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國歌為何周恩來厥功至偉?
於 海
1949年,新中國就要成立了。創作一首代表新中國形象、激發愛國情懷、振奮民族精神的國歌被正式提上日程。
在宣告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個月,各界精英及各民主黨派人士就雲集京城,準備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組新政府。新政協會議的每一項議程將要協商的都是極其重要的國家大事,其中就有國歌的選定。
1949年9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國歌曲譜
1949年6月16日晚,新政協籌備委員會常委會在中南海召開第一次會議。會議由周恩來主持,通過了在常務委員會領導下成立6個籌備小組以完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各項籌備工作。其中,第六小組負責擬定國旗、國歌、國徽、國都、紀年方案。
第六小組組長為馬敘倫先生,他是中國民主促進會主要創始人和首位中央主席,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葉劍英、沈雁冰任第六小組副組長,田漢、李立三、廖承志、郭沫若等13人任組員。
7月9日,周恩來的辦公室收到了一份《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的草案。這是由郭沫若、沈雁冰、鄭振鐸代表第六小組起草的。
周恩來仔細閱讀並審改了啟事內容,並立即作出批示:「印送各常委,徵求同意!」第二天,徵集啟事即送達毛澤東、朱德、張瀾、沈鈞儒、李濟深、蔡廷鍇、林伯渠等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各常委的案上。12日收回全部回饋意見,結果是獲全票通過。
7月14日起,《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在《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等知名報刊連續刊出。國內其他各報、香港及海外華僑報紙也都紛紛予以轉載。徵稿截止日期規定為8月20日。
徵集啟事中,關於國歌的設計方案是:
(甲)歌詞應注意:
(1)中國特徵;
(2)政權特徵;
(3)新民主主義;
(4)新中國之遠景;
(5)限用語體,不宜過長。
(乙)歌譜與歌詞選定後再行徵求,但應徵國歌歌詞者亦可同時附以樂譜(須用五線譜)。
其中關於「新民主主義」的內容,是周恩來親自添加的,他把原來的「毛澤東思想」撤換了下來。
社會各界對徵稿啟事反應熱烈,全國創作的稿件如雪片飛至籌備組。截至8月20日,收到國旗稿件1920件、圖案2992幅,國徽稿件112件、圖案900幅,國歌632件,歌詞、歌譜694首,意見書24封。
這些投稿者包括高級幹部、著名的藝術家和學者,也有普通軍人、工人、農民、學生,還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
面對這應徵的一千多首「國歌」,第六小組國歌詞譜委員會的委員和專家顧問們進行了緊張的審查工作,他們認真地進行了評審,還搬來鋼琴進行彈唱。可是,經過幾天的初評後,大家都覺得沒有一首可以直接當選為新中國的國歌!
根據《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歌譜於歌詞選定後再行徵求……」。所以,大家統一意見,把評選的重點都先放在歌詞的選擇上。
8月24日,大家決定把初選中較好的歌詞,印製成《應徵國歌歌詞複選集》徵求意見,並報送給毛主席等中央領導。
時間一天天逼近,第六小組的委員們焦急萬分。此時,大家都意識到,即使很快選出歌詞,還需登報徵求各方意見,再尋求譜曲、找人試唱,最後再評審——顯然,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這時,不知是誰提了個建議:既然這麼短的時間不可能寫一首人們都認可的國歌,既然現在還沒有一首合適的國歌,那我們還不如先找一首大家耳熟能詳、廣為流傳、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歌曲做臨時的國歌?此建議獲得大家一致認同。徵得中央同意,大家很快挑選出《延安頌》《延水謠》《救亡進行曲》《在太行山上》《松花江上》《畢業歌》《漁光曲》《大刀進行曲》等歌曲,作為備選國歌。
在這些備選歌曲中,更多的人認為《義勇軍進行曲》在國內外有巨大影響力,比較適合作為國歌。但也有人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著全國人民已取得了全面勝利,新中國即將成立了,《義勇軍進行曲》其中的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否合適?對此大家意見不一,還有不少爭議。
預定舉行新中國成立的大典活動只剩5天了,萬眾期待的新國歌還沒有定案。毛澤東、周恩來心裡一定也非常著急。9月25日晚,兩位新中國的領導人親自出面,在中南海豐澤園舉行座談會,商議國歌及其他諸項事宜。
彭光涵先生是被新政協籌備委員會常委會委任的第六小組秘書,他記錄了當天座談會關於國歌的發言——
馬敘倫:我們政府就要成立,而國歌根據目前情況一下子還制不出來,是否我們可暫時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
xxx:(不知此人是誰?——筆者)曲子是很好,但詞中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後關頭」不妥,最好詞修改一下。
張奚若、梁思成:我覺得該曲是歷史的產物,為保持它的完整性,我主張曲詞都不修改。
徐悲鴻:該進行曲只能暫代國歌。
郭沫若:我贊成暫用它當國歌,因為它不但中國人民會唱,而且外國人民也會唱,但歌詞修改一下好些。
黃炎培:我覺得詞不改好些。
田漢:我覺得該曲是好的,但歌詞在過去它有歷史意義,但現在應讓位給新的歌詞。
(田漢先生很謙虛,可能是不好意思為自己的作品表態。——筆者)
……
會議討論熱烈,此時,選用新寫國歌的方案已被否定,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的意見已比較統一,存在的分歧點只是原歌詞是否要修改。
這時,大家把目光都投向毛澤東、周恩來,希望領袖們最後定奪。
毛澤東、周恩來在一起
周恩來同志胸有成竹,他十分肯定地說:「就用舊的歌詞,這樣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後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
毛主席認真聽取了大家的意見,最後他說:「……舊的還是要。」
領袖們一錘定音,會場上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會議結束時,周恩來同志高興地提議大家起立,他主動擔任指揮,毛主席和大家一起放聲高唱即將成為新中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歷史性地召開,第六小組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國歌方案。
周恩來主持了對國歌的表決: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贊成的請舉手。
請放下。
不贊成的請舉手。(沒有人舉手)
懷疑和棄權的請舉手。
哦!有一位棄權。
我們現在以絕大多數通過《義勇軍進行曲》為我們現在的國歌!」
場上響起經久不息、雷鳴般的掌聲。
……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的開國大典上,毛澤東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接著,他按動電鈕,伴隨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
開國大典奏響《義勇軍進行曲》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登「新華社信箱」欄目文章,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介紹是:《義勇軍進行曲》是十餘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革命鬥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採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到祖國創造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長期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中,是誰最先提議《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70多年來,此事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在廣為流傳的一些說法,也僅僅是來自當事者的家人及學生等的回憶,缺乏真實、客觀的依據,可能不夠準確。
1949年春,郭沫若奉中央之命率團代表中國到布拉格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大會規定每個國的代表團入場時必須領唱本國國歌。可是,當時新中國尚未成立,當然也就沒有國歌。大家商量後,臨時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使用。郭沫若根據代表團同志們的意見,還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這兩句詞進行了修改,改為 「中華民族到了大翻身的時候,每一個鄉村城市發出了解放的吼聲」。郭沫若回國後,立即將這一情況向中央作了彙報。周恩來同志知道此事後,非常滿意。
1949年7月9日,周恩來在審閱修改郭沫若等人起草的《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草案)》時,一定想到了此事。他說:「我個人的意見最好就用《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不過,這只是我個人意見,你們大家可以討論,再徵求一下群眾的意見。」
後來在面向全國的國歌詞譜徵稿中,有許多來稿也相繼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新中國國歌或者代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油畫
彭光涵先生是國歌誕生的見證者,他參與了新中國國歌從徵集、初選、複選至確定的全過程。身為第六小組秘書,他每次都在國歌討論會的現場,認真負責地記錄著會議的內容。他在回憶文章中非常肯定地寫道:「記得當時是周恩來同志最先提出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的!」
相信彭先生親自撰寫的文章一定是有依據的!
回顧《義勇軍進行曲》成為我們國歌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
是周恩來召集會議、確定有關國歌的籌備小組;
是周恩來親自修訂國歌徵集的啟事;
是周恩來最先提議用其為代國歌;
是周恩來高瞻遠矚、不同意修改其歌詞;
是周恩來組織對其最後的表決並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國國歌的誕生……
田漢、聶耳因為寫出了傳世經典《義勇軍進行曲》而名垂青史,而《義勇軍進行曲》能成為我們新中國的國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厥功至偉!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於 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原團長、音樂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