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現代史上不乏慘烈的戰爭,發生在20世紀70年,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之間的「歐加登戰爭」就是其中之一。
歐加登(索馬利亞語:Ogaadeen)
最初是指索馬利亞人的土地 ▼
這場戰爭是殖民者「埋雷」與冷戰背景下,大國捲入非洲內部衝突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也是衣索比亞與索馬利亞兩國民族矛盾、經濟利益糾葛的結果。
非洲之角的富油氣盆地
歐加登盆地位於「非洲之角」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之間,其地質特點與中東其他富油氣盆地具有相似性,因此一般認為歐加登盆地也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20世紀70年代,也正是關於歐加登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說法,引爆了一場殘酷的戰爭。
在東非大裂谷兩岸
火山和斷裂層都為豐富的油氣提供了發生條件 ▼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主要由伊斯蘭國家組成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宣布對歐美一些國家及日本、羅德西亞和南非實行石油禁運,造成國際油價飆漲,由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接近12美元。
石油不是你想買就能買
(圖:shutterstock)▼
石油禁運對西方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一些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開始在全球(尤其是非伊斯蘭國家)尋找新的油氣田。
在1973年石油危機之前,美國巨頭天納克公司(Tenneco, Inc.)就開始在歐加登盆地勘探石油,1972年(也有說是1973年),天納克公司在位於亞的斯亞貝巴東南處的Calub發現了一個天然氣藏,估計為760 億立方米,接著還在不遠處的Hilala地區發現了一個厚度為1米的非商業原油儲藏層。
Tenneco在衣索比亞發現了該國第一個天然氣田Calub氣田。但隨後的30多年時間中,衣索比亞的天然氣資源始終未有啟動大規模開發 ▼
伴隨著1973年油價的上升,歐加登發現油氣的消息激化了這一地區本就存在的領土爭端。1974年,政變後的衣索比亞政府終止了原帝國時期與天納克公司的協議。
這場政變後來演變為衣索比亞內戰
並且一仗就打了數十年之久
穩定時期的各種項目也只能一併擱淺,(圖:wiki)▼
當地的領土爭端是歐加登戰爭的根本原因。歐加登地區的原住民主要是索馬利亞人,他們是「非洲之角」地區的主要居民,但是索馬利亞人沒有形成自己的國家,而是以部落的形式居住在現今屬於索馬利亞、吉布地、衣索比亞和肯亞等國的土地上。
索馬利亞人原本遍布東非一角
這意味著一個民族的人散布到了不同的國家 ▼
1884年,西歐列強旨在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召開以後,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了包括索馬利亞人聚居區在內的東北非。英國控制現今索馬利亞中北部地區(英屬索馬利亞);義大利控制了索馬利亞南部(意屬索馬利亞);法國控制索馬利亞西北部(法屬索馬利亞,即今吉布地)。
柏林會議上,非洲被列強們遠在德國就安排得明明白白
接下來幾十年,則是殖民勢力大肆擴張的過程 ▼
而同樣位於這一地區的衣索比亞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領導下,不但在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潮中保持了獨立,還將勢力向南擴張:在英國的支持下,衣索比亞於1884年強佔了歐加登的哈勒爾地區,1891年佔領更多的歐加登人據點。
衣索比亞版圖擴張動態變化 ▼
此後,歐加登曾經在衣索比亞、義大利和英國人之間數易其手,但最終在1955年完全落入衣索比亞手中。
孟尼利克二世依憑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奠定了現代衣索比亞的大致版圖,被奉為國父
(圖:wiki)▼
20世紀60年代,在非洲獨立浪潮中,英屬索馬利亞和意屬索馬利亞合併成為今天的索馬利亞,法屬索馬利亞在法國的操作下獨立成為今天的吉布地。另外,歐加登地區仍然保留在衣索比亞境內,肯亞東北部地區也有一部分索馬利亞人聚居區。
獨立後的索馬利亞高舉「大索馬利亞主義」旗幟。「大索馬利亞主義」是一種尋求將所有索馬利亞人統一在同一個國家內的思潮:索馬利亞國旗中的五角星代表著需要被重新統一起來的五塊領地。歐加登地區也成為「大索馬利亞主義」的目標。
心懷大夢的那個索馬利亞卻連內戰都尚未平息
索馬利亞街頭的巷戰(上),聯合國駐索馬利亞維和部隊(下)(圖:Flickr、wiki)▼
並且,歐加登地區因為發現油氣資源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像一把尖刀插入索馬利亞腹地——成為時任索馬利亞總統巴雷的首要目標。
戰爭的進程
歐加登戰爭的進程同樣慘烈而富有戲劇性。衣索比亞無論是人口還是領土面積都要勝過索馬利亞,歷史上也一直是非洲強國。但是20世紀70年代雙方國內的形勢都很微妙。
在索馬利亞這邊,1969年通過政變上台的西亞德·巴雷宣稱在索馬利亞實行「社會主義」,這與正在謀求全球擴張的蘇聯一拍即合,蘇聯馬上大力援助索馬利亞,使索馬利亞建成了一支稱霸非洲之角的軍隊。
雖然是不流血政變,但巴雷的上台依然不符合程序正義
因此他在之後採取威權統治的模式以消除雜音
(巴雷會見里根總統,圖:Blogspot)▼
在蘇聯的資金和武器支持下,索馬利亞建立起一支裝備有蘇式武器的空軍,軍官團在蘇聯接受訓練。蘇聯派遣了1000多名軍官在索馬利亞擔任軍事顧問,2400多名索馬利亞士兵被送到蘇聯接受各類軍事訓練。
第一款蘇聯噴氣式前線轟炸機伊爾-28
作為歐加登戰爭頭幾個月的空軍主力投入戰鬥
(圖:warspot)▼
實事求是地說,巴雷還是有抱負的,他改革文字,對內彌合部族矛盾,並在執政的最初幾年致力於國家的團結、規劃和發展。對外,則希望將所有索馬利亞人納入索馬利亞國家的麾下,構建一個「大索馬利亞」。
在任期間,巴雷還讓索馬利亞以東道主的身份
在首都摩加迪沙舉辦了一屆非洲統一組織會議
50年後索馬利亞再辦非聯慶典,大索馬利亞夢卻只剩一句口號
(圖:壹圖網)▼
在衣索比亞方面,海爾·塞拉西皇帝本來與美國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但他在1974年9月,被「德格」(Derg,正式名稱為「臨時軍事行政委員會」)推翻。1975年3月,「德格」宣布廢除君主制。
在「德格」內部,門格斯圖通過殘酷的鬥爭最終掌握權力,在這一過程中大量優秀的軍官被殺,嚴重影響了衣索比亞軍隊的戰鬥力。門格斯圖宣布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要建立「社會主義」,加速向蘇聯靠攏,使蘇聯改變了對索馬利亞一邊倒的支持。
弒君篡位、鐵血手腕的門格斯圖
(來源:feedaformerdictator)▼
60年代末、70年代初,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兩國已經因為歐加登的歸屬問題發生過小規模衝突。索馬利亞還支持歐加登地區的索馬利亞人反叛組織「西索馬利亞解放陣線」(WSLF),該組織一度控制了歐加登地區的大片土地。
憑藉著索馬利亞政府或者說蘇聯的支持
WSLF掌握著相當的火力優勢(圖:credoreference)▼
1977年7月13日,索馬利亞出動重兵在「西索馬利亞解放陣線」的配合下大舉進入歐加登地區,歐加登戰爭正式爆發。
剛剛太平了沒幾十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圖:壹圖網)▼
衣索比亞方面認為,索馬利亞出動了7萬多人的軍隊,40架戰鬥機、250 輛坦克、350 輛裝甲運兵車和 600 門大炮;蘇聯方面認為索馬利亞出動了2.3萬餘人,另有1.5萬的「西索馬利亞解放陣線」士兵配合行動。
由於需要應對國內其他地區的叛亂,加上士氣低落,駐守歐加登地區的衣索比亞軍隊第三和第四步兵師很快被打垮。
這場戰爭戰況十分慘烈,死傷無數
整片地區彷彿成了一個大型的墓地
(圖:forum.awd.ru)▼
到1977年9月,衣索比亞被迫承認它只控制了歐加登約10%的地區,形勢岌岌可危。9月13日,索馬利亞裝甲兵部隊在空軍支援下佔領歐加登重鎮季季加。衣索比亞面臨敗局,門格斯圖向蘇聯求助。
戰爭前期,憑著蘇聯的軍事指導和武器援助
索馬利亞用巨大的空中優勢讓衣索比亞只能站著挨打
(圖:warspot)▼
蘇聯本來希望調停這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衝突,希望巴雷能夠撤軍。但是憤怒的巴雷拒絕了蘇聯的建議,1977年11月,索馬利亞驅逐了蘇聯的援助人員,並與蘇聯的小弟古巴斷交。
被惹惱的蘇聯一屁股坐在了衣索比亞人一邊,原本在索馬利亞的蘇聯援助人員直接轉到衣索比亞一邊。
不僅蘇聯自己不再給索馬利亞提供武器
連一群小弟也被叫來幫忙教訓索馬利亞
(圖:narod.ru)▼
為了展示實力,蘇聯出動了數百架大型運輸機把坦克、火炮、直升機零部件等源源不斷的運送到衣索比亞,蘇聯還從安哥拉戰場調運了1.5萬名古巴士兵進入衣索比亞。東德、朝鮮和南葉門等蘇聯小弟也為門格斯圖提供了軍事援助。
後來,在這場戰爭中許多因受損而報廢的坦克、裝甲車
就這麼堆在衣索比亞境內,形成一處坦克墳冢
(圖:壹圖網)▼
與蘇聯絕交後,索馬利亞的境遇就變得極其尷尬。由於意識形態原因,蘇聯的冷戰對手美國對向巴雷的索馬利亞提供援助並不上心,僅向索馬利亞輸送了1500噸軍火和報廢的軍服、鋼盔等,同為伊斯蘭國家的巴基斯坦僅派遣了3名飛行員以志願者的身份幫助索馬利亞作戰。
1978年初,隨著蘇聯運輸完畢,蘇聯的瓦西里·彼得羅夫將軍指揮衣索比亞和古巴軍隊開始大反擊。索馬利亞軍隊哪是鼎盛時期蘇聯的對手,在衣索比亞-古巴聯軍的打擊下,索馬利亞軍隊節節敗退。
無論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誰勝誰負
這都是國際共產主義陣營的又一次勝利
(至少蘇聯是這麼說的,圖:warspot)▼
起初,索馬利亞軍官艾迪德(就是「黑鷹墜落」事件中美國想要抓的那位)用「督戰隊」架起機關槍,對敢於撤退的索軍士兵開槍,暫時穩定了局面。
但是隨著埃塞-古巴聯軍進攻的加強,並在蘇聯的空中支援下,在索軍背後實施了空降,索軍徹底潰敗。至1978年4月,埃古聯軍奪回了歐加登地區的全部失地。
戰後、為了祭奠這場戰爭中犧牲的共產主義士兵
蘇聯和古巴在衣索比亞境內聯合修建了紀念碑
(圖:shutterstock)▼
複雜環境制約油氣開採
這場戰爭以衣索比亞-索馬利亞雙方恢復到戰前的控制區而結束,雙方打了個寂寞。但是據估計,雙方在戰場上直接損失了超過15萬人,此外還有大量的平民遇難,戰爭給兩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至於傳說中的油氣資源,直到戰爭結束後,兩國都沒有在歐加登地區開採到石油。但是歐加登盆地確實有油。
各大能源公司已經把歐加登的油氣開採權悉數承包▼
在驅逐了天納克公司以後,衣索比亞後來邀請蘇聯「石油勘探遠征隊(SPEE)」 繼續在Calub和Hilala氣田開展工作。SPEE在 Calub 和 Hilala 鑽探了更多的井,並確認了 Calub 的天然氣儲量,還在Hilala的4750米深處的發現了凝析氣。
然而,由於80年代後期蘇聯國力衰落,Calub 和 Hilala 油氣資源也未能得到有效開採,直到1994年,SPEE的合同也被終止。
一波三折,命途多舛說的就是它了吧
(衣索比亞一處滷水油池,圖:壹圖網)▼
21世紀後,包括中國公司在內的國際石油公司開始重新在這一地區開採石油,目前兩個開發區塊Calub和Hilala已落實天然氣可采儲量超過1200 億立方米;2017年又在這一地區發現了Dohar氣田,又增加了優質的天然氣資源。這三個氣田的天然氣資源足夠支撐一期300萬噸LNG工程穩產20年。
同時,Hilala區塊測試發現了工業性原油,地質儲量約4600萬噸,2018年6月生產出第一桶原油,日產合格原油90噸,原油品質優異。
投資者對政治風險的估量
是衣索比亞豐富油氣資源開發面臨的第一道牆
(圖:Newage)▼
至此,衣索比亞的油氣開採才逐漸展開。但是當地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仍然制約著資源的開發利用。2007年4月,當地反政府武裝「歐加登民族解放陣線(ONLF)」襲擊了中資企業駐地,9名中國工人在襲擊中遇難,另有7名中國工人被綁架。此外,65名衣索比亞僱員被打死。該組織還多次威脅外國公司不準在此開採石油。
ONLF幾乎是WSLF的一脈相承,不過對埃塞而言
它們已經徹底從反對派武裝成為了恐怖主義分子
(圖:圖蟲創意)▼
2019年至今,衣索比亞陷入內戰之中不能自拔,包括索馬利亞人在內的衣索比亞各民族目前還在戰場上廝殺,好不容易形成的發展局面毀於一旦。而索馬利亞則直接變成全球最失敗國家。
可憐的東非角人民,被連綿戰火奪走了生命中的不止30年。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整個國家的領土都成為了戰爭的紀念碑,非洲要想走出混亂與苦難,前路坎坷亦漫漫。
來源:地球知識局
作者:乞力馬扎羅的雪
編輯:鄧汝濛
【聲明:本號是為服務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決策的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