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清末民初,國家動蕩,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陳獨秀用「新文化運動」喚醒萬千國人,用「五四運動」傳播進步思想。
然而,大家得救,小家卻受到牽連。
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及次子陳喬年都曾當選為「中央委員」,「一門三中委」也是當年廣為流傳的佳話。
但在國民黨掀起的白色風暴中,陳延年和陳喬年都不幸遭到逮捕,永遠失去了生命。
而陳獨秀其他的幾個孩子,同樣命運坎坷,尤其是幼女陳子美,可謂是顛簸一生、鬱鬱而終,在美國去世一月遺體也無人認領。
那麼,陳子美到底為何陷入顛沛流離的生活?她的命運又有哪些曲折呢?
黯然去世,遺體無人認領
2004年4月14日,一名白髮蒼蒼的老婦正躺在位於紐約皇后區的聖約翰醫院裡。
窗外是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但老婦的臉上卻愁雲密布,氣息也愈發虛弱。
從長相來看,老婦是一名中國人,中國的孝道聞名天下,但在老婦身旁,卻無一名子女陪伴,她只能孤身一人,黯然渡過人生的最後時光。
就這樣,在一片冷寂中,老婦與世長辭,醫院無法聯繫上她的家人,只好將遺體暫時放置在太平間內。
一天,兩天,一周,兩周,一個多月過去,還是無人認領,無奈之下,院方只好向當地政府求助。
於是,「九旬婦人抱憾而終」的消息不脛而走,最終傳回了大洋彼岸的中國。
此時,一位名叫李大可的老人留意到這則新聞,望著報紙上熟悉而又陌生的照片,他不禁潸然淚下。
雖然已過花甲之年,卻像一個孩童般,嘴裡不停地喊著「媽媽」。
原來,李大可是陳獨秀的外孫,而孤獨終老的婦人,正是李大可的母親、陳獨秀的女兒陳子美。
此時,據陳子美「離奇消失」已過去37年之久。
這些年裡,李大可成家立業,已經過上了三代同堂的幸福生活,但往日里和母親相處的畫面仍時常在他腦海中回蕩,也成了他多年的遺憾。
在家人的陪同下,李大可第一時間趕往美國,認領了陳子美的遺體,隨後,他又遵從母親的遺願,為她舉辦了一個特殊的葬禮。
2004年5月25日,陳子美的遺體告別儀式在紐約順利結束,直到後事全部料理完成,李大可這才回到祖國。
回國後,李大可對往事已經釋然。
面對採訪,他冷靜地說道:「母親在我印象中是一個相當獨立、相當堅強的女性,她可以照料好自己的生活,也不願別人打擾她」。
話雖如此,但陳子美的經歷還是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她究竟為何突然消失?又為何在美國孤獨終老?
要想了解這些,我們不妨從她的生平開始講起。
年幼奔波,生活貧苦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民國成立,陳獨秀雖不是同盟會成員,但一直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鼎力支持。
因此,他也獲得了安徽都督府秘書長一職,從此成為安徽民主革命的領軍人物。
次年,陳子美呱呱墜地,作為家中幼女,陳獨秀對她十分寵愛。
不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管是袁世凱還是各路軍閥,都對新生的民國政權垂涎欲滴。
為了維護革命成果,陳獨秀時常在外奔波,能夠陪伴陳子美的時間也相當有限。
尤其是1925年以後,孫中山先生不幸病逝,革命形勢愈發複雜,忙於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陳獨秀回家的機會越來越少。
時間一長,陳子美的母親高君曼與陳獨秀矛盾漸生,最終以離婚收場,而陳子美顛沛流離的生活由此開始。
她和弟弟跟著母親離開上海,前往南京討生活,在亂世中,身體健全的男人也經常食不果腹,更何況帶著一兒一女的單身媽媽。
高君曼雖然努力做工掙錢,但一家三口還是過得十分貧寒,住的是破草屋,吃的是冷饅頭,和上海衣食無憂的日子相比,簡直有著天壤之別。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陳子美學會了獨立、堅強,她一邊讀書,一邊工作,後來索性輟學,供弟弟讀職業學校。
為了謀生,她學過電報收發,兩年後又努力考上了一家醫學院,專門學習婦科。
在陳子美和母親的共同努力下,家裡的條件有所改善,陳子美本可以憧憬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然而,造化弄人的是,就在陳子美即將從醫學院畢業之際,高君曼卻突然病重,卧床不起,沒多久便與世長辭。
母親的離去,給陳子美造成了沉重打擊,從此以後,她與弟弟無依無靠,只能勉強生活。
每當想起遠方的父親,陳子美的心中總是五味雜陳,就在這時,一個男子闖入陳子美的生活,俘獲了她的芳心。
情竇初開,卻遭人矇騙
此人名叫張國祥,在供銷社上班,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子美與他邂逅。
見張國溫文爾雅、談吐大方,與同齡人相比要成熟得多,有風度得多,陳子美不禁怦然心動。
情竇初開的少女,怎能抵抗成熟男人的誘惑,於是,陳子美不顧張國祥年長她十餘歲,毅然決然地與其相戀。
情投意合之下,兩人很快便邁入婚姻的殿堂。
在陳子美看來,這是幸福新生活的開始,但她怎麼也沒想到,眼前的如意郎君,竟只是徒有其表,兩人的愛情里充滿了謊言。
原來,陳子美並非張國祥的原配,他在鄉下還有一房髮妻。
直到1935年,陳子美誕下一子,身體正虛弱之際,張國祥借著帶孩子的名義,將一名「保姆」帶回家中,事情這才開始暴露。
不久後,這名保姆便向陳子美表明自己的原配身份,陳子美不願相信。
保姆又將孩子從鄉下帶來,只見這名十來歲的孩童,眉目間全是張國祥的影子,陳子美已沒有否認的餘地。
為此,她將自己關在家中,整日以淚洗面,後來更是與張國祥大吵一番,最終,張國祥只能與原配蔡氏離婚,事情這才算告一段落。
然而,感情一旦出現裂痕,又豈能輕易修補,儘管張國祥對陳子美百般呵護,極盡殷勤之能事,兩人還是愈發冷淡,婚姻也只能勉強維持。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陳子美才回想起父親當年的叮囑,但已經追悔莫及。
原來,早在1932年,陳子美與張國祥結婚之初,陳獨秀就對兩人的未來做出了悲觀的判斷。
當時,蔣介石對侵華日軍採取綏靖政策,導致東三省迅速淪陷。
國難當頭之際,陳獨秀挺身而出,撰寫了大量文章,言辭犀利地批評了「攘外必先安內」的荒唐政策。
懷恨在心的蔣介石,捏造罪名將陳獨秀逮捕入獄,並判處徒刑13年。
為了寬慰父親,陳子美特意帶上了新婚的丈夫前去探望。
沒成想,只瞥了張國祥一眼,陳獨秀便篤定地說道:「婚姻大事豈能兒戲,你現在年幼無知,後果不堪設想」。
彼時,陳子美對父親的管束不屑一顧,時過境遷,才意識到他的高瞻遠矚,可等她後悔時,日本已掀起聲勢浩大的全面侵華戰爭。
一時間,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國家興亡之際,家裡的瑣碎更是不值一提了。
婚姻再生變故,心生離去之意
為了躲避戰火,陳子美和張國祥,以及四個兒女,輾轉多地,從南京到重慶,再到上海。
所到之處,皆有日軍的蹤影,長年奔波中,陳子美和張國祥的矛盾愈演愈烈,婚姻終於無以為繼。
1945年抗戰取得勝利時,陳子美和張國祥正式離婚。
起初,陳子美要來了四個孩子的撫養權,但張國祥卻留了一手,拒不支付撫養費。
陳子美曾夜以繼日地工作,但終究是承受不起四個兒女的生活重擔,走投無路之下,她只好將撫養權還給張國祥,自己則黯然離開,回到了出生地上海。
解放戰爭時期,十里洋場亂象頻生,街頭既有一擲千金的富人,也有衣不蔽體的乞丐。
為了在這種處境下討生活,陳子美撿起了多年前學到的婦科知識,在一家小診所里謀得職位。
雖然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但好歹能自給自足,比起多年來隱忍的生活,也算是一種解脫。
1949年後,陳子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新時代的到來,放下往事的她,與推土車司機李煥照相識相戀,兩年內先後產下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李煥照為人忠厚老實,對陳子美也是相敬如賓,只是一件事令他困擾不已,那就是陳子美從不透露自己的身世。
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的好奇心終於得到滿足。
當時,陳子美的大兒子張肇山參軍入伍,不幸犧牲,有關部門詳細調查了他的身世,從而順藤摸瓜,發現了陳子美與陳獨秀的關係。
恰逢此時,陳子美的另一個孩子張樹德考取大學,但在入學履歷表上,她不知社會關係應該如何填寫。
張國祥只好透露,陳獨秀便是她的外祖父。
張樹德探望陳子美時,無意間說出了這個秘密,李煥照得知後,立即前往有關部門核實。
在兩大鐵證面前,陳子美無法抵賴,只能承認與陳獨秀之間的父女關係。
李煥照本是一個普通人,只想過平靜的生活,與名人之女的婚姻讓他倍感壓力,最終,他選擇離婚。
陳子美遭遇到人生的又一次挫折,心灰意冷的她,竟萌生了離家遠行的念頭。
定居美國,老無所依
當時陳子美已是60多歲的老人,但年齡卻沒有成為她行動的障礙。
一天夜裡,她帶著小兒子來到江邊,利用5個油桶,在冰冷刺骨的江水中一路漂流9個小時,終於完成偷渡,順利抵達香港。
在香港的生活同樣無比艱難,陳子美白天打工,夜晚還要照顧不到5歲的孩子。
也正是由於她疏於管教,小兒子養成了頑劣的性格,而這,也導致了最終慘案的發生。
沒多久,香港對偷渡客進行了嚴厲打擊,大批人被遣送回內地,陳子美不想坐以待斃,只能借道加拿大,最終前往美國。
憑藉自己積累多年的醫術,陳子美在美國開了家婦科診所,日子也逐漸有所起色。
多年後,陳子美甚至在紐約皇后區買下一座公寓,就此安家立業。
然而,命運還是跟她開起了玩笑,陳子美肺部出現問題,身體每況愈下,就在她最需要人照顧、陪伴的時候,不孝的小兒子又離她而去,再也不見蹤影。
那段時間內,希臘裔鄰居普洛斯是陳子美唯一的依靠。
據普洛斯回憶,陳子美病重時,家中曾遭人盜竊,現金、首飾等貴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自此以後,陳子美無力負擔高昂的房屋管理費,一度被告上法庭。
好在,中華海外聯誼會及時伸出援手,幫陳子美支付了每月400美元的費用,她才不至於被趕到大街上風餐露宿。
身體略微康復以後,陳子美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經常戴著呼吸器在街道上散步。
進入千禧年時,她還多次囑咐普洛斯,如果自己去世,希望能夠在葬禮上穿著當年結婚的禮服。
結語
就這樣,陳子美的晚年生活,孤身一人、冷冷清清,風雨飄搖的人生很快便走到了盡頭。
2004年4月14日,陳子美病重去世,遺體在醫院太平間內放了一個多月,直到孩子李大可聞訊趕到,才為母親辦了一場體面的葬禮。
葬禮上,李大可遵循陳子美的遺願,為她穿上了當年的婚紗。
在眾人的注視下,陳子美的靈柩緩緩落下,這個獨立、堅強的女性就這樣客死他鄉,永遠無法再回到祖國。
作為革命先烈之後,陳子美卻有著如此動蕩、曲折的一生,實在是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