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談談新中國為什麼選擇完全倒向蘇聯親蘇反美。
首先,雖然中蘇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也有意識形態的一致性,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蘇聯一定就會支持中國共產黨。
因為1945年8月國民黨政府與蘇聯在莫斯科簽定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的核心內容就是:國民黨承諾蘇聯在中國東北的權益,而蘇聯承諾只與國民黨合作將共產黨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在1945年8月,在抗戰勝利的前夕,蘇聯為了其在中國東北的利益,事實上已經選擇了支持國民黨而不是共產黨。
1945年8月國民黨政府與蘇聯簽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其次雖然美國反共,與中國共產黨有意識形態的衝突。但是這其實也並不妨礙美國為了對抗蘇聯而拉攏中國。事實上1979年中美建交,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而言,就是中美聯手制衡蘇聯。
1979年中美建交
所以要想回答新中國為什麼選擇親蘇反美,事實上就需要先回答另外兩個問題。
第一,新中國當時有沒有選擇的機會?
第二,選擇誰是對新中國最有利的?
先說第一個。簡而言之,新中國在建國之初,當時是既有機會選擇親蘇,也有機會選擇親美的。因為當時出於冷戰的需要,美蘇都在拉攏新中國希望新中國站在他們的一邊。
從蘇聯的角度來說,因為1941年6月德國入侵了蘇聯,所以1942年的1月,美國英國蘇聯中國四國牽頭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結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反軸心國統一戰線。而為了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新形勢,聯合英美對抗德國,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宣布解散。蘇聯不再以共產國際的名義領導和支持各國的共產黨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各國的共產黨也不再作為共產國際的支部。而是成為獨立運作的政黨。需要獨立自主地處理各自面臨的問題。同時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也已承諾戰後不再支持各國共產黨的反政府武裝鬥爭,而是主張各國共產党參與議會政治和選舉政府。
1942年1月《聯合國家共同宣言》
也就是說,事實上從1943年中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已經不可能以國內武裝鬥爭的名義直接得到蘇聯的支持了。
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蘇美英三國在雅爾塔會議上商定的,蘇聯在華利益的具體實現。簡而言之就是蘇聯要求要恢復日俄戰爭中俄羅斯所失去的一切在華權益,以及對外蒙古的控制權,作為蘇聯參與對日作戰的交換條件。同時因為簽約方是中華民國政府,所以蘇聯也明確承諾,要支持國民黨拒絕共產黨。
雅爾塔會議
但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認為「雅爾塔會議」是為了說服蘇聯參戰而出賣了中國的主權,中國無法接受。所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從1945年6月就開始談判,但始終沒有結果,因為國民政府始終拒絕簽字。
蘇聯方面實際在1945年7月30日以前,就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對日作戰準備。但因為中國國民政府始終拒絕簽約,所以蘇聯始終就按兵不動,給國民政府施壓。一直到8月6日,美國在廣島扔下了第一顆原子彈。
美國在廣島投下的第一顆原子彈
斯大林當時極其憤怒,因為如果日本因為原子彈而向美國投降,蘇聯就沒有了出兵的理由。蘇聯以出兵對日作戰換取戰後利益的《雅爾塔約定》理論上就不成立了。所以蘇聯當時認為美國有可能不遵守《雅爾塔協定》,將蘇聯排除在外,斯大林當即決定,不能再等中國政府的簽字了,於8月8日午夜果斷出兵。
蘇聯出兵東北與日作戰
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8月10日,日本透過中立國管道向盟國提出投降停戰。蘇聯則威脅國民政府如果再不簽約,將考慮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性。4天以後,8月14日國民政府簽約。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美國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
雖然蔣介石在巨大的壓力下最後還是被迫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但是因為他在談判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對蘇聯的排斥,已使蘇聯清楚地認識到,蔣介石是無法相信的。蘇聯當時認為,如果蔣介石成為中國的獨裁者,他一定會藉助美國的勢力對抗蘇聯。蘇聯的在華利益會被逐漸蠶食直至全部丟失。
在東北的接收上蘇聯為解放軍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和支持
所以蘇聯雖然與國民政府簽約,雖然條約中承諾一切援助給予國民政府,收復區內的接收只與國民黨合作。但在東北接收的實際操作上,蘇聯則開始陽奉陰違,設置障礙阻止國民黨的接收,並暗中為共產黨解放軍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和支持。蘇聯的立場實際上變成了表面與國民黨合作,而暗中實際支持共產黨。
蘇聯擔心國民黨會親美排蘇
蔣經國當時分析蘇聯態度突然變化的原因時就認為:蘇聯的主要擔心就是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之後,將支持美國在東北之利益。所以故意造成混亂局面,使國民黨不能順利接收東北。
蔣介石錯判了形勢
而蔣介石在11月7日的日記中也說:「俄國之陰謀,毒辣極矣!所有約言,一概不認,先諾而後背約。此後對東北,只可如俗語所謂『死馬當活馬醫』而已。」
這說明蔣介石當時應該完全沒有預見到蘇聯立場的改變,並且錯判了形勢。
簡單說:首先,1943年共產國際的解散以及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蘇聯本來已經承諾不再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鬥爭了。其次《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又再次明確了蘇聯將選擇與國民黨交換利益將共產黨排除在外。但是蘇聯在最後時刻又改變了主意。因為對蔣介石有可能會親美排蘇的擔心,所以又選擇暗中支持共產黨。
很顯然蘇聯當時之所以兩邊押寶,就是出於利益考量的風險對沖。如果國民黨獲勝,蘇聯利益畢竟還有條約的保障。但如果獲勝的是共產黨,如果共產黨不能保障蘇聯的利益,蘇聯又有什麼理由要支持共產黨呢?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提出要修改蘇聯與國民黨簽訂的舊條約,新中國要與蘇聯重訂條約。但斯大林拒絕。堅持要保留《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條款。由此可以看出,蘇聯當時應該是認為,如果共產黨獲勝,條約中規定的蘇聯在華利益,也不會受損失。而共產黨與國民黨相比顯然更可信任,也更符合蘇聯利益。
但是如果從結果來看,新中國政府與蘇聯在1950年2月14日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時宣布廢除了國民黨政府1945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而按照新中國政府的新條約的約定,簡單說就是除了外蒙古獨立已成既成事實之外,新中國政府基本上毫無保留地收回了東北的全部主權,蘇聯就是什麼都沒得到。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涉及到了美國的立場。簡而言之就是因為美國當時想拉攏中國孤立蘇聯,所以使中國就有了與蘇聯討價還價的籌碼。而蘇聯為了避免中國倒向美國,所以不得不放棄了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獲得的在華權益。
因為蘇聯最初並不同意廢除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條約。斯大林當時的理由是:舊條約的根據是《雅爾塔協定》。而《雅爾塔協定》中規定的蘇聯利益,還包括千島群島和南庫頁島。如果有任何改動,都可能給美國和英國提出修改條約中的涉及千島群島和南庫頁島等條款的問題,提供法律上的借口。所以蘇聯的意見是:保留原中蘇條約,不改動條約的任何條款。所以當時新中國試圖收回東北主權的中蘇談判就陷入了僵局。
而美國當時敏銳地發現了中蘇在談判中出現的衝突並採取了行動。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稱:台灣是日本竊取的中國的領土,應歸還中國。美國對台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野心。也不準備武裝干預中國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也不準備捲入中國的內戰。
杜魯門總統
一個星期以後,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全美新聞俱樂部發表題為《中國的危機》的演講。公開聲稱,國民黨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而是被中國人民拋棄的。再次聲明美國的遠東防禦圈,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並且指責蘇聯企圖佔據中國北部的四個區域。也就是說美國已經明確地釋放出了,以放棄台灣放棄朝鮮為交換條件,拉攏中國的信號,避免中國倒向蘇聯。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
而蘇聯對美國的行為也極為警覺並且反應強烈。反覆要求中國,要以國家名義公開發表聲明表明立場反對美國。但是中方故意不顧蘇聯的要求,只是以當時的新聞署長鬍喬木的名義發表了一個非官方的記者採訪談話。並且還故意向蘇聯方面暗示,中國正在準備回應美國的信號,也正在準備與美接觸。
新聞署長鬍喬木
應該說中國的策略奏效了。1950年1月26日,中國代表團向蘇聯提交了中蘇新條約方案。簡而言之,中國提出的新方案幾乎完全推翻了舊條約內容。除了蒙古獨立之外,新中國基本收回了東北的全部主權。1月28日,蘇聯方面回復中國代表團,基本上同意了中國的方案。1950年2月14日,新中國政府與蘇聯政府正式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新中國完全倒向了蘇聯。
1950年2月14日新中國政府與蘇聯政府正式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應該說美國當時向新中國示好,拉攏中國的原因主要是冷戰戰略的需要,想孤立蘇聯。但新中國選擇與蘇聯結盟對抗美國。,其實已是既定的基本國策。因為早在新中國建國之前,1949年上半年,毛澤東就先後提出過外交方針三項基本原則。就是所謂「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所謂「另起爐灶」,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係。所謂「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就是不承認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所謂「一邊倒」,就是完全倒向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
應該說當時是毛澤東及時洞察到情勢的變化,審時度勢抓住時機,充分地利用了美國企圖拉攏中國制衡蘇聯的策略,給斯大林施加了壓力,最後成功的廢除了國民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收回了東北主權。而蘇聯正是在美國和中國的雙重壓力之下權衡利弊,為了避免中國倒向美國,而選擇放棄了東北利益。
而對於第二個問題,親蘇反美是不是對中國最有利的選擇?應該說就當時的形勢而言,毫無疑問是最有利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
因為如果選擇美國,換來的可能就是美國不干涉中國解放台灣。但同時蘇聯也一定不會放棄其東北利益。相對於台灣東北對當時的新中國來說,無疑是更重要的。更何況因為地緣政治的關係對新中國來說,中蘇關係在當時也應該是壓倒中美關係的最重要的國際關係。
而也正是因為中國選擇了完全倒向蘇聯,使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格局發生了改變。所以當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就使美國有理由相信朝鮮戰爭絕不僅僅是朝鮮的內戰,而是蘇聯與中國聯手試圖改變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格局的計劃。朝鮮與台灣以及東南亞都應該是這一戰略計劃中的一部分。美國必須要採取果斷行動,否則將會引起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從而危及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利益。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
所以美國也及時調整了所謂朝鮮和台灣並不在美國的遠東防線之內的政策,堅決介入了朝鮮戰爭。而且在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就命令第7艦隊開進台灣海峽,把台灣納入了美國的保護之中。
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第7艦隊開進台灣海峽
歷史從此轉彎,走向了另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