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年建成的故宮,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明、清兩朝,以及民國的興衰往事。尋常房屋,使用壽命往往只有50年到80年。故宮是如何做好防災工作,在經歷這麼長時間的風風雨雨後,依然屹立至今的呢?
故宮的防災需求,主要集中在防火、防雷、防震三部分。
故宮是以木質為主的建築,最主要的防災需求是防火。故宮從建成至北平解放,共遭遇了60多次火災。封建王朝時期,火災的主要原因是雷擊起火,以及燃放爆竹起火。歷史上,故宮遭遇了5次特別大的火災:
1420年故宮建成,次年(明永樂十九年)故宮就因為雷擊發生大火,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全部在大火中被燒毀。
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故宮再次慘遭雷擊,除了三大殿之外,奉天門、文武樓、午門等建築也全部葬身火海。
1597年(明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發生大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全部被燒,這次火災發生的原因不詳。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在撤離故宮前用一把大火焚毀了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熏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以外的全部建築物。
1923年(中華民國時期),建福宮因太監用電操作失誤,漏電導致大火。
統計故宮歷次火災,我們可以發現,清朝時期發生的大型火災數量顯著低於明朝。這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加強了故宮的防火防災工作,對故宮進行了更好的保護。
清朝入關以後,從康熙皇帝開始,就在故宮內設置了二百多人的防火班。防火班的傳統工作方式可以概括為十二字口訣:「冬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葉」。這十二字口訣可謂字字珠璣,沿用至今。
冬鑿冰,是指將故宮中金水河上的冰面破開,以免冬日需要用水滅火,卻無水可取。
夏注水,是往故宮308口鐵、銅、鎏金銅大缸里儲水。相信去故宮遊玩過的讀者都見過故宮內的一口口大缸。如果火災發生,消防班能第一時間調用這些大缸內的水源,用於滅火工作。現如今,故宮內有了更為先進的消防系統,為了保護遊客的安全,這些缸內也就不再儲水了。
春除草、秋清葉,是指春秋兩季草木茂盛,消防班要及時清理掉草木落葉等可燃物,消除火災隱患。
此外,清朝時期,故宮內還配置了雲梯、火鉤、激桶、木製抬龍等多種防火工具。例如其中的激桶,與現在的水槍非常類似。宮殿如果發生火災,人力將水桶抬至宮殿周圍,防火班將激桶置於水桶之中,通過活塞作用將水抽進激桶,再用力下壓,讓水柱噴射而出。激桶的揚程最高可達20米,可謂是消防神器。
雍正皇帝在位之時,還在故宮內設置了多重防火牆。雍正皇帝命工匠將木牆改造成磚石防火牆,將故宮分隔為多個不同區域,從而保證失火時,火災只會在小範圍內蔓延。
新中國成立,
故宮內進駐了一支消防中隊,專門負責故宮的消防工作。消防指戰員每天要對故宮進行巡查,定期對消防設施進行檢查和保養。隨著科技的發展,故宮的防火硬體設施也日漸趨於完美。從軟硬體等多個角度出發,切實做好了故宮的防雷與防火工作,才讓故宮真正做到在災害面前「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