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國黨史和軍史中,常常提到數位從曾氏家庭中走出的革命家:曾志、曾山、曾中生、曾希聖、曾廣瀾、曾傳六、曾品三、曾憲植等。他們之間有的存在親密的血緣關係,有的又分屬不同的省份。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區分呢?還得從彼此之間的簡歷上來區分。
曾志
曾志:女,出生於湖南省宜章縣的城關鎮。著名革命家陶鑄的夫人,曾經擔任過中組部副部長。
她畢業於湖南衡陽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很早就參加了革命。1926年8月,奉命參加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為明其志立即改名「曾志」。同年10月加入黨組織,主動解除父母包辦的婚約。1927年春,她開始擔任中共衡陽地委組織部幹事,與組織部長夏明震結婚。後隨夫赴湖南郴州,夏明震任中共郴縣縣委書記,她任秘書長。
1928年1月,朱德和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進入湖南境內,發動湘南起義。其丈夫夏明震在郴縣積極響應不幸犧牲,她隨部上了井岡山,後與蔡協民結婚。1929年奉派赴福建,先後任共青團閩委組織部長、福安中心縣委委員、閩東特委組織部長、福霞縣委書記。
曾志
1934年5月,蔡協民被叛徒出賣犧牲,她在福建廈門和陶鑄以夫妻名義開展地下工作,隨著感情加深結合成夫妻。抗戰暴發後隨陶鑄派湖北省委工作,先後任中共湖北臨時省委婦委書記、湯池農村合作訓練班黨支部書記兼教員。1938年10月起分別任荊門、當陽、遠安中心縣委書記。1939年12月赴延安馬列學院學習,結業後任中央婦委秘書長。解放線爭時期調東北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武漢、廣州等地工作,擔任過廣州市委書記、廣東省委常委等職。1966年5月,陶鑄調任中共中央常委,她隨夫赴北京。文革中因所謂「閩東問題」曾遭受長時間「審查」,最後不了了之。
1977年12月平反昭雪,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協助胡耀邦開展了平反冤假錯案和考察培養年青幹部的工作,後於1982年9月當選中顧委委員,1983年7月離休,1998年6月逝世,享年88歲,骨灰埋在井岡山紅四軍醫院舊址旁的樹下。膝下留有三子:石來發(夏明震之子)、蔡石紅(蔡協民之子)、陶斯亮(陶鑄之女)。
曾日三
曾日三:出生於湖南宜章城關鎮曾家灣。省三師畢業,曾擔任縣署督學。1928年1月,朱德、陳毅發動湘南起義,將宜章的上層人物一網打盡。他作為正直青年,被吸收到縣蘇維埃政府工作,從此參加了紅軍,後隨部到達井岡山。先後擔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秘書長、紅3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福建軍區政委等職。長征時任紅5軍團政治部主任、代政委。紅5軍團被縮編為紅5軍後,改任軍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紅一、四方面軍會師會後,調任紅9軍政治部主任。後隨部西渡黃河,任西路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紅9軍代政委。轉戰河西走廊,兵敗被捕後遭到敵人屠殺。其夫人吳仲廉,曾任西路軍婦女先鋒團政委,兵敗被捕,送往南京關押,被周恩來營救出獄,重新回到組織懷抱,後與江華重建家庭。
曾山
曾山:1899年出生於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鎮錦源村一個私塾家庭。曾慶紅之父,夫人是紅軍老戰士鄧六金。哥哥曾延生在1928年犧牲,弟弟曾炳生1927年被害,妹妹曾廣瀾是紅四方面軍著名的紅軍女將。
1925年受哥哥曾延生影響,在家鄉參加農民運動,次年入黨。參加了南昌起義,隨部到達廣東後又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於1928年輾轉回到家鄉,組織發動贛南起義,並擔任中共吉水縣委書記,不久又調升贛西特委組織部長。1929年3月與毛澤東、朱德會師,隨紅四軍開展地方工作,當選贛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參與了中央根據地的創建,於1930年10月當選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後相繼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內務部長、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兼江西軍區政委員等職。
主力紅軍長征後奉命留守蘇區,開始堅苦卓絕的游擊戰。後因與組織失聯,潛往上海尋找,奉派赴蘇聯進入列寧學院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擔任東南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併兼任新四軍駐江西辦事處主任,協助葉挻、項英創建新四軍,開闢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改任華中局組織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也一直在華中局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建國後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上海市副市長。後調到北京先後擔任過紡織部長、商業部長、交通工作部長、內務部長等職。1972年4月在北京辭世。
曾山有5個子女,長子曾慶紅曾任國家副主席,次子曾慶淮是著名文藝活動家,三子曾慶洋、四子曾慶源、小女曾海生,都被授與少將軍銜。
曾廣瀾
曾廣瀾,江西吉安永和鎮錦源村人,曾山的親妹妹,紅四方面軍紅25軍軍長蔡申熙的夫人。蔡申熙犧牲在撤離大別山的最後一戰「河口戰鬥」中,她帶著不到2歲的女兒蔡跡萍隨部西征,到達川陝根據地,曾經擔任巴中市委書記。後奉命擔任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團長。獨立團升編為獨立師後,擔任師政委,師長就是著名的「無銜女將」張琴秋。隨部參加了長征,後被編入西路軍轉戰河西走廊。因兵敗被捕,與張琴秋、吳仲兼被送南京關押。
抗日爆發後,經周恩來親自營救出獄,護送至延安,重返組織。被派往江西吉安,在新四軍駐吉安通訊處工作。1940年12月再度被捕入獄,直到1946年才獲釋。1950年重新入黨,最高職務是吉安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1969年遭「四人幫」迫害致死。
曾中生
曾中生:出生於湖南興寧(今資興)州門司鎮一戶書香家庭,曾任南京市委書記。1930年11月赴大別山,擔任鄂豫皖特委書記、軍委主席,成為大別山革命根據地最高領導人。1931年5月,張國濤赴大別山主政,建立中共鄂豫皖分局,曾中生改任紅四軍政委。不久發生「東進」與「南下」之中,被免去政委一職,受到批判,降任黃安獨立一師師長。
紅四方面軍被迫離開大別山至大巴山,開闢川陝革命根據地,在此期間改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因在小河口會議上反對張國燾的錯誤政策,為張國燾所忌恨,在長征途中被其殺害。夫人黃傑,畢業於黃埔6期,首任中共松滋縣委書記。長徵到達延安後,與徐向前元帥結為連理。
曾希聖
曾希聖:曾中生的親弟,出生於湖南資興。1920年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參加過北伐戰爭,後赴蘇聯學習。回國後曾在河南、山東從事秘密工作和兵運。
曾希聖一家人
後來擔任長江局軍委秘書長、中央軍委諜報科科長、紅軍總司令部偵察科長、中央軍委二局局長等職。抗日戰爭期間,先後在中央社會部、中央南方局、新四軍軍部等處工作。延安整風期間,與康生、許建國組成中央保衛委員會。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7師政委。
解放戰爭中曾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參謀長、山東野戰軍第7師政委、二野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司令員等職。解放後擔任過安徽省委書記、山東省委、華東局第二書記、西南局書記處書記等職。1968年7月在北京逝世。
曾傳六
曾傳六,湖北黃安人,1925年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將領,建國後任商業部副部長。1983年10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出身貧苦,1925年開始參加農民運動,曾當選七里坪區農民協會委員長。黃麻起義參加者,擔任過交通員、鄂豫邊革命委員會機關總支書記,參加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1930年調任商城縣保衛局局長,後進入主力紅軍任紅10師29團政委,還兼任過獨立第二師政委員。先後參加過西征川陝和長征。在地方、主力紅軍中的許多崗位歷練過,先後擔任紅31軍、紅9軍政委、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與中央紅軍會師後,又改任紅四方面軍政治保衛局局長。後編入西路軍任政治保衛局長,還是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常委。西路軍失敗後,隨李先念等人突圍至新疆。
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到八路軍129師擔任敵工部長,後奉調到延安工作,不久又派到河南的豫西軍區擔任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河南軍區副政委,1946年調往東北工作,參加了解放東北和進軍中南的整個歷程。解放後曾擔任國家商業部副部長,1983年10月在北京逝世。
曾憲植
曾憲植:湖南省雙峰縣人,葉劍英元帥夫人,曾擔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
1927年叛封建家庭投身革命,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女生隊,成為中國新民主義革命時期第一批女兵。畢業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女生隊,參加過北伐戰爭、廣州起義。
年青的曾憲植
廣州起義失敗後,隨葉劍英轉入香港並結為伉儷。1928年春入黨,被派往上海從下地下黨工作並就讀華南大學。1929年被捕,獲釋後留學日本,1931年回國。抗戰暴發後先在武漢《新華日報》工作,後轉桂林八路軍辦事處擔任交通員。1941年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後在中央敵工部工作。1946年春隨中共代表團到重慶,先後任鄧穎超秘書、南方局婦女組長。新中國成立後,在全國婦聯工作40年,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89年10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