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2022年09月30日17:42:51 歷史 1116

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

毛主席的這句口頭禪在社會上是廣為流傳,足以可證毛主席對劉少奇能力的認可,而毛劉兩家的聯繫密切更是有目共睹。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劉少奇

但是在1961年的時候,面對年僅10歲劉源送上來的畫,毛主席卻脫口而出一句「你這個名字不好」。

他為什麼要這樣說?

主席的兒子

作為劉少奇的兒子,劉源卻說「自己從未有身為國家主席兒子的優越感,就是一個普通人」。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劉源

普通到什麼地步呢?

答案就是和萬千勞苦大眾沒有什麼兩樣。

作為家中的老小,本應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什麼好吃的好喝的都以他為優先,但在劉家,這樣的情況卻好像是「違法」的。

因為他的父親。

為了讓孩子們從小養成艱苦樸素的品格,劉少奇便在家中實行起了「撿衣服穿」。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劉少奇

劉源的衣服都是撿的哥哥姐姐們的,若是衣服破了,也只是交由王光美打上一個補丁,然後繼續穿在身上。

補丁摞補丁是常有的事情,在14歲之前,劉源的印象中,自己就沒有穿過一件不帶補丁的衣服。

就連10歲與父親一同去廬山會見毛主席,劉源穿的也是和平常一樣。

為了討論國家糧食問題,幾位我黨傑出的領導人聚在了廬山。

正處貪玩的年紀,得知父親要出門的劉源就纏著要和父親一同去。

劉少奇將他帶在了身邊,而父子兩人也迅速達成了約法三章。

「長輩們商量事情的時候不可以插嘴、不可以隨意出去跑、要聽父親的話」。

劉源乖乖照做,在毛主席與劉少奇等人商議國事的時候,他也真就自己一人呆在一邊,不吵不鬧。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毛主席

但十歲的孩子正是閑不下來的年紀,劉源便想著找點事情做做。

如何在不發出聲響的情況之下打發時間呢?

劉源是絞盡腦汁,但是在看到桌面上的筆和一張白紙後,卻是頓時有了主意。

畫畫!

一番行雲流水的操作之後,劉源是越看越滿意,正巧毛主席等人的商議到了中場休息的時間,看著一人玩耍的劉源,毛主席是頓步就走了過來。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毛主席與劉少奇

他是最喜歡孩子的,在中南海的時候,毛主席就時常與李敏、李訥玩耍,那張在躺椅之上,與李敏等人聽李訥講故事的照片,就是最好的證明。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毛主席與孩子們

因此,看到劉源,毛主席自然是喜歡的。

「毛伯伯,這張畫像送給你」。

看著向自己走來的毛主席,劉源興沖沖地在畫像上寫下「元元」二字,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上。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劉源

他像一個等待誇獎的孩子一樣杵在毛主席的面前一動不動,而毛主席也仔仔細細打量著畫像,由衷地說出一句「真棒」。

劉源當真是開心極了,但是毛主席接下來的說的一句話卻是讓他撅起了嘴。

「畫像是不錯,但這署名卻是不好,做人做事不僅要圓,還要有稜角才是」

原本劉源是可以寫自己名字的,但是他想「故弄玄虛」一下,於是署上了一個音譯字。

但是聽到主席這樣說,他卻以為主席忘記了自己的名字。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毛主席

「毛伯伯,我的名字是劉源,開源節流的源」

眼前的「小人」突然正經了起來,毛主席卻隨即開懷大笑。

「小源源,毛伯伯怎麼可能忘記你的名字,毛伯伯是逗你的」。

聽到這樣的解釋,劉源撅起的小嘴才扁了下去,但是「做人要有稜角」這句話卻是刻在了劉源的心上。

怎樣才算有稜角呢?

10歲的劉源不是很了解,但是劉少奇卻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在這方面的培養。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劉源

1958年的時候,只有七歲的劉源進入了學校,學校離家不是很遠,但是因為劉少奇定下的規矩,他還是和哥哥姐姐們一樣,住校學習。

對於尚幼的劉源來說,星期天就成了他最盼望的日子。

而在劉家,每個周日也都是熱鬧非凡。

雖然桌上擺的都是家常菜,但是孩子們卻吃得很高興,因為劉家孩子多,所以餐桌上總是熱熱鬧鬧的。

彭德懷與楊尚昆與劉少奇一家同在中南海的西樓飯廳吃飯,看著劉家的這副模樣,他們便時常將自家的飯菜端過來湊熱鬧,一臉笑意的看著孩子們。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劉少奇與孩子們

不過,劉少奇卻是鮮少在餐桌上出現。

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工作,飯桌上的劉少奇總是一樣飯菜加一點,然後就埋頭吃,吃完就走。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劉少奇

即便孩子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年歲,但是劉少奇打磨劉源稜角的點卻並不局限在這一處。

小弟弟與大姐姐

九歲必須學會游泳,11歲學會騎自行車,13歲生活就要自理。

劉少奇的嚴苛要求,讓劉源越來越獨立,而他參軍入伍的念頭也是越來越重。

可以這麼說,劉源從小就是在軍人熏陶的條件下長大的。

居住在中南海,劉源一次次看著解放軍戰士的放哨和排練,於是在1964年的7月,他就進入中南海的警衛部隊成為了一名小戰士。

正值全軍開展大練兵的時候,吃苦是必然的。

但是劉源卻沒有一句怨言,摸爬滾打、練習射擊,是樣樣不落。

皮膚被似火的驕陽曬得極黑,但是看著原本瘦弱的兒子,挺直了身板,身上的肉也變得結實,劉少奇還是說了一句「這才是我的好兒子,這才是人民的子弟兵」。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劉少奇

毛主席與劉少奇等人從風雨中一路建立起新中國,老一輩的他們說「我們把仗都打完了,這樣後輩們才可以享清福」。

但無論所處怎樣的社會,國家的發展和安寧都需要一批站崗的人。

劉源想要成為這樣的人,而他也如願成為了這樣的人。

1949年長江流域遭遇大洪水,造成了難民成群,糧食毀於一旦。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圖片源自網路

就某種程度而言,這是天災,但是國家卻非常重視這般的險象,決定以人力與科技與之對抗。

「先修三峽大壩怎麼樣?」,1953年的時候,毛主席用這一句話為三峽工程的動工拍板,而劉源也在日後帶領武警水電部隊投入建設三峽工程的大軍。

1996年10月18日,李訥來到三峽工地參觀,峻偉的工程讓她驚喜,但是還沒觀賞多久,李訥就叫來了工作人員。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李訥

「我聽說,劉源也在這裡,能否安排我們一見?」

工作人員很快將消息傳給了劉源,而第二天一早,劉源就來到了將將通車不久的西陵長江大橋

等到李訥趕來的時候,劉源當即就伸出了雙手,將她緊緊擁入懷中。

「大小姐,好久不見,怎麼還是這麼好看?」

宛如親姐弟間的親昵,讓李訥笑著說出一句「我最喜歡小源源,小的時候嘴甜,長大了還是這樣,會夸人」。

寒暄一番之後,兩人便開始沿著大壩走,壯觀的景色讓李訥感覺愜意,而李訥臉上的愜意也足以讓劉源自豪。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劉源

因為這般壯麗的背後,有他的一份功。

「李訥姐,等竣工之後,我想把毛伯伯的『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這兩句詩詞刻在上面,以表緬懷,也表尊敬」。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圖片源自網路

1976年9月9日,偉大的毛主席離開了人世,而劉少奇也早在1969年的11月12日離開了人間。

人們常說,父輩間的情誼會隨著老一輩的離去而消散,但是在毛劉兩家的交往之中,這種親密關係卻被延續了下來。

追其緣由,自是兩家孩子都有意維持關係的原因,但這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兩家之中唯一的長輩,也就是劉少奇的妻子—王光美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王光美

穿越歷史的聚會

得知毛主席離世之後,李訥的身體和精神狀況都不是很好,三天兩頭地就住進了醫院。

王光美當即就買了廚房用品給李訥送去,不僅如此,她還多次往返李訥家中,為她料理家務,談心聊天。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王光美

李訥的情況有了好轉,擔心她一個人照顧孩子不容易,王光美還將曾任劉少奇警衛員的王景清介紹給他認識。

兩人順利結婚,看著李訥下半生有了可以依靠的人,王光美比誰都高興。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李訥與王景清

而在劉家,毛主席與孩子們親切談話時拍下的一張照片,也始終掛在最顯眼處,一直沒有取下來過。

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工作,王光美卻依舊不放心。

2004年的時候,她將劉源叫到了自己的身邊。

「源源,我想請李敏李訥來家裡吃飯,咱們一大家子好久沒有聚一聚了,我有些想他們了」。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王光美

彼時的王光美已是83歲的高齡,聽見老母的這句話,劉源是不敢耽擱,親自挑了適宜的場地,就連菜系的選擇也是仔細考慮了每人口味的親力親為。

在聚會的當天,李敏與李訥兩家早早地就到了,她們自覺坐在主桌的旁邊,相互攀談。

七點鐘左右,王光美被人攙扶著走了進來,李敏李訥當即起身,一左一右地挽住王光美的胳膊,讓她在主位上落座。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聚會

因為身體的原因,王光美說的話並不多,更多的時候,都是聽孩子們在交流。

而劉源等人的「表演」也著實賣力。

「母親,我給您講,上次我們在三峽大壩的時候,東梅怎麼都不信我參加過李敏姐的婚禮」。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孔東梅

「這很正常,畢竟當時你比我小很多」。

「那也不行,我可還上台表演節目了,只不過因為當時個子太低,所以排隊照相時候才沒有我的人影」。

聽見劉源調侃自己的身高,在場者無不大笑,宴會上的氣氛也一直都是融洽的,王光美也始終是笑意盈盈。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王光美與李敏和李訥

而劉家和毛家的關係若是追溯起來,那也真可謂是歷來彌久。

劉少奇的長子劉允斌和長女劉愛琴都是李敏在蘇聯國際兒童院時的同學,而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與劉思齊結婚的時候,劉少奇也與王光美一同出席。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毛岸英與劉思齊

李訥結婚的時候,毛主席請人觀看了電影《寶蓮燈》,而在觀賞位上,劉少奇一家也是早早落座。

如果說,這還只是毛主席與劉少奇身為革命同志的感情深厚,但是進入晚年之後,王光美是鮮少應酬,幾乎沒有到飯店請過客。

但是為了和李訥李敏吃飯,她卻特意讓劉源早些準備,甚至特意交代說「這是兩家的聚會,不用麻煩秘書和別人」。

劉源和兩個姐姐一家都相處得很好,在宴會的時候,和王效芝也是觥籌交錯,相談甚好。

可時間未能定格住這一刻的美好,這樣的聚會也成了王光美的最後一次出席。

2006年10月13日,作為兩家最後一位長輩的王光美也離開了人世。

在葬禮上,劉源泣不成聲,而李訥也囑託兒子留下,幫助劉源操辦葬禮的相關事務。

毛主席與劉少奇是革命路上志同道合的夥伴,而毛家和劉家也是宛若一家的至親。

1961年,劉少奇後代送給毛主席一幅畫,主席打趣說:這個名字不好 - 天天要聞

毛主席

雖然父母已經不在,但是兩家的親情卻始終綿延,至於1961年的那個小不點,劉源也用一生證明自己成為了有稜角的人。

人生如戲,大幕起,大幕落,只願所有人都能做到毛主席對劉源的寄託:既有處事的圓滑,亦有個性的稜角,活出平凡卻又不普通的人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 天天要聞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你是否聽聞過 「紅色處女軍」 的故事?這可是一支極為獨特的軍隊,成員皆為未婚處女。9 世紀初,捷克女王麗布施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衛隊,其成員均是未婚處女,「紅色處女軍」 就此誕生。衛隊隊長普拉斯妲對男人懷有極度的仇視,她只效忠於女王一人。
老杜女兒剛一回國,就向小馬科斯發難 - 天天要聞

老杜女兒剛一回國,就向小馬科斯發難

老杜女兒莎拉剛一回國就現身,呼籲民眾變革。面對馬科斯家族的全面打壓,莎拉民調支持率卻逆勢飆升、斷層領先。當杜特爾特家族凝聚民心,菲律賓這場政治豪賭將如何改寫? 【莎拉剛一回國就現身「勇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