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眾所周知,五星紅旗是我國的國旗,它是由五顆黃色的星星構成,這個構造看上去雖然非常的簡單,可它卻代表著祖國的尊嚴與靈魂。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的時候,五星紅旗更為我國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是全國人民的驕傲與自豪。
不過,許多人都知道五星紅旗,但卻不知道五星紅旗的來歷,以及它上面五顆星星的含義。那麼,五星紅旗是如何來的呢?上面的五顆星星又代表著什麼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談及五星紅旗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曾聯松,小時候他學習的是繪畫,但長大後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便投筆從戎走向了戰場。
曾聯松
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後,新中國終於迎來了獨立與自主,與此同時開國大典也即將來臨。當時,我國向全民徵集國旗該如何設定,曾聯松便參與到了其中。
對於一幅畫而言,靈感不是說有就有的,需要一定的機遇和啟發。最初,曾聯松沒日沒夜地苦想,但都沒有讓他滿意的結果,而距離徵集國旗的日期一天天臨近了。
直到一天夜裡,曾聯松才有了靈感。當時,他在一個夜晚正奏著,突然看到了夜空中群星閃爍,好似我黨領導者人民在黑夜中前行,最終迎來了光明一般。
曾聯松望星構思
在這個靈感的基礎之上,曾聯松決定以五角星為基礎,設計我國的國旗。其中,四顆小星星分別代表著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其中的一顆大星星,則代表著我黨。國旗的旗幟選擇為紅色,代表的則是人民革命的熱血和決心,可以說寓意非常的好,而且還極具代表意義。
當然,五星紅旗最大的那一顆星星,最開始是放在正中央的,其餘四顆環繞分布。不過,曾聯松覺得這樣的視覺效果不是很好,最後將五角星放在了國旗的左上角,才最終確定了這個設計。
不久之後,曾聯松滿心歡喜地將自己的設計,郵寄到了北京籌備小組,參加了當時篩選。經過多次的選拔,曾聯松的設計一路過關斬將,來到了「決賽」時刻。
其實,在這個時候,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並不是最佳的方案,亦或者說選票不是最多的。有一個3號作品,獲得了185票,而曾聯松的僅僅只有15票,很顯然是要落選的。
不過,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有人對這個結果提出了意義。3號作品中,中間有一條「橫線」,好似把南北兩地分開,這樣的寓意不是很好。
反觀曾聯松的設計,四顆星星代表了人民,星星環繞著大星星,代表著人民大團結,跟隨我黨的領導,這個寓意更加的好。這些因素被提上去之後,彭光涵、陳嘉庚等人認為「五星紅旗」的寓意更好。
最終,偉人召開了會議,確定了五星紅旗為國旗的共識。就這樣,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緩緩升起,寄託著無數人的願景與期望。
總的來說,曾聯松的五星紅旗是靠著美好的寓意,在諸多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的,也算是歷經了磨難。事後,他還作了一首詩詞,內容是這麼寫的:
聳立重樓高闕巔,天安門上舞翩翩。袂連桃季花爛漫,袖拂雲霞彩萬千。霹靂晴空競震擾,滂淪冷雨更相看。冰霜不減嫣紅色,路轉峰迴見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