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山市田野調查了兩個多月,聽到了三個故事。

中山,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1988年,有一位人大經濟系研究生班畢業的江西年輕人,南下來到了廣東。次年3月份,這位年僅28歲的年輕人被中山市怡華集團看上了,聘任為屬下的日華電子廠廠長。工廠挺小,坑卻很大,他看著虧損了200萬的廠子發愁。
他決定做電子遊戲機,取名「小霸王」。這個年輕人,叫段永平。
五年時間,段永平將小霸王從負債纍纍的泥潭中拉出,變身營收十多億的國民遊戲機。
面對地方企業的體制激勵機制落後的問題,段永平提出了「改制」。但是,思想略顯保守的怡華集團高層,拒絕了這個要求。
段永平便於1995年離開小霸王,離開了中山。
他來到東莞成立了步步高,又孵化出vivo和OPPO,成了名副其實的人生贏家。
這是個企業的故事,也是中山錯失「英雄」的故事。

段永平
第二個故事
中山大學不在中山,對外地人而言這是個疑惑,而對中山人卻是一種尷尬。
但其實,中山大學最早的異地辦學就在中山。
1986年,中山大學孫文學院在中山成立。這是由中山籍美國華僑在80年代初倡議,並在1984 年由海內外熱心教育人士成立籌委會,陸續開設了中文、英語、管理、計算機、應用化學、食品包裝、農學、文秘、旅遊英語、工商管理等專業,基本形成文理兼備的綜合性學院,成績合格修滿規定學分者,由中山大學頒發專科畢業證書。
90年代是中國大學改革最為激進的時候,很多名牌大學開始異地建設分校,中山大學也想在中山拿幾千畝土地建一所分校。
但後來的事情是,9年後,中山大學退股,孫文學院由中山市政府全權管理。
又4年後,1999年中山大學與珠海市合作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校區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總佔地面積為5300多畝。
2015年,寸土寸金的深圳,在光明新城給了中山大學4700多畝的土地,成為中山大學第三個分校。
環顧左右鄰居,目前中山市沒有一所綜合性大學,也因為知名高校的缺失,國父故鄉的魅力少為人知,經濟乃至城市的發展亦缺乏充足動力。
這是個文化的故事,也是中山錯失「人才」的故事。

中山大學孫文學院,攝於1987年 | 圖源:中山市檔案館
第三個故事
1987年,新華社廣東分社記者王志綱和他的同事在珠三角跑了一圈,寫出一篇題為《廣東躍起四小虎》的報道。這篇報道猶如一顆驚雷炸響了。 從那時起,中山便和順德、南海、東莞並稱為「廣東四小虎 」,名震全國。
那時候四小虎還都是縣級市,東莞屬於惠陽地區,而中山、南海、順德都屬於佛山市。時過境遷,四小虎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東莞和中山於1988年成為了地級市,而且兩市都不設縣,成為了全國少有的「直筒子市」。而南海縣和順德縣在1992年設為縣級市後,在2002年左右撤銷縣級市,成為了佛山的市轄區。
看看如今四地的GDP,就會發現有趣的地方。
東莞還是那個最強的東莞,2021年GDP破萬億,為10855.35億元,這意味著東莞成為全國第15個GDP過萬億元、人口超千萬的「雙萬城市」,躍升「新一線城市」。
順德、南海、中山和東莞的差距不小,順德GDP為4064.38億元,南海為3560.89億元,而中山為3566.17億元。
東莞已然成為「大虎」,但並不是說成為了地級市實力就是最強的。作為市轄區的順德和南海,看看2021年的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相對獨立發展的市轄區,也不含直轄市的市轄區)榜單,位於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就是順德區和南海區,「小虎」的威名依然遠揚。
然而對於面積相當於順德加南海之和的中山,不得不說處境十分尷尬,一個地級市比不上佛山的一個區,在廣東省的城市排名中2021年中山位列第九,但2022年時間過半已經被湛江超越,滑到了第十。
這是個經濟的故事,也中山錯失「地位」的故事。

孫中山故里 | 圖源:中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中山為什麼一再錯過?
在中山調研,我聽到了太多的聲音,說中山錯過了這個,錯失了那個……有說是觀念的、有說是膽魄的、有說是土地的、有說是政企關係的……
一個城市的發展,只有放到歷史的大周期中,才能真正發現問題的一點端倪,獲取發展的一些規律。

中山,三個時代
中國的城市發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烙印,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殊的發展背景,以及不同的發展動能,受政策引導和產業規律的影響,也造就了不同的城市發展模式。
對於中山來說,引領了城鎮化,錯失了城市化,迎來了區域一體化。
智綱智庫(ID:wzggzswx)總結中國的城市有三個發展階段:城鎮化階段,城市化階段,以及區域一體化階段。
第一、城鎮化發展階段,最主要的發展動能是「開放」。特別是依託港澳,形成了「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發展模式,通過初級工業化拉動了城鎮化的發展。
1978年12月下旬,剛開完十一屆三中全會不久,霍英東先生就帶著兒子霍震霆到了中山,並聯合澳門的馬萬祺、何鴻燊先生投資4000萬港元,在中山三鄉興建了我國第一個外商投資項目——中山溫泉酒店。

中山溫泉
中山因為鄰近港澳、有土地、工資低廉,具備「三來一補」的優勢,所以也是最早一批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區域。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
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於沒有資金、沒有設備、沒有技術的沿海地區企業而言,「三來一補」意味著不需要支出昂貴的設備、資金,只需將充足的勞動力資源轉化為產品,就能創造經濟價值。
通過大力發展「三來一補」業務,中山企業白手起家,掘到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桶金」。

20世紀80年代中山岐江橋
但這個時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具有「先天不足」的特點。
一是產業發展具有偶發性,一定程度上是中山鄉親把自己在港澳從事的產業帶回了家鄉,因為門檻不高,示範效應引發大量類似企業出現,產業上下游鏈條很短,造成同質化競爭嚴重,劣幣驅逐良幣時有發生。
二是城鎮發展具有散亂性,由於這個階段最主要的生產要素是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村鎮成為發展工業的主戰場,大多數的企業都是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造成城鎮建設發展的無序化和土地資源的碎片化。
所以時至今日,曾經城鎮化階段發展最好的地區——東莞、佛山以及中山,城鎮建設的無序化和土地資源的碎片化依然是困擾和阻礙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的企業經營形式大大限制了企業發展的格局,段永平離開中山,很大原因是因為企業經營的體制和機制問題。
在城鎮化階段,一個地方發展得好還是不好主要看開放,主要依託於區位優勢和敢為人先,這一時期中山無疑是引領者,也造就了「廣東四小虎」的江湖地位。
第二、城市化發展階段,最主要的發展動能是「投資」。
通過招商引資和投資拉動,讓很多區域的產業先天性的嵌入到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而且通過投資拉動城市化有序的建設,不斷地反哺和賦能產業化的升級。
在完成初級工業化之後,產業發展從「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這個時期,招商引資成為一個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頭等大事,誰能利用好投資,誰就能取得發展的先機。
投資帶來產業最大的變化,是從生產「消費品」升級到可以生產「資本品」。
三來一補模式其實就是直接生產消費品,也就是實現比較初級的組裝生產模式。

中山紙箱廠附屬電子車間為中山電子製造行業「三來一補」首家企業
當一種生產活動的直接目的不再是生產消費品時,而是生產中間產品甚至是生產資料時,這就是一種更高級的生產方式,在經濟學上,就叫做「迂迴生產」。
比如你要生產一個手機,就要迂迴生產屏幕、電池、感測器等,再倒退一步,就得迂迴到玻璃、LED、鋰電技術等,再倒退一步,就得迂迴到材料技術、光刻機等,再倒退一步,就得迂迴到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
迂迴越往上游,需要的投入周期越長,需要的資本投入越多,所以只有積累到一定的資本量,才能展開迂迴生產。迂迴生產是產業升級的關鍵,是取得高價值的生產方式。
對比廣東和江蘇我們會發現,兩個省都是外資利用的大省,都有很強的產業配套能力,但是在產業發展的方向上卻不相同,廣東省偏重於發展規模化生產,發展以貿易為拉動的終端消費品;而江蘇省有一大群企業以生產「資本品」為主,如在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領先,這種生產模式與貿易的區別在於,它的投入要更大,回報時間更長,投入風險更高。
在投資拉動的時代,需要大的資本介入到產業鏈中,就意味著必須要在穩定預期的社會環境中才會大量地出現,而且必須本著長期主義的思路來發展產業,也就意味著對政策的長期性連貫性、對生產要素和環境的可靠性,以及對資本和財產保護的安全性,都需要較高的要求。
所以,「園區經濟」、「城市賦能」和「資本驅動」成為城市化發展階段最顯著的特點。
以政府為主導推動的園區經濟,如高新區、經開區、主題產業園區等等,往往有產業政策、有資金保障、有連片的大規模土地資源,更為重要的是依託產業發展迅速集聚人口,並有序規劃發展新城和新區,又通過資本驅動城市建設和城市功能配套不斷地完善,賦能於新產業的發展,形成產城良性互動。這就是過去二十年,投資拉動帶給很多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普遍規律。
顯然,對於率先崛起的廣東四小虎來說,由於自身起步早,市場意識強於政府規劃,土地碎片化嚴重,難以發揮出政府和資本在新一輪城市化和產業化的影響力。
這一點上在中山表現得極為突出。中山絕大部分面積在10畝以下,5畝和10畝以下的零碎用地佔工業用地的60%以上,而且很多權屬是私人和村集體等。
政府不能成體系的規劃建設新園區和新城市功能區,資本不能對產業進行大規模的升級和改造,造成現代「園區經濟」在中山發展極其落後。比如目前中山經濟排名第一的小欖鎮,沒有一家省市級園區和平台,就更別提國家級園區;另外優質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以及良好的宜居環境和城市環境也無法跟全國同樣級別的城市相比。
因此,對於中山來說,表面上看似是土地因素制約了發展,本質是在城市化發展階段,沒能利用好政策來解決投資拉動的經濟發展模式。
而反觀東莞、順德和南海,都是通過拿到「試驗區」等先行先試的政策,不斷解決困擾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問題,更多的撬動資本的力量來實現升級。
有一個數據可見一斑:在2008年,國家出台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佛山借貸了1200億,東莞借貸了800億,而中山只利用了300億。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山市錯失了城市化發展的階段。

中山南朗鎮欖邊茶東村,電視劇《破冰行動》「塔寨村」取景地
第三、區域一體化發展階段,最主要的發展動能是「創新」。
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創新,但通過區域融合,發揮出創新高地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區域一體化建設,實現在一定區域內的創新聯動發展,特別是創新帶來的產業變革對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
比如在機械化引領的時代,芝加哥、底特律就成為美國發展最快的城市,而在最近的四十年美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有65%是由高科技經濟活動的地區差異引起的,今天美國排名前50的城市幾乎都與信息化帶來了產業變革相關。
再看看日本,日本經濟失去的30年是「產業斷代」和「動能消失」,未能掛擋新經濟,產業結構落後和關鍵領域錯失機會的30年。
最近30年,日本幾乎沒有產生任何一家偉大的企業,甚至在獨角獸領域都遠遠落後於中國和美國,甚至包括印度。
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企業:索尼、日立、三洋、夏普等等都已經沒落。日本在過去20年的整個IT信息化時代,從電腦和互聯網,再到手機,都已經輸給中國,甚至是韓國。
現代產業的核心領域是:新能源、新一代智能終端和半導體技術,日本均已經落後。
所以,對於一個地域而言,產業必須跟得上時代變革,否則時代拋棄你都不會跟你打一聲招呼;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品牌也不是萬能的,失去了創新能力也就失去了一切。
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時代,這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來自於時代所帶來的產業動能的轉變,誰能掛擋上產業的新動能,誰就將在新一輪的城市和產業競爭中獲得先機。
過去中山的產業崛起是因為時代,因為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以及中國高速城市化帶來的巨大產業關聯,房地產作為一個高峰期達20萬億的龍頭產業,帶動了中國三十年各種產業的高速發展。看中山的產業結構:小欖的五金、古鎮的燈具、南頭和東鳳的白色家電、大涌和三鄉的傢具產業等等都是房地產業的關聯性產業。
而中山今天面臨的困境也是因為時代,當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新經濟引領和帶動的時候,中山沒能及時掛檔新經濟、新動能。
比如就中山GDP排名第一的小欖鎮,自2010年引進LED企業木林森之後十多年的時間,小欖鎮就沒能再引進一家有規模的、拉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新經濟產業。

小欖
今天小欖鎮納稅前三名,依然是二三十年前就功成名就的企業:建華、樂百氏、欖菊。現在小欖鎮有9萬多家企業主體,99%是中小企業,而且大多數是傳統產業。
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缺少新經濟新動能的注入,不僅僅是小欖,更是整個中山也面臨的產業困惑。招大商沒土地優勢,培育產業缺乏政策和耐心。
然而,時代還是眷顧中山的,大灣區一體化和深中通道的即將打通,讓中山全面迎來了深圳,這個全球創新中心城市,將是帶領整個大灣區產業升級的「晶元」和「發動機」。
區域一體化,不是打造某個城市,而是打造生態型城市群和產業群。
在區域融合的過程中,每個城市都將有核心的功能區去融入到整個區域的產業體系中。在區域融合中,功能新城將成為大灣區深度融合的主要承載區,這是中山最大的機遇。
深中通道的打通,對於中山的最大價值是產業升維變革的價值,珠江東岸的廣深科技創新產業帶將更有效的賦能於珠江西岸的珠西先進位造業產業帶,這是中山全域的戰略機遇,這類似全球產業鏈分工,最主要看能否成為產業核心節點。

當前,中山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能否產業掛檔新動能,面臨的最大機遇是能否全域全面對接深圳(不僅僅是翠亨火炬而是全域),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現有產業的升維變革。
大灣區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已然是一座「超級大城市」,環灣入圈,這是中山絕地反擊最後的機會,不容錯過。

中山,三個出路
當歷史將中山重新拉到了時代的聚光燈下時,中山將必須面對三個方面的突破:
一是看產業能否掛檔「新動能」,產業平移升級傳統製造業。
全球產業鏈重構與產業分工深化,中國經濟下半場已然開啟,從「追求速度」到「追求質量」;從出口和投資拉動,向創新拉動;從城市化紅利帶來的房地產相關產業,向新能源、新基建和新消費轉變。中山的產業不是縫縫補補的問題,而是必須全面迎接數字化、智能化帶來的產業挑戰,這是產業轉型繞不過去的坎。
對於深圳的創新產業來說,也需要中山製造業的結合和支撐,這將為中山傳統製造業提供賦能,中山的傳統企業必須找准新產業方向,甚至從一個訂單、一個配件來著手,通過產業平移(產業平移就是把 A 產業鏈的中小企業的生產能力平移到 B 產業鏈),掛檔新經濟。
中山產業特別是要掛檔「三新」:新能源、新基建和新消費。
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將超過10萬億,成為最有希望替代房地產的領域;此外光伏發電、儲能產業、電力設備等都將成為能源革命的產業爆發點。

新基建包括:科技新基建(工業互聯網、5G、數字孿生及元宇宙等)、鄉村新基建(民生、社保、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制度新基建(發展資本市場、減稅降費、保護知識產權等)。
新消費主要面向Z時代、新中產和銀髮族的壯大,對應宅經濟、元宇宙、新國潮、追求消費的即時、便捷、智能化和高品質。
二是看能否政企聯動,把「地域品牌」變為「企業品牌」。
2019年,廣東企業500強中,中山企業只有10餘家,甚至沒有一家企業進入前100強。
十多年前,中山的經濟可與順德、東莞齊頭並進,誕生了很多優秀企業,如威力、小霸王、固力門鎖、樂百氏、華帝燃具、長青集團等,特別是小欖鎮在高峰的時候有150多個全國知名品牌和商標,一度成為全國鄉鎮的標杆。
但是後來由於企業體制機制的問題,很多發展受到了局限,造成了中山逐漸留下了「專業鎮」的品牌,而失去了企業品牌的優勢。
企業是支撐一個區域持續長久發展的核心,德國因賓士、寶馬而聞名,美國因蘋果、亞馬遜、特斯拉而強大,深圳有華為、大疆。
順德和中山比較,起步大家都一樣,但最終90年代初鄉鎮企業順利實行了改制,成就了美的、碧桂園等世界500強企業。
中山古鎮燈飾產業世界聞名,但數不出來一家全球知名的企業,當燈飾產業下滑時,造成整個區域產業的塌陷。
對中山而言,政府必須有孵化龍頭企業的機制,不僅僅是招外地大商,更重要是孵化本地龍頭。
這其中有三個需要特別提示的:
一是政府營商環境的打造的問題,包括政府的產業引導能力,以及城市建設規劃和運營水平。
二是集中土地資源的條件,也就是能拿出成片的大規模的土地來吸納新龍頭、新產業和新城市功能發展的空間。
三是能讓企業發揮真正的市場競爭機制,以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和激勵機制,來促進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三是看能否發揮出中山的「人文優勢」,培育「隱形冠軍」。
對於企業而言,要想基業長青有兩條路徑:一是成為「龍頭企業」,另一個就是成為「山基企業」,龍頭企業掌握市場話語權和行業標準,而山基企業掌握技術話語權和供應鏈核心環節。
日本有一位學者渡邊幸男教授講:生產成品的大企業相當于山脈的山峰,而處在上游的中小企業則是山脈的基底。雖然營收規模不及大資本企業,但是一旦掌握技術優勢,這些山脈的基底可以連接每一座山峰,讓大量的大企業不得不成為自己的客戶 。

對於90%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的中山而言,培育「山基企業」應該是一條可行之路。
山基企業在德國叫「隱形冠軍」,在日本叫「利基企業」,在中國叫「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共同特點是:
體量小:屬於中小企業,可能也是家族企業;
小市場的大佔比:執著於切口小的細分市場中,並佔據高份額;
技術領先:具有工匠精神,追求產品品質,自身技術優勢明顯;
不斷創新:不斷進行創新和研發投入,以質量創新提高產品價值,增加利潤。
註:1986年,德國著名經濟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第一次提出「隱形冠軍」的概念,提出這個概念是為了回答「為什麼聯邦德國的經濟總量不過美國的1/4,但是出口額雄踞世界第一,哪些企業對此所作的貢獻最大」這一問題。赫爾曼·西蒙對「隱形冠軍」的描述用較為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在某行業內佔據了領導地位,擁有該行業絕大多數份額,在行業內很有影響力,但是在社會上卻沒有多少知名度的中小企業。
而培育發展隱形冠軍,不是所有區域都適合,文化在產業演進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要具備深厚的理性與感性並重的人文底蘊。
比如德國有黑格爾、尼采這些思想巨匠,也有歌德、海涅、席勒等寫出浪漫詩篇的偉大詩人。有著優雅的品位,又有嚴謹、執著的品質追求,注重培育人才,注重實踐轉化,看重企業長期可持續運營,並不青睞於上市融資等象徵著企業成功與否的盲目擴大。正是這些感性與理性並存的文化基因為德國培育了大量的隱形冠軍企業。
中山是製造業為重的城市,而且大多是中小企業,這很容易忽略中山的文化氣質。中山是在珠三角這些城市中最有品位的一個城市,特別是小欖,表現得尤為突出。
小欖鎮八百年的歷史傳承,形成深厚的理性與感性並存的人文底蘊,小欖的甲戌菊花大會每逢60年才舉辦一次,這種長期主義的價值觀,貫穿在小欖生活和生產的方方面面。

小欖菊花大會
小欖的美食不遜於順德,小欖的書法翰墨飄香,陶藝欖綉、洪拳舞龍,處處顯露出兼容並蓄、精業傳承的文化影響力。

小欖菊花宴
更重要的是這些文化深深地植入到了小欖的產業中去,追求品質、追求卓越,這是小欖製造業骨子裡透露出的文化基因:在開放包容的同時保持謹慎,在敢為人先的同時精耕細作,在風韻雅緻的同時低調務實。
所以在大灣區文化上最有特點是中山,中山如何把這種文化基因變成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隱形冠軍,或者叫專精特新企業,也許是中山最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中山產業和經濟的核心突破點。
不謀全局者不足於謀一域。
一個城市發展的前提是思想的轉變,製造業崛起的關鍵是企業家的覺醒。
在中國經濟開啟下半場,大灣區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小欖鎮15位知名企業家和鄉賢,請智綱智庫為小欖城市找魂、為產業找方向、為企業找出路,共同擘畫小欖未來藍圖。
在不確定的時代,做最確定的事情。
「精造小欖,雅緻菊城」,中山正在書寫的第四個故事徐徐展開……(完)
編輯:王一然
·業務諮詢電話:010-85560270
·媒體及傳播相關事宜請聯繫:18722171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