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宴會兩個字,可能大家心目當中的第一反應就是隆重。確實,宴會怎麼可能不隆重呢?這麼多重要的賓客會參加宴會,而且宴會的規格也直接代表了主人家的臉面,所以在檔次這一塊兒上肯定不能掉了。但是毛主席對這樣的說法卻一直都是嗤之以鼻的狀態,他老人家一向崇尚節儉,每一次看到宴會上面的鋪張浪費,又看到大家對著某些菜肴筷子都不動,心裡就別提有多心痛了。
說起來,宴會的高規格舉辦標準,好像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心目中約定俗成的事情,包括國宴更是這樣。1949年10月初,新中國舉辦了第一場盛大的國宴,雖然當時大廚們選用的菜肴相對簡單,但是製作水平卻絕對不低。
第一場國宴雖然開了個好頭,但之後的國宴規格卻越來越高,高到毛主席已經完全看不下去了。所以1965年毛主席吐露了自己心中的不痛快,並且還對身邊的警衛員交代,以後再舉辦國宴,四菜一湯就可以了。所謂的四菜一湯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毛主席的偉大之處。
第一國宴,精心準備
1949年,中華大地上發生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那就是新中國在10月1號正式宣告成立。這是一個嶄新的政權,是一個徹徹底底由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是工農武裝取得勝利的最終結果。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人民群眾正式推翻了壓迫在我們頭上的三座大山,實現了翻身做主。
為了紀念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的第一場國宴自然是要精心準備的。眾多的國家領導人都會參與這場國宴,而且還有許多國外的元首也會親自來到中國,為中國政府道賀。因此,這場國宴必須要認真準備。所有參與國宴準備的廚師們,任重而道遠。
為了照顧天南地北不同人的口味,同時也能夠彰顯中國濃厚的文化底蘊,廚師們一致認為淮揚菜是最符合標準的。只不過淮陽菜對食材的要求比較高,當時的新中國又確實拿不出這麼多的東西,所以大家就一致精簡。
比如說佛跳牆,傳統的佛跳牆需要豬蹄,土雞,海參,鮑魚等等名貴的食材,還需要各種非常少見的菌菇,如此才能熬出一鍋濃郁的佛跳牆。但顯然開國的第一場宴會上,廚師們沒法兒準備這麼多的東西,就只能適當的對食材進行刪減,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佛跳牆鮮美的口感。
這一次的宴會讓所有人大開眼界,雖然桌子上擺著的菜肴確實不算太過名貴,但是每一種菜都獨具特色,許多國外的賓客也食指大動。在一派祥和和喜悅當中,毛主席卻關注到了一個細節。
每一張桌子上都有燕窩和魚翅,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吃,可偏偏它們又非常昂貴,最後卻又浪費了,實在令人太過痛心。當時的新中國還一窮二白,毛主席和一眾黨內領導人最見不慣的就是鋪張浪費。所以這一場宴會開過之後,主席就已經發過牢騷了,以後再舉辦國宴,一定要嚴厲杜絕鋪張的現象。
四菜一湯,標準規格
雖然毛主席已經有了相關的指令,但是有一句話說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老人家這句話並沒有作為法律條文出現在大家的生活當中,所以自然會有人不遵守。在這之後舉辦的宴會上,明面上大家都有所收斂,但實際上鋪張浪費的現象並沒有得到減少。
毛主席注意到在新中國成立第十周年的紀念國宴上,菜品的奢侈程度比起第一年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已經過去十年,但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並沒有進步多少,所以人民群眾的生活大多數都還是十分貧窮的。如今看到國宴上這樣的水平,他的心中自然不是滋味。
雖然毛主席三令五申這件事情,但是相關的現象還是依然存在,所以1965年,他終於在書面上提出這個要求。
毛主席當時看了一份關於國宴的報紙之後,憤怒的把報紙拍到桌子上,在辦公室里先發了一通火。而後,他把自己的警衛員叫進來,讓他安排人去把自己接下來的意思草擬到文件當中。以後的宴會,四菜一湯就是標準規格,誰也不能夠越過這個標準,否則就是在跟社會財產和人民群眾的幸福作對。
毛主席這一遭是下了死命令,白紙黑字都在那兒擺著,所以誰也不敢不聽從。不得不說,強硬一點的政策還是有效果的,從這件事情之後,國宴改革這股浪潮就在中國掀起來了。不僅僅是國宴,在普通的宴會上,人們都已經開始朝著四菜一湯的標準靠攏。
看到全國上下的這股風氣慢慢得到了改正,毛主席心中非常欣慰。新中國的財富就是要開源節流,一點一點的積累起來。
四大熱菜,並不寒酸
看到四菜一湯,可能有的朋友會質疑,國宴上擺出這樣的東西來,豈不是太過寒酸?其實不僅僅是現在的朋友會質疑,當年的人也會質疑。
不過大家其實多想了,所謂的四菜一湯其實指的是四個熱菜和一個湯菜。在這之外,開胃的冷盤和飯後的冷盤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還有茶點準備,所以其實宴席上並不寒酸。該有的排面還是有的,但是鋪張浪費又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緩解,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時至今日,宴會改革還在進行當中。四菜一湯已經是過去,如今還有兩菜一湯和三菜一湯的說法,這都反映了中國人民勤儉節約的美德。
結語
中國老一輩的革命家們都是真正過過苦日子的,他們在打仗的時候,沒有溫暖的衣服穿,沒有足夠的食物填飽肚子,可還是得端著槍拚命往前沖。
他們把天下給打了下來,人民群眾有能力過上安穩的生活了,但是我們還是應當憶苦思甜。過去的苦難,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化為了我們腦海當中的經驗和教訓。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