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的獎項
瑪麗·居里、楊振寧、李政道、屠呦呦、國際原子能機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這些響噹噹的人物和世界組織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可謂影響深遠。
生物醫學獲得者,屠呦呦
不管他們來自何方,從事怎樣的工作,有著怎樣的信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以上這些人物和組織都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那個為人類帶來猛烈化學衝擊的爆破大師,一生都在為工程和實業做貢獻。
儘管在他的人生經歷中大起大落,享受了炸藥發明給自己帶來的金錢。
但是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過完一生卻沒有子嗣,最終他給自己的遺囑留下一份特別簽注。
諾貝爾獎肯定了科學和文化
將自己剩餘的可實現資產設立5個獎項,分別為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文學以及和平領域,並命名為「諾貝爾獎」。
設立此獎的目的是要激勵那些為世界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們,正是有了他們,這個社會才得以進步發展。
諾貝爾在他一生中寫下了多份遺囑,而他去世前一年多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於1895年11月在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簽署。
正是這份遺留下來的作品最終成為了見證人類歷史光輝的一切,諾貝爾遺贈了自己總資產的94%。
諾貝爾關於獎項的遺囑
這筆金錢幾乎來自他的炸藥發明和商業交易,當時為3100萬瑞典克朗,摺合美元為1.86億,2008年的歐元折算為1.5億。
不過當時的人們壓根不敢相信諾貝爾居然會在遺囑中留下這麼一筆財富,出於對遺囑的保護態度,這個項目直到1897年4月26日才在挪威議會中批准。
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諾貝爾獎已有百年多的歷史。
每一個站在頒獎典禮上的人都對世界做出了改變,後來人們還新增了一份經濟學獎項。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不過按照傳統來講,諾貝爾獎仍是原來最初的5份獎項。
過去諾貝爾獎和經濟科學獎共計頒發了567次,並給予889名獲獎者。
其中有26個獎項為相關組織頒發了和平獎。
由於部分獲獎者曾多次獲獎,例如居里夫人。
考慮到重複獲獎次數,實際獲獎總數為860人,以及22個組織。
但是問題來了,諾貝爾本人雖然在當時擁有大量財富,但終歸來講個人財富是要拿出去的。
頒獎這麼多年,獲獎者每年還不止一位,這份獎項後來的獎金是怎麼拿出來的呢?
再有錢也有花光的時候
財富的傳承
考慮到諾貝爾本人的財富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字,遺囑的執行人拉格納·索爾曼和魯道夫·利爾傑奎斯特兩人成立了諾貝爾基金會來對諾貝爾的遺產進行管理。
雖然諾貝爾本人在遺囑中表達了對財產的規劃,但是這其中的計劃並不完整。
並且由於其他障礙,諾貝爾基金會花了5年的時間才成立,截止2020年12月31日,諾貝爾基金會控制的資產高達51.76億瑞典克朗,摺合同年匯率美金約為6.3億美元。
今天的諾貝爾基金會
正如前面所說,這份遺囑直到1897年才得到議會批准。之後不久,議會任命了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成員,該委員會將會為和平貢獻者頒發獎狀。
這樣的委任很快便被其他頒獎機構紛紛效仿,到了20世紀初,奧斯卡二世頒布了諾貝爾基金會新制定的章程,諾貝爾獎終於有了一套完整的頒發流程。
但由於瑞典和挪威之間的聯盟在1905年解散,因此頒發諾貝爾獎的責任由兩國分擔。
所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了和平獎的頒發者,而瑞典則為其他獎項進行獲獎頒發。
諾貝爾獎博物館
不過當下最要緊的,是如何管理這筆錢財。
諾貝爾基金會的另一項重要任務便是對外展示諾貝爾獎,相當於公開獎項內容,並負責與諾貝爾獎頒發有關的非正式活動和問題。
另外,為了保證程序合法正當,諾貝爾基金會不會以任何方式參與諾貝爾獎獲得的遴選過程。
從大體來看,諾貝爾基金會更像是一個投資公司,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投資活動,為諾貝爾獎以及相關的行政活動創造一個堅實的資金基礎。
並且諾貝爾基金會在瑞典從1946年起,包括美國的投資稅收中免徵了所有稅款。
所以從1980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會比以往賺取更多的錢。
正因如此,這一時期的獎金為100萬瑞典克朗,但到了2008年就增加到1000萬瑞典克朗。
諾貝爾基金會執行董事海克斯坦
除了基金會在活動中進行主導,1965年,基金會發起了諾貝爾研討會。
該會議致力於尋找那些可以對人類科學領域或是文化、社會領域帶來重大突破的討論。
在這次研討會中,傳統的5大獎項成為了重要的主幹,並參與80年代冷戰時期的獎項商討。
而經濟學獎則由瑞典銀行三百年紀念基金會以及瓦倫堡基金會組成。
在今天,諾貝爾基金會的資本投資主要用於50%的股票投資、20%的債券,以及30%的其他投資,主要涉及對沖基金和房地產。
相關分布可以變化10%,具備一定的靈活性。
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
但在2008年諾貝爾獎項的投資發生了變化,其他投資降低了一部分,並添加到用於美國和歐洲的股票,其餘的基本不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諾貝爾獎也側面體現了歐美的經濟表現。
諾貝爾獎的趣聞
根據相關組織的年度報告,諾貝爾基金會投資目標是達到至少高於通貨膨脹率3.5%的最低年回報率。
相關投資方向如前文所述,如今受基金會的影響,全球不少政治和經濟活動在20世紀的變化最為明顯。
在大致了解完諾貝爾獎金後,我們順便來看看關於諾貝爾獎的其他有意思的地方。
對於頒獎流程來講,一旦諾貝爾基金會及其指導方針到位,諾貝爾委員會就會收集獎項的提名,隨後向頒獎機構發送初步候選人名單。
過去至今的候選名單
在首屆諾貝爾頒獎典禮上,物理學獎方面,候選名單則引用了威廉·倫琴的X射線發現,還有菲利普·萊納德在陰極射線方面的工作。
最後頒獎學院決定把獎項頒給倫琴。
對於化學獎而言,當時學院面臨的問題便是優秀的化學家太多了,怎樣頒獎是個問題。
學院當時收到了20個獎項提名,最終化學獎由范特霍夫拿走。
而文學獎經過瑞典學院一番考量,最終將獎項頒給了蘇利·普魯德霍姆。
不過文學獎的頒發在當時鬧了不小爭議,因為當年還有一位大文豪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或許才是當年的獲獎者
不少人認為普魯德霍姆不過是一位平庸的詩人,結果費爾德曼的解釋是,學院成員更偏愛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而普魯德霍姆很對他們胃口。
所以文學獎這塊也就不難看出,主觀性太強是影響評獎的重要因素。
生物醫學獎當時則頒給了德國生理學家兼微生物學家埃米爾·馮·貝林,19世紀90年代,貝林研發了抗毒素用於治療白喉,為此拯救了不少人。
和平獎最後頒給了瑞士籍的讓·亨利·杜南,或許這個名字聽著讓人有些陌生。
但他是國際紅十字運動的創立人,同時也是《日內瓦公約》的發起人。
讓·亨利·杜南與他的成就
要說德國科技在20世紀前期表現強盛,不過考慮到德國在二戰中的行為,二戰期間有不少科學家因此錯失諾貝爾獎的頒發。
另外,諾貝爾獎也不能追授,所以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只有等待下一次驚人的發現。
經濟學獎是在1968年成立,當時瑞典中央銀行為了慶祝成立300周年,為其捐贈了一大筆資金用來紀念諾貝爾。
諾貝爾作為該獎項的創立人,其一生都在為科學和人類進步做改變。
也正因有了這樣一群科學家,人類文明的走向在今天也不只是簡單的發明創造。
更重要的是,它象徵著整個人類社會邁向未來的每步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