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影中紀實
編輯 | 影中紀實
前言
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偉大領袖毛主席與世長辭,巨星隕落、山河同悲。
彼時正在人民大會堂接待外賓的華國鋒,接到消息後匆匆與宴會眾人告別,立即馬不停蹄地向中南海趕去。
在他尚未踏入毛主席病房的時候,就聽見了守衛及醫護人員的哭泣聲,當即鼻頭一酸,流下了眼淚。
然而此時的華國鋒顧不上悲傷,因為毛主席的後事安排是亟需解決的首要大事。
他當即決定召開緊急會議,主要就三個問題進行討論協商,此三個問題分別是:
毛主席的後事該如何安排?主席遺體該如何處理?是否邀請外國代表團進京弔唁?
華國鋒
遺體保護工作
毛主席離世的這一晚,對於眾人而言註定是一個不眠之夜。
在經過所有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討論之後,大家一致認為要立即成立治喪委員會,統籌負責毛主席後事安排的所有流程,將整場喪禮辦得隆重莊嚴。
為了安穩國內局面,中央政治局全體常委在重重顧慮下最終決定,不準備邀請外國政府、兄弟黨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團或代表來華弔唁。
同時中共中央下達命令,解放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全體官兵加強戰備值班,以防備一切可能的發生。
在這三個問題中,大家討論最激烈的就是,毛主席遺體該如何處理的問題。
早在1956年,毛主席就提倡實行火葬,並帶頭在《倡議實行火葬》的倡議書上簽名。
在他臨終前的最後幾年時光里,還曾經和吳旭君醫生談過自己的身後大事,說自己喜歡吃魚,之後就讓人將自己的骨灰撒在長江里,算是給魚兒賠罪。
實行火葬是毛主席生前的心愿,華國鋒和汪東興等人起初也想遵從毛主席的想法。
然而毛主席身邊的陪護人員以及不少與會常委表示:
毛主席是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是人民群眾心中的精神支柱,應該妥善保存毛主席的遺體,以供人民寄託哀思並供後世瞻仰。
最終會議決定,將毛主席的遺體永久存留。
就在做出這項決定之後,對毛主席遺體進行保護的任務隨即開啟。
國務院在原有八大辦公室的基礎上,緊急添加了第九辦公室(簡稱「九辦」),在這裡成立了保護毛主席遺體領導小組。
當日凌晨四點左右,衛生部部長劉湘屏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副博士徐靜來到中南海。
彼時二人只是接到了來自「九辦」的通知,對於中南海內發生的一切都尚且不知。
直到汪東興哭著和她們宣布了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二人才明白為何這則消息下發得如此突然,同樣難掩悲傷跟著痛哭起來。
在幾人努力平復情緒之後,汪東興向徐靜下達了要對毛主席遺體進行保護的任務,並問她對此有什麼要求。
汪東興
徐靜在思索片刻後,提出要親眼看到毛主席的遺體,與同行專家們共同研究方案以及需要準備充分的器械與藥品。
在中央通過了徐靜提出的遺體保護方案後,徐靜等人隨即投入了這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之中。
他們先是對毛主席的屍體進行了防腐處理,隨即為毛主席換上了淺灰色的中山裝,並找專業人士為主席細緻地打理了遺容。
在將這一切工作做好之後,徐靜等人就開始了輪流在毛主席遺體前值班看護的工作。
他們在等黨中央下達有關群眾弔唁、瞻仰毛主席遺體活動的相關事宜。
舉國同哀
9月9日下午4點,中共中央、全國人大、 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布了《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最終向全體國人公布了毛主席逝世的噩耗。
早在公布消息一小時前,中央廣播就已經提醒民眾,四點將有重要廣播播報。
那時的國人還處在尚不知情的狀態,仍舊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勞動和生活。
然而當廣播中悲痛的哀樂響起,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之時,所有的國人都陷入了彷彿天塌地陷一般的沉痛與哀傷之中。
一時之間舉國同哀、山河同泣,所有的娛樂和慶祝活動全部叫停,人們紛紛聚集在一起抱頭痛哭,任誰也無法接受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逝世。
在得知噩耗後的一段時間,國人們唯有痛哭,時間彷彿就此停滯。
隨後全國各地自發組織哀悼活動,民眾紛紛佩戴上黑紗來祭奠緬懷毛主席。
雖然中共中央已經決定,不邀請外國政府來華弔唁。
但是在毛主席逝世的十天時間內,仍然有123個國家的政府和首腦向中國政府致電,其中105個國家的領導人或代表來到中國大使館弔唁,53個國家降半旗致哀。
朝鮮在收到這則噩耗後當即下令:9月10日到18日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全國哀悼期,在此期間全國停止一切娛樂體育活動。
美國、法國、巴基斯坦以及緬甸等國人民也舉行了遊行活動,以此表示對毛主席的悼念與崇高敬意。
各國媒體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紛紛對毛主席的逝世進行專題報道,並撰寫緬懷毛主席的文章,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毛主席的敬佩與讚賞。
其中日媒在報道中這樣說道:
「毛澤東主席在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史上,始終是一顆放射出強烈光芒的太陽。」
美國《紐約時報》則評價毛澤東主席為「革命的世紀巨人」。
9月11日到18日,護衛隊將毛主席的遺體從中南海轉移到人民大會堂布置好的靈堂。
在此期間,陸續有三十多萬人前來弔唁,排起的長隊構成無盡的悲傷,隊伍中的哭聲越來越大、從未停息。
朱德夫人康克清、彭德懷夫人伍修權等人在隊伍之中泣不成聲。
李敏和李訥站在主席的棺槨前駐足片刻,不敢多做停留,只能壓抑著內心的悲傷緩緩離去。
為了對毛主席的遺體做好保護工作,靈堂的溫度要始終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下。
但是由於前來弔唁的人實在太多,室內的照明設備也在持續工作,即使大會堂內所有的風冷設備全負荷運轉,室溫仍然居高不下。
這可把汪東興等人急壞了,眾人的心臟隨著室溫的高低起伏而緊張顫動。
為了降低溫度,他們將現場演奏的樂隊撤走,改由音響設備替代,同時適當減少了室內燈光,遺體上也加蓋了趕製的有機玻璃罩。
於書吉提出用液氮冷卻後的氬氣注入玻璃罩內,驅走罩內的氧氣,從而對遺體有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這個方法隨即得到採納,並且獲得了成功。
9月18日,毛澤東主席追悼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百萬國人齊聚北京天安門廣場,隊伍延伸到東西長安街,甚至填滿了東單、西單兩大區域。
所有廣播及電視台對追悼大會進行實時轉播,全國八億人民一起沉痛哀悼毛主席。
華國鋒副主席致悼詞,當他念到「化悲痛為力量」「將毛主席開創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的時候,整個追悼大會的悲傷情緒達到高潮。
所有民眾最終無法壓抑悲傷情緒,原本靜穆的天安門廣場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哭聲。
整個會場中有3000多群眾哭到昏厥,提前部署的醫療準備險些處理不過來。
除此之外,全國各地的「分會場」,也出現了群眾哭到昏厥的情況。
這場追悼會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對於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愛戴與擁護,此後中共中央也開始著手準備毛主席紀念堂的籌建工作。
籌建紀念堂、打造水晶棺
中央既然決定要將毛主席的遺體永存存留下來,那麼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工作隨即就被提上日程。
為此,「九辦」設立了「毛主席紀念堂設計組」,由時任北京市建委主任的趙鵬飛和一機部副部長孫友余挂帥。
建設毛主席紀念堂的第一步,就是選址。
設計組在經過實地勘察、協商討論後,最終設計出了三十幾套方案,上交中央進行裁決。
有人認為毛主席征戰一生、為祖國日夜操勞,逝世後應該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地方安息,因此提出了中南海瀛台小島、北海、景山以及頤和園等多個方案。
然而這些地方不是國務辦公的地方,就是群眾休憩娛樂的場所,在這些地方修建毛主席紀念堂並不相宜。
其中選址在香山的方案曾經得到看好,但是香山距離北京較遠,也不方便人民群眾後續到毛主席紀念堂進行瞻仰緬懷,所以這個方案最終也被否決。
最終,設計組將目光鎖定在了天安門廣場。
早在解放初期,毛主席和周總理就提出,要「讓天安門廣場建成人民最喜愛的地方」。
而在建國之後,天安門廣場已經歷經三次擴建,成為全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
最終中央決定決定,要將紀念堂建在天安門廣場南部,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正陽門之間的位置,處於人民大會堂和革命歷史博物館兩大建築之間,形成「眾星捧月」之勢。
在人民大會堂的選址明確之後,設計組隨即開始對紀念堂的造型進行設計。
經過幾次設計改稿之後,紀念堂最終被設計為正方形,長寬均為105.5米,高33.6米,以琉璃做檐頂、漢白玉為欄,並採用花崗岩作為基石。
這個設計既保持了我國建築的傳統形式,又彰顯出了莊嚴肅穆、美觀大方,最終被中央採納通過。
就在數以萬計的工農軍以自發群眾齊心協力建造毛主席紀念堂的同時,存放毛主席遺體的水晶棺的打造任務也在緊張進行。
整個水晶棺要求清晰美觀,還必須兼顧抗震抗爆、耐水隔潮、恆溫防塵等性能,給出的打造時間也僅僅只有一年的時間,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因為此前世界各國並沒有打造出一個真正意義上水晶棺的先例,所以設計組只能先行設計研製一個光學玻璃樣棺。
然而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即便是打造光學玻璃樣棺也是困難重重。
水晶棺小組先是歷經辛苦,在北京第一機床廠找到了一台進口設備製作光學元件。
隨後整個小組進行板面的粗磨、細磨、拋光以及加工工作,將整個棺體嚴密扣合起來,最終形成真空狀態。
雖然這個樣棺通過了地震、密封性、降溫等一系列性能檢測。
但是中央卻提出整個樣棺有反射情況,不夠清晰透光。
隨即設計組開始了二號棺的研製。
大家先是改變了棺壁傾斜角度,並在側壁鍍了一層增透膜,從而消除反射影像。
然而這個2號樣棺依然沒有完全合格。
因為毛主席長期浸泡在藥液中,面容的顏色多少有些不夠紅潤鮮亮。
此時中央就問水晶棺設計組,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改善主席的面容。
在得知這個消息後,設計組成員隨即開始研究光學美容技術,即通過改變投光角度和色彩,使得毛主席看起來面色紅潤、遺容栩栩有神。
最終,3號樣棺終於通過了中央的檢驗,真正的水晶棺打造工作就此開始。
既然是打造毛主席的水晶棺,那麼水晶的純度務必要過關。
為此,通過檢驗選定的江蘇東海縣105水晶礦,為水晶棺研製提供了約52噸一級熔煉水晶。
此後工匠們經過嚴格的熔煉、焊接、研磨、再焊接、拋光、再研磨以及再拋光等一系列工序,最終完成了水晶棺的打造工程。
在經過光學投射的最後檢驗後,這個水晶棺完全達標。
尾聲
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的遺體在4名衛士的護衛下,由中南海769室運送到紀念堂。
當眾人小心翼翼地將毛主席的遺體放置在水晶棺內後,他們發現主席面容紅潤、慈祥莊重,就像是在棺內睡著一般。
此時眾人看見這一幕,不禁又流下了眼淚,那眼淚中充滿了對毛主席的思念與敬佩。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紀念堂正式對外開放。
人民群眾全國各地趕來,對這位偉大領袖進行瞻仰與緬懷。
毛主席的逝世對國家和人民,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然而毛主席雖然已經離世,但是其為人民謀福祉、為國家創未來的偉大精神,永遠在激勵著我們不畏艱辛、砥礪向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毛主席永遠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