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建國初期30年的事情熱議頗多。甚至連建國初期開始,我國工業創業史的地位問題都成為爭議焦點。有的人甚至歪曲及曲解不少當時現象。#
這兩天,在網上看到一些視頻及文章。觀點都是說,過去國企建立的幼兒園、中小學校、職工宿舍、及大食堂等等,就是過去國企搞所謂特權。對廣大農民"不公平"。
客觀公正的講,這種言論,一是偷換概念的刻意用農民說事情。二是對建國初期,新中國工業創業史"一知半解"。三是對當時的內外部環境、及艱苦創業人員、身份總體組成根本不清楚。四是,拿現在條件去衡量建國初期等等。
我們用三個有代表性例子來說明一下,當時的國企,為什麼要搞各類職工子弟學校及職工宿舍等等所謂福利。
一,大慶油田當時創業條件。當時勘探出油的地方叫北大荒。聽名字就是什麼也沒有的荒涼地區。在這一窮二白的地方,要創業出來一個特大型企業,請問?千軍萬馬要不要吃喝、大量年輕人要不要結婚生子、年齡大的職工及家屬要不要團聚。
人們思想再好的年代,難道不需要"人間煙火"嗎?
而正是國家的關懷,才讓這些艱苦奮鬥的人們,一邊建設工廠、一邊建設生活家園。工廠一天天壯大,廣大職工及家屬也安穩下來。有房子住、有飯吃、孩子們也才有學上。
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鞍鋼、七一廠及201廠,包頭鋼鐵廠、一汽二汽等等,等等。很多大型國企、創業初期情況,都同大慶油田差不多。你說,這樣的國企、需要不需要幼兒園,廣大職工要不要住的地方?這些家屬要不要就業?
三,關於建設一個企業,發展成為一座城市的介紹,以前文章也詳細說明過。比如,有了大慶油田後、才有現在完整的大慶市。有了攀枝花鋼鐵、才擴大了攀枝花市等等。現在很多城市都是這樣產生的。
同時,這些城市當時的住房及各類學校,基本都是靠企業為主體。
例如,40年前,北方一個大型國企的子弟學校,當時不僅僅是解決工廠本身職工子女。周邊農民及部隊子弟入學難問題也得到解決。其它偏遠地區的國企現象也差不多。
大量事實證明,不了解國企真正創業史,有些事情,就不要刻意去歪曲。就拿改革開放後建設的上海寶鋼來講,當時寶山地區相對也比較荒涼。所以,職工住房及子女上學問題,也是需要企業想辦法解決的。
長話短說。總之,即使現在經濟如此發達。偏遠地區的國企,把幼兒園等等取消,也是不科學的。這同所謂國企職工享受"特權",沒有一毛錢關係。
(下一篇,從農民真正進入城市角度看,過去真是"不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