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6日,瀋陽大帥府迎來一位台灣商人,此人提出要到裡面參觀。
自從新中國成立後,大帥府歸國家所有,所有旅客參觀都要買票,但是來者卻對售票員亮明身份,說:「我就不買票了」,這是為什麼呢?
自報家門
台灣商人自稱是張學良六弟張學浚之子張閭實,張作霖的摯愛壽夫人是他的祖母。
自從張學良被蔣介石帶到台灣後,他還是第一個回到大陸追根溯源的張家後人。
壽夫人生前不止一次對他講述起曾經在東北生活的點點滴滴,那種懷念和遺憾,讓張閭實深有感觸。
雖然從未在東北生活過,但是通過祖母的描繪,張閭實對東北充滿了好奇,對故鄉的憧憬時刻牽動著他的心。
這是他第一次踏上大陸的土地,想要祭拜爺爺卻不知該去哪裡,沒有任何線索又人生地不熟的他,只能先來大帥府尋找蛛絲馬跡。
當聽到他的話後,售票員沒辦法拿主意,只能把館長張力找來,說清楚來龍去脈。
張力起初對張閭實的說辭抱有懷疑的態度,自從張學良去世後,假裝張家後代的騙子數不勝數。
最令他記憶深刻的是1993年,一位自稱張忠誠的男子來到大帥府,說他是張學良的九弟。
但是經過歷史資料證明,張作霖根本沒有第九個孩子,張忠誠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惱羞成怒的張忠誠竟然一紙訴狀將老館長楊景華告上法庭,說他故意敗壞自己名聲,要求賠償。
幸虧老館長手中掌握確鑿證據,讓騙子啞口無言,否則大家都要被他的謊言欺騙。
張忠誠的事情還未平息,又傳出來張學浚還在世的消息。
這些消息被遠在台灣的張閭實母親知道後,她氣憤地罵這些假冒張家的騙子。
同時她也很無奈,張家傳承到張閭實這一輩,受到家中長輩承認的張家男孩只剩下張閭實和哥哥,兩人還都在台灣,沒辦法出面澄清。
大陸的張家,正在慢慢消失,每逢張作霖、張學良祭日、清明節,連個掃墓上香的人都沒有。
雖然她沒有明確提出希望兩個孩子回到東北,但為了不讓她留下遺憾,兄弟倆決定承擔起重返大陸的重擔。
考慮到哥哥已經50多歲,家中兒女還小,不方便帶著一家老小回大陸生活,張閭實決定肩負起這一重任。
為了展現大陸人的熱情,張力友好接待了張閭實,帶他在張氏帥府四處參觀,還擺宴席款待。
不過他說的話究竟是真是假,張力無法判斷,只能給最了解張家歷史的趙傑打電話詢問張學良六弟張學浚的情況。
趙傑是有名的歷史學者。
他告訴張力:「張學浚是壽懿的親生兒子,現存資料並不多,尤其是到台灣後,很少有他的消息,也從未有過張家後輩回大陸。」
剛處理完張忠誠的案子,現又出來一個張學良孫子輩的張閭實,讓他們如何不提高警惕?
倘若真的是張家族人來大陸,他們作為管理者確實應該熱情款待,可若來人又是一個打著張家幌子的騙子,傳出去豈不是讓人笑話?
驗證身份
能夠證明張閭實的身份,只有向他詢問張作霖的事情,畢竟壽懿是最了解張作霖的女性。
1928年6月4日,日本人策劃的皇姑屯爆炸事件引起全世界關注。
張作霖一邊向日本人索要武器,一邊明裡暗裡和他們對著干,表裡不一的行為自然引起日本人的痛恨。
在這場爆炸中,張作霖深受重傷,被手下的人緊急送回大帥府。
在回大帥府這段路上,他是否留有遺言成為大家最關注的事。
很多人都說,張作霖臨終前交代身邊的人:「讓張學良儘快趕回來,以國家大事為己任,保護好奉天百姓。」
甚至張作霖的貼身衛兵還說張作霖被炸傷後一直關注背後主使是誰,讓他們務必查清楚。
當弄清楚是日本人所作所為後,他憤憤地讓手下人不要留情,一定要讓日本人知道他們的厲害。
有關皇姑屯事件,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壽夫人了,她不僅最得張作霖寵愛,還一直主持負責帥府的大小事情。
事情發生後,一直是她照顧張作霖,也多虧了她,才讓日本人的陰謀沒有得逞,讓東北淪陷的時間延遲三年。
因此作為壽夫人的孫子,張閭實應該知道許多不為人知的詳情。
當被問及張作霖是否留下遺言時,張閭實嘆口氣:「爆炸時,炸彈彈出的碎片割傷我爺爺的喉嚨。
而且小汽車是一路直接開到我奶奶所住的地方,爺爺因為傷勢太重,根本來不及說什麼。」
張作霖去世後,為了封鎖消息,她下令任何人都不準進入她的房間,大帥府中的人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壽夫人對外宣稱張作霖只是被炸彈的餘波波及,休養一段時間就會痊癒。
為了讓日本人相信,也為了給張學良趕回東北爭取時間,她命令大帥府所有人收起悲傷的心情,每天喜笑顏開面對所有人,並且每天都會讓醫生進出屋子,營造出一種張作霖正在恢復的假象。
她本人也是每天濃妝艷抹,時不時叮囑廚師做一些有助於恢復身體的飯菜,並且還在日本人面前演戲,讓他們弄不清楚情況。
壽夫人精湛的演技讓日本人信以為真,只能按兵不動,錯過了最佳拿下東北的時機。
一直到張學良秘密趕回大帥府,他們才公布了張作霖的死亡消息。
當張閭實講述這些鮮為人知的內幕後,趙傑已經基本確定他就是張家的後人,只是不知道張閭實此次來大帥府有什麼目的。
張閭實如實回答:「我只是想來掃墓。」
他最牽掛的墓地便是張學良的,只是不清楚墓地具體在哪裡。
原本張閭實和朋友相約好,由他做嚮導去給張學良掃墓的,但是朋友有事耽擱,他無計可施,才前往大帥府。
遠居港台和海外的張氏家族並不清楚,早在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第二年,張學良的老家劃分為盤山縣。
盤山縣經過這麼多年,早已是滄海桑田,就連行政區名字都換了好幾次。
唯一沒有改變的,也只有張學良在葉家村的祖墳。
4月2日,張閭實在張力和趙傑的陪同下,來到盤山縣,找到張氏墓園。
張氏墓園的相關人員了解情況後,對張閭實做了詳細解說。
當聽到他們講述長輩墳墓的變遷史時,張閭實流下兩行熱淚。
他向祖先敬獻花圈,又圍繞祖墳轉了一圈,不知道在喃喃自語說些什麼。
在回去的路上,張閭實一直有個疑惑,他詢問趙傑,為什麼張作霖父親的墳墓和張家人的墳墓不在一起呢?
趙傑解釋:「但凡是來這裡參觀的人也都和你一樣有此疑問,你到墓園一看便知。
張作霖的父親張有財逝去後,家裡人買不起上好的楠木入殮,只能買得起最簡單的木櫃來安葬骨灰。
有一年夏天,天降大雨,附近的幾條河流相繼溢出水面,水患吞噬了墳墓,棺槨也隨水流到大窪,在此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棺槨在此地被埋葬。
張作霖發家致富後,覺得這是塊風水寶地,便沒有遷往別處。」
口述資料
張閭實的到來,也為張力他們了解張學良和張家其他家屬提供了便捷。
通過他的講述,張力他們了解更多有關張家人在台灣的事情。
張學浚是在1946年的時候,帶著張閭實的母親到台灣生活,當時張學良已經被軟禁在台灣。
由於張閭實母親習慣在東北生活,在台灣處處都不適應,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張學浚只能帶著家人搬到香港居住,後因香港局勢動蕩,才搬到澳門生活。
在澳門生活了十六七年,在此期間,為了養活一家人,張學浚什麼工作都嘗試過,包括教師、教練等。
1967年,有一些內地來澳門的人告訴張學浚,他被列入黑名單,要儘快撤離澳門。
張學浚信以為真,為了不被逮捕,他帶著一家人連夜撤離澳門,由於太過匆忙,什麼東西都沒來得及拿。
原本是準備往台灣撤離,可是路上遇到颱風,耽擱幾天,最後在基隆港碼頭進入台灣。
當張閭實詢問母親,為什麼要連夜從澳門撤退時,母親告訴他:「有人說你父親在台灣參加過軍統活動。」
其實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父親張學浚根本不可能參與軍統活動,因為壽夫人曾下令,所有張家人不準從政。
張學良的一生被賦予了濃厚的傳奇性和高度的戲劇性,尤其是「西安事變」,扭轉了中國歷史。
小時候張閭實不明白為什麼張學良身為一軍統帥,還做出這樣的事,還是長大後父親告訴他:「你大伯父是為了保全張家人!」
按照蔣介石睚眥必報的性格,張學良膽敢做出綁架他的事,是斷然不會就此原諒的,為了報復,他讓戴笠查清楚張家人所有的信息。
也正是因為這一軟肋,張學良才會答應宋美齡,安全把蔣介石毫髮無損送回南京。
張作霖去世後,張家的勢力大大削弱,再加上張學良被扣押,同輩的8個兄弟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縱然張學良暫時換取家族的安全,但是被帶到台灣的張家人依舊生活得十分艱難。
張學良的所作所為在大陸人眼中是英雄,在台灣百姓眼中卻是賣國賊。
因此,家裡的孩子從小就養成為人低調、謹慎小心、沉默寡言的性格。
張閭實總結了張家男子的性格:「有話直說,無論什麼時候,都以直覺和判斷優先。」
正是因為他們坦率直言的性格,再加上從政生涯給他們帶來的傷害,最終壽夫人立有家訓:所有張家男孩子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只能做一個普通人。
張家的後人各自在不同的行業上發光發熱,大家生活低調,從不對外提起身份。
身為張家六房,張閭實他們能取得如今的成就,都是靠雙手打拚,從未利用過張學良的名號。
雖然同在台灣,但是張閭實和張學良的聯繫並不多,只有在逢年過節,或者是張學良主動要見他們的時候,才會聯繫。
張閭實記得,每次去看大伯父的時候,都要經過嚴厲的搜查,除了親人,大伯父是沒辦法見外人的。
活在歷史的陰影下
對他來說,張家人給他帶來的不是無限的榮耀,而是傷害。
在台灣人看來,是張學良的所作所為害他們失去掌控中國的機會。
他們甚至覺得張學良就是國民黨的叛徒,也正是因為這種仇視心理,讓張家人在台灣的生活坎坷難熬。
在台灣的電視劇中,張作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經常到處搶別人的東西,看見漂亮姑娘都搶回家中。
當時張閭實年紀小,他問壽夫人:「奶奶,電視上說的是不是真的?」
壽夫人問他:「那你數數,電視上有幾個奶奶,不就清楚了?電視上都是假的,你爺爺並不是土匪,也不會搶別人東西。
你爺爺身上的擔子很重,為了保護百姓,他和日本人虛與委蛇,若不是他,根本不會有太平生活。
而且東北的女孩子是很強悍的,她們也會拿起槍支保護家園,騎馬打槍都不輸給男人。」
縱然後人對張作霖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做過不少好事,但在台灣人眼中,他就是一個大土匪。
張閭實清楚地記得,歷史老師在講述張家往事的時候,指名道姓讓他迴避。
當時他不知道老師講述什麼內容,只知道當他回到教室後,大家都用仇恨和憤怒的眼神看著他。
在台灣,他們生活得很辛苦,台灣當局多次請父親出面給國民黨做事,但都被張學浚拒絕。
對張閭實來說,做一個普通人是很幸福的事,因為不用時刻謹慎,不用擔心別人的看法。
但他始終無法回歸正常人的生活,家族的壓力始終縈繞在他們身上,尤其是服兵役這件事。
第一天剛剛入伍,他就被輔導長叫到辦公室,告訴他,在部隊,言行舉止要格外小心。
每周四軍隊會舉行政治教育,每到此時張閭實都會被要求到台上演講,講述他的思想認知和覺悟。
那段經歷是他這輩子的噩夢。
張閭實經常半夜被人叫起來出操訓練,沒完沒了繞著跑道跑圈,有時候還會莫名其妙被人打。
每當提起這段經歷,他都會心有餘悸,在部隊里他丟掉半條命。
除了在軍隊被人欺負外,張閭實的婚姻也出現了波折。
原本他和航空公司的一個女孩子進展不錯,都到談婚論嫁的地步了,但是當女方父母聽說張閭實的身份後,堅決不同意兩人的婚事。
女孩的母親是國民黨黨員,天天說張家人的壞話,給女孩洗腦,讓她儘快和張閭實斷絕來往。
女孩子迫於無奈,最終和他提出分手。
這種局面一直到蔣經國去世後,才有所緩解,日子慢慢走上正軌。
張學良的幽閉歲月
張閭實講述的家族往事里,最無法忽略的還是張學良的事情。
他記得很清楚,1967年他跟著父母,來到一幢漂亮的別墅前,當時不知道這是哪裡。
車子一停下,許多人跑過來詢問,還查看證件,確認身份後才讓他們進大房子,房子里的擺設很特別,與眾不同。
迎面走來一個胖胖的老人,戴著眼鏡,旁邊站著一位女性,這便是張學良和趙四小姐。
趙四小姐很會做西式餐點,如英國烤牛肉、沙拉、蘑菇湯等。
每次張閭實來這裡,都能嘗到新鮮軟糯的法式麵包,飯後還有冰淇淋吃。
張閭實他們都很喜歡吃冰淇淋,有時候挑食不好好吃飯,張學良便會拿冰淇淋誘惑他們。
那個時候的張閭實,還不清楚為什麼張學良只能生活在這棟房子里,不能到他家去走動。
有時候想吃母親做的東北菜,張學良也只能打電話給他母親,希望她能做好送來。
張學良很喜歡陪小孩子玩耍,跟張閭實他們玩耍的時候,甚至會蹲下來把他們馱在肩膀上。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閭實越來越理解和敬重張學良,只是有一件事,一直都讓他無法理解和釋懷。
無論哪位親人去世,張學良從來不會出席!
明明他都可以參加別人葬禮的,可為什麼親人去世,他卻無動於衷呢?
他想不通,詢問張學良,張學良也不解釋,或許他有自己的考量。
對大陸的看法
或許是在台灣吃過太多苦,受過太多的白眼和奚落,因此在看到大陸人對他的禮遇和尊敬後,張閭實感受到溫暖和幸福。
他絲毫不介意工作人員單刀直入的提問方式,也不介意多講述一些家裡人的事。
其實在回來前,張閭實的內心是忐忑的,因為父親和母親的原因,他擔心自己會受到比台灣人民更嚴重的歧視。
但是沒想到館長張力和趙傑會如此善待他,還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尋親之路方便許多。
雖然在台灣他生活了這麼多年,但總有一種漂泊在外的感覺,只有回到大陸,才有一種落葉歸根的踏實感。
他已經弄清楚回家的路,接下來他會到台灣把其他親人都接回大陸生活。
歷史相聚
張閭實回到大陸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多媒體對他採訪和報道,一時間張閭實的身世和言談是否可靠成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這也難怪,畢竟這麼多年張家人都沒回到大陸,只在台灣生活,而且他們低調得沒有任何一點消息,突然有後代出現,自然會被懷疑。
為了徹底打消世人的疑慮,張力和趙傑聯繫上張學良八弟張學銓的夫人馬蘊蘭。
張學銓也是壽夫人生育的孩子,雖然沒有跟隨他們到台灣生活,但血濃於水,這份牽絆是無法割捨的。
趙傑還聯繫了吳量績,希望她也能出席認親儀式。
吳量績是張學良二弟張學銘二公子張鵬舉的夫人,有她陪馬蘊蘭出席,萬一馬蘊蘭有什麼不方便出面的事情,可以由吳量績出面處理。
2008年5月15日,趙傑趕往錦州,迎接馬蘊蘭一行人。
由於張家祖墳在盤錦,張閭實把他的經商之路也選在這裡。
下午4時,趙傑帶著馬蘊蘭一行人來到盤錦,見面地點選在他們入住的賓館,時間是晚上8點。
雖然距離約定的時間還有二十分鐘,可張閭實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早早來到賓館,想要見一見親人。
見在大陸的親人,也是他此行的任務之一。
當看到張閭實的那一刻,馬蘊蘭脫口而出:「你和你父親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一句話,算是肯定了張閭實的身份。
「你母親身體還硬朗嗎?馬蘊蘭問道。
「母親她很想念你們,原本她是想要親自來大陸的,但是她的身體不能長途飛行,只能委託我來轉達對你們的思念。」
兩人一時間有說不完的話,馬蘊蘭挨個詢問家裡的親人身體如何,從事什麼工作。
從晚上7時40分,一直聊到10點多,若不是馬蘊蘭身體不好,還不知道兩人什麼時候才能結束談話。
雖然幾十年沒見,可骨子裡的那份親情,讓他們無話不談,這大概就是血緣的偉大吧。
張閭實很感激黨和政府不遺餘力幫助他實現尋親夢,也感謝張力和趙傑的幫助,讓他能順利實現心愿。
張閭實講述的資料,或許有人不信,但身份本就是真真假假,在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是假冒者前,且信他一次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