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4歲的鄧穎超開始頻繁在醫院和西花廳之間奔波,或許真的是年紀大了,慢慢的她時常回憶起之前的很多事,而每每這時,周總理出現的次數也是最多。
這西花廳的海棠花,一年又一年開得非常燦爛,作為同為愛花之人,多年來鄧大姐對周總理的思念也同樣是只增不減。
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提筆後,《從西花廳海棠花憶起》這篇文章便被寫出來了,你可以說它是一封信,但其實一定程度上,它更像鄧大姐寫給總理的一封情書。
「你看花的背影,彷彿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們在並肩欣賞我們共同喜愛的海棠花,但那不是昨天,而是12年以前....你不在了,你離開了這個院落,離開了我們,你不會再來,可你到哪裡去了?」
從這些至簡的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鄧大姐對周總理的思念,他們自少年時便已相識,也曾一路相互扶持大半輩子,那藏都藏不住的情誼,還有深切懷念,又豈是幾番言語便可道清的?
鄧穎超寫「情書」以寄思念
1988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鄧穎超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讀書、看報,那在閑暇之餘,她還經常會去賞花。這賞的花越多,提筆留下的草稿就愈發得多,至同年四月《從西花廳海棠花憶起》這篇文章便出來了。
雖說那時鑒於多重考量,鄧穎超給身旁的工作人員趙煒、高振普做了交代,說是
「這篇文章現在不發表,若是有天我走了,喜歡海棠花的主人都走了,你們認為它適合發表再做發表,屆時當作我的遺作,否則便燒掉.....」
但不可否認的是,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篇文章真的可以算是鄧大姐對周總理的回憶以及緬懷,裡面所提到的很多細節、感受,甚至於感想,都讓人深感印象深刻。
不同於我們普通人,可能兩個人在一起,更多的就是談論一些私人感情,鄧穎超與周恩來的愛情,自一開始就帶著革命,不過儘管大方向上一直都是這樣,但他(她)們之間也有單屬於個人的浪漫。
當初周總理在參加日內瓦會議時,中南海的海棠花剛好盛開,因為有些遺憾他不能看到這般美好的花朵,鄧大姐還曾特意剪下一枝,夾在書里,傳給遠在國外的周總理。
那當時在收到來信之後,周總理心情自然是十分愉悅,不過鑒於那時工作很忙,他並沒有馬上回信,而是在過了一個月之後,處理完手頭的急事,才寫回去了一封親筆信。
信中周總理提到,因為還有工作要忙,他並沒有過多贅述,只是專門收集了庭院里的鮮花,從遠方寄來以示想念。
從這樣一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察覺到,周總理和鄧大姐的感情很好,他們一直很在意彼此,也很珍視對方....
也可能正是因為這樣,即使周總理已經走了十二個年頭,鄧大姐一看到西花廳那一院的海棠花,就還是會這般想他。
周恩來、鄧穎超「定下終身」
1949年五四運動時期,周恩來和鄧穎超便已相識,記得他們第一次見面時,鄧穎超正在台上演講,本身周恩來並沒有過多在意,可後來聽到她發表的那些言論,便不自覺地多看了兩眼....那是一種志同道合的吸引,好像不用多說什麼,就能深切的感覺到。
之後因為兩人都參加了覺悟社,便自然而然成為了好朋友,不過因那時的周恩來是很堅定的獨身主義者,也因此他(她)們之間並未碰撞出什麼愛情火花。
周恩來遠赴法國留學時,鄧穎超正在北京師大附小任教員,那一時期,兩人曾通過很多書信,不過多是探討革命....
或許是因為在一次次的了解過程中,周恩來愈發確信,鄧穎超就是自己想要找的人,於是在左右思量之後,他便在信中告白了。
對於周恩來表明的心意,一開始鄧穎超是多少有些猶豫的,不過在時間的卷席下,後來的她還是坦然接受了。
1925年,僅僅是簡單地帶了一個行李箱,鄧穎超便從天津一路南下,前去廣州找周恩來了,雖然說那時因為工作繁忙,周恩來並未來得及前來接鄧穎超,但是思想很成熟的穎超對此並未過多計較....之後兩人僅僅是簡單見了一面,他們便決定「定下終身」。
沒有傳說中的酒席,沒有禮單,只是簡單幾個人吃了一頓飯,周恩來和鄧穎超就這樣成婚了,他們堅定地選擇走在一起,並且此後共同照顧、呵護了對方几十年....
因為工作的關係,周恩來一直比較忙碌,甚至於有時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陪伴鄧穎超,然儘管如此,他們的感情還是很好。
「望你珍攝,吻你萬千。」「情長紙短,還吻你萬千。」
就像是這樣的情話,不知道在他們的信紙之間出現了多少遍.....
什麼是愛?什麼又是喜歡?有時候真的開始覺得,有些喜歡和愛早已滲透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他她,如你我。
周總理病逝,鄧穎超淚崩
回憶總是如此斑駁,因為懷有遺憾,所以才會更加想念,這西花廳的海棠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已過去整整十二個年頭,可周總理走的那一幕,還時常會在鄧大姐的腦海中閃現,確切一點的講,那還是1976年....
1月7日,又像往常一樣,在305醫院呆了許久,已經照顧周總理很多天的鄧大姐,在看到自己的丈夫這一晚又是一直處於昏迷狀態之後,便決定先回西花廳休息一下,等明天早上的時候再重新過來。
可誰曾想,就是那般巧,在鄧大姐沒走多久後,周總理便醒了過來,他的身體情況不是很好,照料在旁的醫護人員多少也有些緊張,不過在見到總理沒什麼事之後,倒是也放心了不少。
好像是又過了許久,周總理用著微弱的聲音說道,「我這裡沒有什麼事了,你們去照顧其他病人吧!」話畢,便盯著門口看了起來。
察覺到總理似在看鄧大姐後,醫務工作者便趕緊說道,「總理,大姐剛走不久,您有事找她嗎?」見總理沒有再做進一步表示,考慮到鄧大姐年齡也大了,大家也沒有想著去將鄧穎超叫到總理跟前來。
那時候所有人都還沒有意識到,周總理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甚至在看到總理一直盯著門看,顯得比平日里精神一些後,還自顧自地覺得總理病情好轉了....
可事實上,命運就是這般殘酷,不久的不久,偉大的周總理便因病離世了,即使是在彌留之際,他也沒能再看一眼自己的小超。
話說回來,那天在回到西花廳之後,鄧穎超便趕緊休息了,第二天早上醒來,她感到自己的狀態還是有些疲憊,不過非常清楚總理病情的她,還是決定緩一緩便重新去醫院。
兩人相互扶持走了這麼多年,鄧大姐一直都清楚,有她在身邊,自己的丈夫會更踏實、放心些,那些知道的不知道的,他的顧慮、憂慮,甚至於擔心,她都知道.....
只是她怎麼也沒想到,就在早飯剛剛吃完,歇的這一會兒的時候,醫院的電話就打過來了,聽趙煒說這事時,她心裡顫了好幾下,沒有絲毫猶豫,趕緊就出門往車上走....
其實被叫到醫院,已經不是鄧穎超第一次經歷的事情了,可是看著趙煒的表情,她突然就意識到,這一次可能與以往都有所不同,她不敢抱什麼期望,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來得及聽周總理叫聲「小超」。
車緩緩地到了,推開病房門的那一刻,鄧穎超多希望自己能再聽到一聲「小超」,可映入眼帘的卻是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病房。
一切都亂糟糟的,有醫護人員在做搶救,也有人在啜泣,剎那間,她好像什麼都看不到了,只看見自己的恩來正靜靜的躺在床上...她好難過,可那些難過甚至都來不及訴說。
「恩來,恩來,我來晚了.....」那一天,好像這句話被很多人聽到了,她哭得那麼痛,流了那麼多的眼淚,大家都那麼難過,可我們的周總理還是回不來了。
1976年1月8日,偉大的周總理與世長辭,之後鄧穎超便強撐著自己的身子,開始為他處理身後事,並謹遵其遺憾,將其骨灰撒向中國的江河大地,諸如密雲水庫等等....
時間轉瞬匆匆,眨眼之間便是十二年之後了,這多少年來,西花廳的海棠花都一直還在開著、落著,看花的人從原來的兩個變成了現在的一個,可不知為何卻還是能讓人察覺到那極為濃烈的思念....或許這就是刻進骨子裡的喜歡和愛吧,先輩們的愛情,永遠那麼純粹、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