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封來自長沙的信被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寫信的人是楊開慧的閨中好友李淑一。
對於李淑一,毛主席是非常熟悉的,不僅因為他是楊開慧的好友,也因為他之前犧牲的丈夫柳直荀,曾經是毛主席的戰友。
青蔥歲月,眨眼過去。
毛主席至今還能回憶起當年他在長沙居住時,與李淑一兩家人經常走動中歡樂的場面。
後來,楊開慧與柳直荀在革命戰爭中先後犧牲,毛主席又因為革命事業離開了湖南長沙,兩家人便很少走動了。
其實,這不是李淑一在建國後,主動給毛主席寫的第一封信,她在1959年還寫了一封信,並且在兩封信中分別各提了一個要求,毛主席只同意了一個。
那麼,這兩個要求是什麼呢?毛主席又為什麼只同意一個要求呢?
這一切還要從那一代革命先烈們蕩氣迴腸的愛情說起……
一 、革命年代的愛人
李淑一和楊開慧認識於1920年,當時她們都在長沙福湘女中念書,因為楊開慧思想進步,學習刻苦,生活樸素,為人樂觀開朗,李淑一被她開朗的情緒所感染,逐漸與她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
當時兩人都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年輕的李淑一和楊開慧分享著各自青春的美好。
楊開慧告訴她自己與毛澤東的美好愛情,李淑一真心實意地祝福楊開慧,她也希望自己也能夠找到一個讓她滿心歡喜,只屬於自己的愛人。
不久之後,楊開慧嫁給了毛澤東。
出嫁時,楊開慧拋開世俗傳統觀念,沒有坐花轎,也不要嫁妝,也不用媒妁之言,僅僅拎著一個皮箱子,就這樣義無反顧的嫁給了毛澤東。
結婚後,兩人感情十分要好,有一天,楊開慧特意給自己的好友李淑一說,毛澤東給她填了一首《虞美人》。
因為楊開慧非常重視李淑一這個好友,還將這首隻屬於她和毛澤東的詞給李淑一看了。
其實,當時聽說楊開慧要和毛澤東成婚了,李淑一還是有些傷感的,這意味著楊開慧不能再和她一直待在一起了。
不過,看著楊開慧滿心滿眼都是毛澤東,過得十分幸福的樣子,李淑一也收起來淡淡的傷感,真心祝福她。
楊開慧雖然已經成婚,但是她非常珍惜李淑一這個朋友,她將李淑一尋找志同道合愛人的事情記在了心裡。
楊開慧知道毛澤東的戰友柳直荀是一個思想開明、忠誠忠心的好人,長得一表人才,她給毛澤東說了這件事情之後,兩人就撮合了楊開慧和柳直荀。
本以為兩人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沒想到楊開慧和柳直荀一見如故,雙方對彼此都很有好感。
當時,柳直荀一邊讀書,一邊開展愛國運動,也時常會寄一些相關材料給李淑一,在柳直荀的影響下,李淑一也慢慢參加一些進步的學生運動,他們的感情在日漸交往中越來越深。
1924年,李淑一和柳直荀結婚了。
李淑一和楊開慧各自結婚後,她們的生活內容基本是一致的,照顧好自己的小家,支持丈夫的革命事業等,他們兩對小夫妻都各自彼此深愛對方,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婚姻充滿美好期待的、是幸福的。
只是在那個年代,他們的家庭註定需要扛下沉重的歷史使命,這種浪漫既充滿著幸福,又充滿著血色。
當時因為革命戰爭,毛澤東去了井岡山參與革命戰鬥,他與楊開慧經常會以詩詞寄託思念,只是甜蜜的日子終究是短暫的。
有一次,遠在長沙的楊開慧很是思念毛澤東,便寫了一首懷念「遠行人」的《偶感》,表達她對毛澤東深深的想念。
只是思念終成空,這首詞還未到毛澤東手上,楊開慧就被敵人抓捕了。
當時形勢非常危急,楊家人一直在營救楊開慧,他們四處尋求幫助。
最後敵人決定對楊開慧網開一面,提出要求:只要她能夠聲明脫離毛澤東,那就可以活著離開。
楊開慧是剛毅的,從她義無反顧僅拿著一個箱子就嫁給毛澤東,婚後堅定地支持毛澤東的革命事業,就可以看出來,她不會答應敵人的要求。
1930年11月14日下午1時,在一聲悲鳴的槍響下,29歲的楊開慧在長沙英勇就義。
而在楊開慧犧牲兩年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也在湖北犧牲了。
同樣的危險,李淑一也曾遇到過,但是李淑一是幸運的,在家人的四處打點營救下,她最後活下來了。
毛澤東和李淑一所遇到的情況是一樣的,他們都沒有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妻子或自己的丈夫已經逝世。
長時間的盼望,等來的是滿眼的失望,柳直荀就這樣走了,留給了李淑怡一個人無盡的思念和牽掛。
李淑一獨自帶著孩子艱難地生活著,但她沒有放棄與柳直荀的約定,一定要讓孩子們上大學。
就這樣,李淑一在不平穩的世道中,東躲西藏的活著,由於之前有過教書經驗,所以家庭教師之類的工作基本是她的生活來源之一。
期間,毛澤東也面臨同樣的險境,他的身邊是不安全的,雖然他曾經託人打聽過李淑一的情況,但是並沒有得到真實可靠的消息。
就這樣,曾經交往密切的兩個家庭,在亂世中失去了聯繫。
時光匆匆,轉眼間就過去了27年。
二 、故人的思念
1957年,毛主席公開發表了18首詩詞,當時李淑一因為思念亡故的丈夫,做了噩夢,便填了一首詞《菩薩蠻·驚夢》,以寄思念。
又恰逢聽說毛主席在《詩刊》發表了詩詞,便找來研讀,她記起來毛主席曾經贈送給楊開慧的《虞美人》一詞,仔細看過之後,卻並未在此刊上發表。
李淑一回憶起當年,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感情十分要好,對於這首《虞美人》,毛主席肯定是記得的,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是沒有與其他詩詞一起刊登,她非常疑惑。
於是,李淑一收起自己的傷心事,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提出來她的第一個要求:向毛澤東討要《虞美人》這首詞的全文。
同時,李淑一也將自己所寫的《菩薩蠻·驚夢》一同郵寄了,希望毛主席能指點一二。
李淑一將信郵寄之後,內心一直很忐忑,她不知道為了革命事業和國事一直操心的毛主席,還記不記得自己?會不會答應她這個冒昧的請求?
不過幾個月後,一封長達四頁的回信給了她答案。
其實,毛主席看到李淑一的信之後,就想起了這個長沙的故人,也被她的詞《菩薩蠻·驚夢》中深深地思念情緒感染了。
毛主席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情和愛,也有藏在自己內心深處情意綿綿的思念。
不過,毛澤東的愛又是與眾不同的,他思緒飄遠,恍惚間感嘆今夕光景,提起筆寫了《蝶戀花》一詞。
這首詞並不是李淑一所求的《虞美人》,而是毛主席在感慨與懷念間,新題的詞。
也許是想要守著自己感情最初的一片美好,又或者是考慮今時所處地位,當年的一腔深情不便公布,毛主席自己也說不清楚。
只是那段感情如此的刻骨銘心,毛主席不僅記得《虞美人》的詞,也記得當時歡喜之下表達的感情,所以他重新寫了一首詩。
其實,毛主席一生在回信中很少寫這麼長的篇幅,但是他在與楊開慧有關的信件中,都十分地認真和用心。
這封回信的到來,讓李淑一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慰藉,故人並未將自己忘卻,還記得自己的好友,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開心的事情啊。
李淑一當時在長沙市一所中學教語文,當即便將這首詞講給學生們聽了。
湖南一所師範學院的學生聽說這件事之後,便想將這首《蝶戀花》拿去發表,在詢問李淑一後,根據她的建議,這幾位學生也給毛主席寫了信……
毛主席十分愛護人民,看到這些學生的來信,雖然公務繁忙,但仍抽出時間,認真地給這些學生做了函復:
毛主席先因為對自己回復的不及時,表示了歉意,後又同意《蝶戀花》的發表,並要求發表時將這首詞的名字改為《蝶戀花·贈李淑一》,還給這些學生們問了好。
後來這首詞在1963年,被人民文學出版社收錄後,改為了《蝶戀花·答李淑一》。
回複信函之後,毛主席放下了筆,走到窗前,看著秋風中顫巍巍搖曳著身體的古槐,思緒萬千。
舊人的一顰一笑彷彿仍在耳邊迴響,毛主席在深深眷戀間,感嘆物是人非,只不過佳人已逝,內心為楊開慧埋藏的思念只能贈詩懷念。
後來,章士釗先生來看望毛主席,兩個人對《蝶戀花》中描寫的感受進行了交換。
章士釗非常喜愛這首詞,他對其中一句中「驕楊」兩個字有疑問,便詢問主席,這個「驕」是否能夠解釋成「嬌」?
毛主席並未立刻回答這個問題,他站起來,在走動間沉沉地思索著。
彷彿又回到了那一天,楊開慧被行刑時的悲壯場面,堅定地面容,毅然決然站在刑場上,才29歲,正值美好年華的她,留下三個嗷嗷哺的幼兒,坦然赴死。
毛主席憶起往昔,心中頓感凄涼苦楚的滋味,他從沉重久遠的回憶中回過神來,讀起來蘇軾的《江城子·記夢》,掙脫「情思」的困擾後,向門外走去。
看著依舊不停歇的北風,吹起不願飄動的古槐枝條,一切都彷彿進入了蕭索的夢境,他喃喃自語道:不知道李淑一有沒有代替他去掃墓。
三 、第二個要求
李淑一果然不負所望,雖然故人的心情用紙張表達,但是聰慧如李淑一,在接到毛主席的回信後,她就立刻拉著楊開慧的哥哥、嫂子,幾個人來到楊開慧的墓前,訴說起自己的思念,以及毛主席的思念。
而站在李淑一身後的楊開慧的哥哥楊開智,早已泣不成聲,是為自己,為家人,也為了妹妹。
在戰爭年代,楊開智唯一的妹妹和女兒楊展先後犧牲,就連最聰明乖巧的侄兒毛岸英都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屍骨也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楊家人是忠義的,是光榮的,但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自己才能體會,而李淑一作為楊開慧的好姐妹,對這些事是十分清楚的。
楊開慧犧牲後,李淑一還向楊母承諾,她以後就是楊母的親生女兒,她牢牢記得這句話,此後多年,也一直和楊家保持親密的聯繫。
因此,李淑一收到毛主席的回信之後,就迫不及待地拉著楊家人,來到楊開慧墓前的原因有二:
一是她要告訴楊家人,也告訴楊開慧,她的愛人沒有忘記她,她生前對毛澤東的深深思念,是值得的。
二是她要告訴楊開智,毛澤東一直都記掛著楊家人,那長達四頁的信紙里,是毛澤東滿滿的挂念之心。
之後,李淑一將這次探望楊開慧的經過寫成了信,郵寄給了毛主席,並配上了自己親手給楊開慧寫的祭文。
李淑一以為自己唐突的打擾後,這件事情到此便告一段落了,她的心愿也已經完成。
只是沒想到,毛主席再次給她回信了,還為自己沒能及時回信表示了歉意,同時,也寄了五百元,他知道李淑一生活清苦,還要養孩子,希望不要拒絕。
李淑一看到毛主席的回信後,想起自己和柳直荀、楊開慧和毛澤東多年前相處歡樂的場景,淚水不禁濕潤了眼眶。
當年,李淑一在柳直荀逝世後,雖然過得很艱苦,但是能將自己與丈夫的兒女撫養成人,她感覺到很幸福。
生活總是善待努力的人,經過她的努力,生活迎來了曙光,與丈夫的約定也完成了,女兒考上了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兒子也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
對於李淑一獨自撫養孤兒最後長大成人的偉大,毛主席了解情況後,對她非常敬佩。
毛主席雖然不清楚李淑一多年的經歷,但是他知道李淑一的不容易,所以勸她不要拒絕這五百元,畢竟她是那麼一位偉大的知識女性。
果然,李淑一是獨立的,是倔強的,看到毛主席寄來的五百元,李淑一將其保存了下來,當作對那段友誼的紀念。
這次通信之後,毛主席還曾與李淑一在湖南見過面,兩人還留下了合影。
之後,毛澤東知道李淑一的兒子很孝順,她過得很好,只是他一直很忙沒有時間,就沒有再次敘舊。
李淑一也知道毛主席為了國家大事操心操勞,所有並沒有因為敘舊的事,再去打擾過毛主席。
直到1959年9月,李淑一突然再一次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裡邊,李淑一向毛澤東提出了第二個請求:希望自己能夠參加國慶觀禮。
其實,李淑一提出這樣的請求也能理解,她經受過革命年代的苦,所以希望自己能帶著好姐妹、楊家、丈夫的期望,站在天安門城樓上,代替已經逝去的朋友和親人,看一看他們為此甘願付出生命的中國的新模樣。
只是這一次,李淑一註定要失望了,早在新中國成立時,毛主席的很多老鄉就給他寫過信,希望他能為他們介紹工作,但毛主席都委婉的拒絕了。
毛主席是親人,是朋友,是鄰居,但他也是一國的主席,是公私分明的人。
不過,毛主席對李淑一仍然是非常關心的,他給李淑一說明情況,說自己可以稍後在相關部門詢問李淑一的具體情況,如果最後沒有迴音,那便是不行了。
毛主席的意思是:我可以向有關部門詢問李淑一是否能實現願望,但是需要有關部門按照相關的標準去進行考慮和決定,不用顧及到他的關係。
對於個人感情和國家規矩,毛主席一直分的很清楚,任何人都不例外。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非常令人高興的,相關部門在得知李淑一的情況之後,核對了她的種種條件,同意了她參觀國慶觀禮的請求,這也是經過多方面決定的。
第一,因為他是烈士柳直荀的妻子,柳直荀曾經擔任過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也參加過南昌起義。
第二,因為李淑一是一名人民教師,她辛勤耕耘幾十年,培育了無數的莘莘學子。
1959年10月1日,李淑一如願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國慶觀禮,她滿含熱淚,親人與朋友的血沒有白流,祖國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場景。
1997年,李淑一走完了她光榮無愧的一生,在北京安然的逝去了。
那樣安然恬靜的面貌,也許是這位一生倔強的老人,終於可以與思念一生的丈夫團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