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騎兵作為一個古老的兵種,在中國興盛了一千多年的歷史,直到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騎兵部隊還在遼瀋、淮海、平津等戰役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在開國大典之上,騎兵部隊還曾在閱兵之時大顯英姿。
但隨著建國以來我國軍隊機械化進程加快,騎兵在摩托、裝甲車等機動部隊的發展之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80年代的裁軍當中,我國完全淘汰了軍隊「騾馬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完全取消。
而馬這種戰略意義極大的牲畜,已經陪伴中國人走過了三四千年的歷史。
毫不誇張的說,馬匹的優劣,騎兵的戰鬥力,關乎每一個朝代的興亡。
中國野馬
雖然在如今的中國已經很少見到野生馬群的存在,但在上古時的中國還是有著不少的野生馬群的,中國北方在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時代,還是有著不少的野馬種群的,龍山文化的早期遺址當中,就出土了不少馬骨。
但是到了後來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馬種群可能就在氣候的變遷當中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滅絕,這其中很可能也有人類獵殺的原因存在。
但不論如何,距今一萬到五千年年前的墓葬當中,就很少見到馬的存在了。
但是隨著近些年基因技術的發展,我們驚奇的發現,在一些南方種群的家馬當中,出現了不同於歐洲韃靼野馬和中亞普氏野馬的基因存在,說明至少在家馬的馴化時期,中國北方還是有著一定數量的種群存在的。
只不過相比於中亞的普氏野馬以及歐洲的韃靼野馬,北方的野馬種群相對來說更加矮小一些。
並且,夏朝乃至更早的神話傳說時代,馬都是以一種野生的狀態存在的,人們對馬的利用與鹿、狍子等野生動物一樣,多是用於獵殺,早期只是馴化了綿羊、豬、狗等相對小型的動物。
中亞草原,馴化家馬
要說最早馴化馬的地區,全世界範圍內公認則是6000年前的中亞地區,在廣闊的中亞大草原上生活著為數眾多的普氏野馬。
而早期以游牧和遊獵為生的古中亞人,正是在和這些野馬種群的共同生活當中,機緣巧合之下馴化了野馬,作為肉、奶來源。
所以在早期的時候,馬並不是用來作為運輸工具的,即使是用馬來進行運輸,也大多是將少量貨物纏繞到馬身之上,或者是拖著板子等物品來進行拖拽。
並不能進行大規模的有效運輸。或許你會問,為什麼不用車呢?因為那時候的中亞地區還沒有車這種東西。
後來,大約是5500年前的兩河流域,或許是太陽崇拜,又或許是受到製作陶器的輪子啟發,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發明出來了輪子。
畢竟中亞和西亞地理位置毗鄰,並沒有太過艱險的地理屏障,所以輪子很快就傳播到了中亞地區。
在古巴比倫的輪子加持之下,馬開始發揮它運輸工具的職能,被更加廣泛地馴化和養殖了起來。而中國的家馬出現時間,則是要稍微晚了一些。
直到與夏朝時期相當的二里頭文化等遺址當中,都沒有見到有關家馬馴化的任何存在,並且也沒有出土過後世所傳說的「軒轅氏」,黃帝所發明的輪子存在。
我們並不能排除人文始祖黃帝5000年前獨立發明輪子的可能,但從技術自西向東傳播的時間順序來看,輪子的發明技術是從西向東傳播而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與之相同的還有馴化家馬的技術。
商朝先祖,首馴野馬
在古籍記載當中,「相士作乘馬,亥作服牛」,在夏朝的時候,商族人先祖,商國的第三代首領相土用馴馬技術馴化了野馬,中原文明的牲畜群當中才有了馬的存在。
在考古發現中,新疆地區的普氏野馬馴化大致也是在這個時間,所以這些家馬究竟是從中亞傳過來,還是商朝先祖自己發明的還是另說。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家馬無疑是從中亞傳入的,畢竟自張騫出使西域以來,中原地區和中亞乃至西亞地區建立了穩定聯繫,中國本土的馬種早就被西亞的高大種群雜交了不知道多少代了,本土馬的基因只佔據了百分之二點七之少。
而當時的商族人是生活在如今的河北地區,再加上商族人的經商和游耕傳統,很可能是在不斷地遷移當中,和內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進行了交流,學習到了來自中亞的馴馬技術。
在當時中原地區的野馬種群進行了大規模的馴養,才出現了中原文明中第一批家馬。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商族人是獨立發明出來了馴化馬的技術的,畢竟當時的中國野馬分布區主要集中在青海、甘肅、新疆、山東、河北等地。
當時的嘉峪關以西和中原腹地的聯繫幾乎斷絕,馴馬技術也只能是通過河西走廊或是蒙古高原傳播到中原地區。
所以如果是家馬西來的話,也應當是當時西羌族群建立的夏朝先接觸到這種技術,而非商族這種起源於中國東北,成長活動範圍與山東的東夷部落交織。
與中亞的聯繫也只能是通過如今的北京地區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商民族刀耕火種的游耕農業的硬性遷徙需求之下,獨自培育出來馴化家馬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當今所有的馬都是起源於美洲,但是美洲的原始馬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逐漸滅絕掉了,給美洲本地的印第安人獨自馴化野馬的機會都沒有。
但他們也是因地制宜地馴化出來了其他的物種來代替馬進行畜力運輸,那就是羊駝。
羊駝雖然也能進行交通運輸,但畢竟體型和運力相對於高頭大馬來說要差勁很多,與美洲的羊駝相似的還有愛斯基摩人的雪橇犬、北歐的馴鹿等等。
但美洲的羊駝運輸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沒有將輪子這種發明大規模用於運輸。
商周戰車,千乘之國
在掌握了馴化馬的技術以及製造輪子的技術之後,商族人在華北平原迅速崛起。
尤其是在當今被認為是「商祖」的王亥在易水河流域做生意時,被有易國國君見財起意殺害以後,商族人的崛起之路就開始了。
王亥的兒子上甲微和黃河流域的伯國河伯建立了軍事聯盟,將有易國滅國吞併,自此在中原地區也打出了國威,打出了尊嚴,而夏王朝也對自己控制力之外的有易國興亡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得失之感。
再加上上甲微師出有名,是為了給父親報仇才對有易國出的手,所以夏王朝並沒有對吞併 有易國的商族做出什麼壓制的舉動,只要你還承認我是天下共主,一切都好商量。
雖然在相土的時候,馬就已經被馴化了,但不知是品種不好還是數量太過稀少,直到商國的第七代首領領,商祖王亥的時候,還是以牛車為主要工具。
現在的猜測可能是當時的道路過於崎嶇,相對於馬來說,牛這種牲畜雖然速度較慢,運輸量更大並且更加穩健,安全性高一些。
但既然牛車都有了,馬已經被馴化很多年,換個牲畜就能創造出來的馬車必定也是存在的。
並且,馬車這種發明對於商民族這種游耕民族的所用,遠遠超出中原地區的其他文明的,所以商民族的快速崛起也和馬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發展到後來,馬車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運輸工具那麼簡單了,以馬為主要特徵的新兵種——戰車部隊誕生。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使用戰車作戰最早的記錄,是夏朝的夏啟征討如今陝西戶縣一代的有扈氏的時候使用的。
雖然這個時候中國的青銅文明還處於初期階段,產量還不高,但還是得到了一定規模的運用。
學者分析認為,隨著青銅等金屬的出現,夏朝已經具備了製造戰車的能力。夏朝中期,也就是商國傳到上王亥和上甲微的時候,戰車就已經被廣泛運用與戰爭中了。
歷史發展到商代初期,王朝的軍兵種中已經有了「車兵」存在。
《尚書·牧誓》孔疏引《風俗通》說:「車有兩輪,故稱為兩(輛)」。
《墨子·明鬼》說「湯以車九輛,鳥陣雁行」而伐夏。
結語:
這些記載,說明夏末商初戰車製造和車戰已經有了很大發展。雖然我們並不能確定車究竟是從河西走廊先傳到夏朝的西羌統治區,還是從北邊的蒙古高原傳播到東北方向善於馴化鳥獸馬匹的商族人手中。
但起碼在夏商時期馬已經是用於運輸和戰爭當中了,這對整個華夏文明區的疆域拓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文化當中,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意象,老馬識途、伯樂相馬、龍馬精神、馬失前蹄、十二生肖中的午馬等等,馬已經深深貫穿到了中華文明的日常生活當中。
可以說,沒有馬就沒有大一統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