很大功夫,才從陳舊資料中翻出那首七絕小詩。
看著小詩刊登時間,賀捷生腦海靈光一閃,當即想到同年年末父親手持兩把菜刀,帶著12個兄弟開始革命的往事,不由疑惑,難道文化程度不高的父親特意提起這首詩真是個巧合?
賀捷生不相信,於是更加深入「挖掘」關於張皞如的信息,成功從中找尋到另一個熟悉的名字:張皞如的學生周恩來。
她抄錄小詩,回家拿給賀龍看。賀龍點點頭,告訴賀捷生:「任務」僅完成一半;另一半,則是找出周總理當時寫下的七絕小詩。
賀捷生沿著周總理年少活動軌跡,再次完成賀龍交給她的「任務」。
讓賀捷生驚訝的是,周總理的這首小詩與張皞如同時發表在同一本雜誌上,且韻律皆與張皞如小詩韻律相同,可謂一脈相承、「靈魂」相通。
但唯一不同的是,周總理在詩中向張勳復辟表達了不屑和蔑視,立意及辯證眼光皆高於張皞如,一展屬於偉人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強盛勢頭。
賀捷生又一次抄錄小詩,拿回去給父親看。賀龍滿意點點頭,給賀捷生講了一件往事。
那是南昌起義後發生的事情,因為南下途中,寡不敵眾,被迫接受「失敗」結局,原本上萬隊伍死離各散,賀龍一下子成為「光桿司令」。
周總理擔心賀龍承受不住巨大打擊,專門於二人分別前同賀龍推心置腹,和他說起自己的革命歷程、對未來中國的冷靜分析,併當場向賀龍吟誦那兩首小詩,叫賀龍記憶深刻,半生未曾忘卻。
8年後,賀龍在朱德的支持下,帶領重新組建的革命部隊加入長征隊伍。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當天,賀龍和周總理並肩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部隊。
當整齊的士兵隊伍緩緩走過長安街,賀龍突然悄悄走到周總理身邊,輕聲問他可還記得那年讀給他的小詩?
周總理眼眸當即濕潤,扭頭看向賀龍,笑罵道:「你個賀鬍子都記得,我怎會忘記?」
恰在此時,群眾因閱兵場景而激昂出聲,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里,賀龍「哈哈」大笑表示:「時至今日,反動派才是真的『蟲聲唧唧不堪聞』啊!」
周總理同樣開懷大笑,「反駁」賀龍道:「不,今日乃是『一唱雄雞天下白』了!」
02、力保摯友一別永別:直到生命盡頭,他始終在等待老友如約接他回家
1953年,賀龍調入中央工作;1956年年末,身為副總理的他跟著周總理開啟歐亞11國訪問工作,全程歷時75天。是二人自1928年分別後時間最長的一次並肩行程,他們依然配合默契,使得訪問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1957年元月,周總理、賀龍一行人來到此行最後一站科倫坡。幾天後,周總理與賀龍至科倫坡獨立廣場參加斯里蘭卡獨立4周年慶祝大會。
正當周總理講話時,突然天降大雨,雨水順著總理的發梢,漸漸淋濕他的衣服。有工作人員上前遞傘,卻被總理拒絕了。坐在主席台上的賀龍同樣沒有避雨打傘,而是繼續腰桿挺直聽總理講話。
二人獨屬於中國軍人的端正風采,感動了斯里蘭卡的群眾,人們紛紛跑出躲雨所,亦站回雨幕中聆聽周總理講話,並不斷向周總理回以熱烈掌聲。
周、賀兩位先輩,用他們的行動贏得斯里蘭卡人民的尊敬,讓全世界了解新中國願和世界各國友好往來的真誠態度。
1966年夏天,賀龍位於東交民巷的家慢慢失去安寧,身體本就不佳的賀龍與夫人常常深受莫名打擾,十分痛苦。周總理得知後,當即安排相關人員,協助賀龍夫婦搬入萬壽路新居所,躲避風頭。
可即便如此,賀龍和夫人的生活仍未能回歸平靜;次年年初,周總理再度出手,力護摯友。他在西花廳收拾出一塊地方,趁著夜色,派人接賀龍夫婦進中南海暫住。
在西花廳的那些日子,賀龍日日親眼目睹總理的辛苦,心疼總理日夜顛倒的工作,常常獨坐天明,趴在窗檯等候總理歸來。
天寒地凍的凌晨,年邁的周總理顫顫巍巍從汽車裡走出來,賀龍心頭難受極了。他既擔心好友的健康,又「恨」自己不能替周總理分憂,慢慢變得焦慮起來。
周總理一貫心細如髮,發現賀龍的心緒改變,時常借著工作間隙,探望賀龍,與賀龍聊天,緩解賀龍心內焦慮。
有時,他自知休息時間難尋,就叫工作人員把他的飯菜放到賀龍屋子,利用短暫的吃飯時間同賀龍談天講話。
賀龍感念周總理的好意,對周總理愈加愧疚不已。
同年1月中下旬某天,周總理忽然叫來賀龍,對賀龍說,自己要把賀龍轉移到一個安靜地方,賀龍或許會居住不慣,但時間長了,肯定也就一點點習慣了。如果賀龍缺什麼東西,可以告訴他,他希望賀龍能在那裡好好休息一些日子。
賀龍內心當即湧出一股難以言說得難受,他看著好友日漸消瘦的身形,怎麼也講不出拒絕的話。
周總理看出賀龍的心事,握住賀龍的手,堅定地告訴他:「你放心,我會去接你回來,不久,我們還會見面!家裡的事,你別擔心,一切有我。」
第二天凌晨,夜色仍然籠罩天際,賀龍在周總理的安排下,乘坐汽車到了香山。那確實是一片很安靜的地方,與世隔絕,唯有秀麗風景與賀龍夫婦相伴。
每天,賀龍都會想一遍周總理的話,盼望周總理的到來。當葉子轉黃,當秋季來臨,賀龍的心情再一次變得不安,他必須日日閱讀報紙,見到周總理的報道,才能稍稍平靜。
那個時候,賀龍和周總理都不知道,他們在西花廳的那一別,就是他們此生訣別。往後的日子,他們再也沒有機會見上彼此一面。
03、抱病送君違例鞠躬:重病纏身的他不顧醫護人員阻攔,執意親到現場送老友最後一程
同年年底,周總理失去賀龍夫婦的消息。
1969年,身患重病的賀龍孤獨去世;2年後,周總理從別人口中知曉賀龍喪訊,無比悲慟,他竭盡全力幫賀龍的夫人與賀龍的孩子們團聚。
1975年6月初,接中央指示,相關人員組成賀龍治喪委員會,開始籌備賀龍喪事事宜。
幾天後,劉振傑幾人來到賀龍家中,與薛明商議賀龍骨灰安放儀式等問題,他們商定,花圈只能由直系親屬送,站在守靈位同首長握手致謝的,只能是賀龍的夫人及子女等人。
又數日,劉振傑把治喪使用的工作證、請柬等列印完成,親到八寶山現場查看情況。
同月7日,治喪小組在八寶山召開會議,確定喪事方案;薛明沒有提出太多異議,只希望能將骨灰盒更換一下,並請治喪小組再三確認賀龍骨灰無誤。
2天後,乃賀龍忌日,亦是骨灰安葬日。當天下午,儀式正式開始前10分鐘,早已重病纏身的周總理不顧醫護人員的阻攔,硬是在鄧穎超等人陪同下,趕來八寶山送別賀龍最後一程。
他先到第一休息室同葉劍英見面,葉劍英一見總理,便急忙迎上去,握住總理的雙手,問總理怎麼來了?周總理滿是疲倦的面容上浮現巨大哀慟,低聲回道:「我本就對不起賀老總,如今怎能不來?」
話罷,周總理又去了薛明所在第二休息室。甫一進門,薛明就像見到親人一般,衝到周總理身前,拉住周總理的衣袖,哽咽喚著「總理」,泣不成聲。
周總理的眼眶也濕潤了,他回握薛明,不住表示:「我來晚了……我來晚了……」
而就在周總理休息期間,治喪小組緊急開會,臨時更改程序,由鄧小平主持、周總理親致悼詞。
由於來得較為匆忙,周總理並未帶上老花鏡,不得不在現場向新華社記者借了一副。十來分鐘後,賀龍骨灰安放儀式開始,周總理語調哀慟念完悼詞,鄧小平宣布來者向賀龍鞠躬致哀: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可當人們禮畢直起身後,卻詫異發現,年邁的總理仍未站直身子,而是顫顫巍巍繼續向賀龍鞠躬,默默訴說他未能保護好賀龍、如約帶回賀龍的深深愧疚與對賀龍的深切懷念。
事後,多數人一致認為總理總共向賀龍鞠了7次躬,唯有賀龍的夫人薛明告訴旁人,說她隱約感覺總理其實向賀龍鞠了8次躬,似是象徵周總理和賀龍一同參加的八一南昌起義。
儀式結束後,賀龍的骨灰盒被安放在八寶山,與諸多戰友同事長久安眠在一起,直至2006年,薛明及賀龍子女親屬將他的骨灰移葬賀龍牽掛的故土。
參考資料:
《賀龍元帥骨灰安葬故里》
《賀龍女兒:父親與周恩來的一詩之誼》
《周恩來與賀龍的訣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