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的解放戰爭,讓東北野戰軍聲名大振,也讓他人對林總與羅帥之間的默契配合異常欽佩。其實,了解林總的人都知道,雖然林總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其的性格比較直,做事說話都是如此,與林總搭檔,還真是需要點本事。
那還是在1930年,林總剛剛升任紅四軍軍長之時,幾位與林總搭檔的政委或多或少地與其發生過不大不小的矛盾,當毛主席意識到這一問題時,直接指派羅榮桓赴任。
毛主席對羅帥的性格還是蠻了解的,脾氣好,耐性足,能夠根據事情的進展隨時採取靈活的應對措施,屬於以柔克剛的類型。
的確,羅帥與林總搭班子以後,從抓主要矛盾入手,使得全軍的思想政治面貌煥然一新,統一了戰士的思想,激勵了官兵的士氣,相應地,也減輕了林總的作戰壓力,致使林總開始對羅帥刮目相看。
從此,林離不開羅,羅離不開林,兩人搭檔了近20年。
到了1948年4月,全國戰場形勢已經初見端倪。在東北指揮作戰的林總根據自己對局勢的理解和判斷,布置了下一步的進攻目標——長春。
長春是吉林省省會,聚集了鄭洞國兵團的精銳部隊。同時,在錦州、瀋陽等幾個較大城市,也龜縮著國民黨的幾個兵團。
熟悉解放戰爭的朋友們可能知道,東野剛剛進入東北三省時,是從北向南打的,因此,林總的決策也不無道理,按部就班先拿下長春,然後繼續向南推進,逐漸解放瀋陽、錦州等大城市。
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佔據的軍事高度與林總是有區別的,若是從全國局勢分析,中央認為此刻南下拿下錦州才更合適,能夠切斷東北上百萬國民黨軍隊的退路,讓他們不能南下進關。
林總和中央的決定存在差異,羅帥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羅帥尊重司令,也就是林總的戰略安排,要先練好兵,軍隊的戰鬥力上去了,無論到哪裡作戰,都有把握。其次,羅帥也會在恰當的時刻說出自己的看法來,而這個時機,沒有多久就到來了。
練兵一個多月之後,林總認為攻打長春的時機已經成熟,就開始制定作戰計劃,利用了兩個縱隊的兵力向長春的外圍據點發起了進攻。誰知,早已做好防守準備的鄭洞國頑固防守,戰爭陷入僵局。
林總及時叫停了進攻,以避免無謂的傷亡。在隨後的班子會議上,林總提出,長春距離最近的城市瀋陽也有兩天的路程,長春其實就是一座孤城,東野可以效仿古代戰爭,圍而不攻,假以時日,長春城內的國民黨軍隊定會因物資枯竭而放棄戰鬥。
而羅帥其實並不同意林總的計劃,這也是兩人搭檔近20年來,意見分歧最大的一次。羅帥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現代戰爭與古代戰爭已經完全不同,過去沒有空中支援,一旦城堡被圍,只能自力更生、自生自滅。而現在的國民黨軍隊則不一樣,他們可以空投物資,根本不可能將軍隊餓死、困死。
羅帥進一步分析到,若將長春圍困,受苦的只能是城裡的老百姓。而一旦駐守在瀋陽的衛立煌覺察情況不妙而揮師南下,將影響中原戰場的局勢,不利於提早完成中央制定的解放全國的目標,那樣,東野也就辜負了黨中央的重託。
羅帥的話鏗鏘有力,有理有據,林總不得不低頭思考。最終,羅帥的意見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之後,才有了聞名於世的三大戰役之一的遼瀋戰役,而佔領錦州之後,也的確將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關在了山海關以外,南北均無照應,成了孤軍。
錦州解放之後,駐守在長春的鄭洞國部紛紛放下武器起義,攻打長春真正實現了不戰而勝,羅帥的堅持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