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為什麼毛主席要讓余秋里離開部隊呢?離開部隊的余秋里又幹得怎麼樣呢?
石油,命脈!
世界工業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石油立國的理論。不管你承認不承認,20世紀以來的世界,是石油將人類引向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任何一國的領袖誰忽略了對「地球之血」的重視,誰就無法駕馭代表現代文明的本國工業社會的前進巨輪。
而縱觀世界歷史,美國這個新興的帝國離不開兩個字:石油!
中國最早有人預見石油的重要性:沈括。他曾經這樣說:「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
沈括
但到了日後,中國卻在石油工業上成了後進。毛澤東自然也是重視石油的,但他建立的新中國沒有任何石油工業發展的底子。中國百姓管石油叫「洋油」,這深深地刺痛了毛澤東的內心。中國人必須發展自己的石油工業,必須!中國工業也必須擺脫「洋油」,工業之血決不能把控在別人手裡!
於是在宣布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十八天,便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義簽發了成立國家燃料工業部的命令並親自提名資深工業革命家陳郁為部長。第二年該部就設立了石油管理局。
1952年8月,毛澤東又簽發命令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李四光尚在回國的路上就被毛澤東任命為部長,急切心情可見一斑。
1958年的一天,毛澤東與周恩來在豐澤園談了兩個多小時,內容已不得而知。但後來有記載的史料使我們獲得了一個可靠的推測:二位共和國的偉人一起研究了一件大事。這件大事基本上是一個主題:中國的石油問題和中國石油部部長的人選問題。
石油工業部早已經於1955年建立,但到目前還沒有取得什麼進展,於是心急如焚的毛澤東決定換將了。
「你是不是不願意脫軍衣啊?」
1958年「立春」後的一個平常日子。午後時分,一輛天藍色的轎車悄然停在豐澤園門外。轎車裡走出來一位面容堅毅的將軍,肩膀上兩顆將星熠熠生輝。
再仔細一打量,將軍左側的衣袖空蕩蕩的。原來正是我軍著名的獨臂將軍——余秋里,他的左臂在長征中因負傷被無奈截去了。他此時眉頭緊鎖,毛主席緊急召見,不知有何要務。
進屋後,余秋里一個標準的軍禮:「報告主席,我來啦!」坐在沙發上抽煙的毛主席微微仰起頭:「好,是余秋里同志!」接著擺擺手示意他坐下。
余秋里坐下後,毛主席開腔了:「總理和彭老總推薦你當石油部長,聽說你有些想法喔?」
余秋里
「主席,我是怕石油部長這個擔子受不起嘞!」余秋里回道,「主席,我們的高級幹部多得很,您隨便挑哪個都比我強嘞!」
其實,毛澤東對眼前的人出任石油部部長不是突然心血來潮。一兩個月前的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籌備會上,當他詢問周恩來關於石油部長人選確定了沒有時,聽周恩來說準備調余秋里時,毛澤東就已經點頭說:「行,這個同志行。」
毛主席抽著煙,沉默了一會後,突然問道:「你今年多大年紀了?」「43歲。」余秋里正襟危坐回道。
「你年輕嘛!這搞經濟、搞油其實跟打仗也有些一樣,既要有戰略思想,又要有不怕敵人、勇往直前的決勝精神。哎,秋里同志,你說對不對?」
毛澤東說著說著,忽然看到了余秋里肩膀上的將星,彷彿明白了什麼。於是對余秋里說「你是不是不願意脫軍衣啊?」於是也就有了開頭的一幕。
在毛主席的循循善誘下,最終余秋里接下了這副重擔。
石油部長
擔任石油部長後,余秋里與幾萬無數石油工作者們共同戰鬥,按照毛澤東思想和黨的優良傳統,為中國根本改變依靠「洋油」過日子的情況,為國家石油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余秋里就任的那一年,「大躍進」就開始了。石油部也在「大鍊鋼鐵」的社會需要中提出了更加宏偉的目標——一噸鋼一噸油,開始了和冶金部的競賽!這從後來來看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但在當時卻也客觀上促進了石油工業的大發展。
在這一年,四川傳來了好消息:繼龍女寺2號井噴油後,12日南充3號井又見油噴,日產達300噸!16日,蓬萊1號井也出現噴油,日產100噸。三井所處三個構造,相距200多公里,這意味著石油部上下盼望已久的「大油田」就在眼前出現啦!
石油部立馬組建了川中石油會戰領導小組,組長康世恩,是石油部副部長,一位對中國石油工業貢獻極大的幹部。「余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旗幟。
康世恩
接著,以此為前哨的新中國第一次石油會戰打響了。一時間,來自共和國幾支石油主力部隊的勘探隊分別從玉門、新疆和青海的油田上揮師「天府之國」。嘉陵江畔的川中土地上,一百多台鑽機,在七條地質構造上威武雄壯地擺開戰陣。而康世恩下達的命令是:必須在已經見油的南充、蓬萊鎮、龍女寺三個地質構造上迅速拿出20口關鍵井,作為整個會戰前的勘探主攻任務。
而自1952年奉中央軍委之命改編為石油工業第一師的原57師也在松遼盆地有了發現——大慶附近地區有石油!1959年9月,在大慶地區發現石油資源以後,余秋里親自兼任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工委書記。大慶石油會戰開始了。
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組織了人員自帶設備,國務院一些部門人員、退伍的解放軍戰士和轉業軍官,以及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組成的石油大軍進入東北松嫩平原,展開了石油大會戰。僅用三年半的時間就探明了面積達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生產原油1166.2萬噸。
余秋里與石油工人們
此後,全國各地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石油會戰,為中國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擺脫「洋油」提供了前提。余秋里等中國石油工作者一代人吃了兩三代人的苦,才為中國工業日後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結語
1964年12月至1970年6月,余秋里調任國家計劃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兼秘書長,領導中央「小計委」工作。此後,他先後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計委主任、國家能源委員會主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職,為維護特殊時期的國家穩定和改革開放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即將邁入新世紀時,1999年2月3日11時24分,余秋里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結束了他為人民奉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