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時,有學者在法國的博物館裡發現了一張羊皮信紙,上面用波斯文寫著寥寥幾行字,內容大意是向法國借兵。
這看似是代表波斯王國和法國曾在多年前就已建交的證據,但這位學者卻在信函的結尾處看見了一個中文印章的痕迹,印上的文字是「輔國安民之寶」。
學者看完後感慨道:原來波斯曾是中國的一個省。
為什麼波斯人的信上會有中文出現呢?波斯王國和中國曾經有過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就要說到很久很久以前,曾出現在蒙古草原上的那個那群跑馬的漢子了。
伊兒汗國
眾所周知,古老的蒙古國曾有一位偉大的君主——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一個非常驍勇善戰、英勇無敵的人,他帶領著強悍的蒙古鐵騎踏遍了大半個地球,創立了舉世無雙的地跨歐亞的龐大帝國——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成立後,由於國家的版圖實在太大,成吉思汗就將蒙古國分四個部分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們去管理。
分別是大兒子朮赤管理的欽察汗國、二兒子察合台管理的察合台汗國、三兒子管理的窩闊台汗國,四兒子拖雷則負責守家,管理父親成吉思汗在斡朵兒的牧地和軍隊。
拖雷的兒子們都非常勇猛,這伊兒汗國就是拖雷的兒子旭烈兀打下來的。在旭烈兀攻佔這裡之前,這裡還曾是地跨了亞歐非三大洲的阿拔絲王朝。但隨著旭烈兀鐵騎的到來,這裡就成為了大蒙古國的一部分。
但伊兒汗國的統治時間並沒有多長,立國至破滅共一百三十三年,最終被帖木兒帝國侵佔了所有的領土。
其實算起來,帖木兒帝國也流著成吉思汗的黃金血脈,但是滅起自家親戚來可以說是毫不手軟。
忽必烈建立元朝
除了建立伊兒汗國的旭烈兀,拖雷四兒子也很著名的,他就是後來元朝的創立者忽必烈,史稱元世祖。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國的君王又更迭了好幾代。隨著第四代大汗蒙哥在南征北宋時駕崩,汗位的爭奪之戰就開始。經過四年的奪位之戰,忽必烈戰勝了他的親弟弟阿里不哥,成為了蒙古國的第五位大汗。
也在這場戰爭後,從蒙古國分裂出去的另外三個汗國都與忽必烈呈現了對抗的局面,只有伊兒汗國的旭烈兀還有成吉思汗四弟的家族支持他。
忽必烈也沒有興趣再去讓其它人服從自己,開始好好地經營自家的地盤。由於從小就非常的喜歡漢族文化,並且內心也很傾向中原的皇帝制度,於是他就以唐太宗李世民為榜樣,建立了元朝,稱了皇帝。
在忽必烈的帶領下,元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國,也是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但是忽必烈十分的崇尚戰爭,這或許也和他繼汗位並不名正言順有關,唯有不停地發動戰爭,以這種原始的方式樹立自己的外部威信。
這其中他最喜歡攻伐的就是日本了,曾兩次派遣軍隊跨越海洋去征伐日本,雖然都失敗了,但也在當時的東亞地區造成了極大的震動。
忽必烈稱汗後,弟弟旭烈兀也不太想東回了,就提出了想要獨立的想法。
由於繼位時旭烈兀屬於為數不多支持自己的人,忽必烈就同意了,還傳旨冊封他為伊利汗,賜給了他一枚刻有「輔國安民之寶」的金銀,讓他統治阿姆河以西的領地。自此伊兒汗國就形成了。
擁有實際上的獨立地位後,伊兒汗國和元朝也一直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雙方使節往來非常頻繁,也正是因為兩國之間需要時常走動,於是偉大的絲綢之路便就此產生了。
後來,中原和西方的各項發明和文化也因為絲綢之路而得以共享,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西方的阿拉伯數字、曆法等傳到了中原。
伊兒汗國也一直都將元朝奉為宗主,歷代的汗王繼位,幾乎都要以元朝的詔諭為準,哪怕是汗王取妃,也要奏請元朝皇帝恩准,並以元朝皇帝賜婚為殊榮。
伊兒汗國和元朝相繼破滅
選擇和忽必烈站在一起的旭烈兀,自然會遭到另外幾個汗國的攻擊。比如欽察汗國的別哥兒就特別喜歡找他的麻煩,為了爭奪水草豐美的亞塞拜然草原,別哥兒時不時地就向伊兒汗國發兵。
後來,察和台汗國也跑來插上一腳,當時的伊兒汗國可謂是樹敵無數。
但遠在中原的元朝實在是難以來援助自己,關係再鐵也是鞭長莫及,伊兒汗國只好求助於西方的一些國家。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封求援信。
隨著第七位汗王合贊的繼位,伊兒汗國很快的伊斯蘭化,合贊還將自己的君主名稱從「大汗」改成了「蘇丹」,徹徹底底地由一個草原民族建立的國家,變成了中東伊斯蘭國家。
後來,伊兒汗國發生內亂,貴族們紛紛自立為王,一夕之間出現了八個大汗,為了爭奪領地,八個大汗相互征伐,於是,就在這樣的外部紛爭不斷內部矛盾也越演愈烈的情況下,加速了伊兒汗國的破滅。
與此同時,元朝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由於內部的政局動蕩不安,皇帝換了又換,末代的皇帝破罐子破摔,向民間強征賦稅來彌補國庫空虛,百姓民不聊生。
於是,百姓們說反就反,本就對蒙古族這個外來人口不滿的漢人,在各地組成了極具規模的義軍揭竿而起,頓時烽火遍及天下。元朝早已無力剿滅紅巾軍,只能倉皇地逃往漠北,結束了近百年來對全國的統治。
也有人問,同為成吉思汗黃金血統,並且還是元朝隸屬國的另外三個汗國,在元朝遭到滅國之禍時,為什麼不出兵救援?
這也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鍋了,除了遠在天邊的伊兒汗國外,另外三個汗國並不怎麼待見元朝,別說出兵了,看見元朝滅亡可能還會幸災樂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