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合作,往往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
在和平年代,這樣的努力指的或許只是雙方的積極性和配合度,但是在那些存在「針鋒相對」的年代,想要達成合作,或許還需要使用一些「小招式」。
例如說:1979年的時候,美國的石油大亨哈默為了和鄧小平見上一面,和中國達成合作,在一場宴會中騙過了一群特工。
或許有人會有疑惑,既然哈默是美國的石油大亨,美國應該很願意看到他與中國合作才是啊,為什麼不直接將他放到宴會的邀請名單當中呢?
這是因為,哈默有著一個很重要的身份,那就是美國與蘇聯之間貿易往來的總代理。
他代表著美國與蘇聯保持著友好的貿易關係,而中國與蘇聯,當時又正處於冷戰時期……
01 混進宴會的哈默
「不能讓哈默影響到中美建立起來的合作關係。」
美國當時是這樣想的,於是在鄧小平訪美時參加的宴會當中,他們並沒有邀請哈默。
可是,哈默卻並不認為自己需要躲起來。
恰恰相反,作為一個政治嗅覺十分敏銳的人,他覺得這是自己與中國達成合作的一個最好的時機。
為了能夠見到鄧小平,他展開了一系列行動……
在最開始的時候,哈默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有多麼困難,所以他只是找人疏通了一下關係,希望能夠在邀請名單上把他的名字加上去。
後來他發現,疏通關係十分困難,他做了很多努力,也僅僅是拿到了入場資格而已。
哈默並沒有因此放棄。
在他看來既然自己能夠進入到舉辦宴會的場所,那麼就一定能想辦法進到宴會當中去。
於是,在宴會當天,哈默西裝革履,與夫人一起抵達了宴會地點。
宴會當天的安保非常嚴密,各處都遍布了特工,根本沒有辦法混進去,而若是想要堂堂正正地走進去,就需要手拿邀請函,通過兩道關卡的檢查。
理所當然的,哈默被攔在了門外。
雖然他的大名沒有警衛不知道,但是警衛仍然硬著頭皮攔下了他,並且告訴他說,
「您不能進去,您沒有邀請函,且受邀名單當中也沒有您的名字。」
哈默雖然心中非常尷尬,但是表面上仍然非常淡定地告訴警衛說,自己不可能不在受邀人員當中,應當是名單在製作的時候出現了差錯。
出於對哈默名號的信任,警衛在思索了一番之後,還是放哈默進入了第二道關卡。
哈默心中當然知道這裡的名單上也不會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仍舊十分冷靜地對拿著名單的總管說:
「請你再仔細核對一下名單,門口的名單上出了差錯,上面沒有我的名字」。
總管知道他的身份,自然是不敢怠慢,於是趕緊仔細檢查起來。
可是,他仔細核對了好幾遍,上面還是沒有哈默的名字,總管十分抱歉地告訴了哈默。
哈默卻彷彿早就知道這個結果一樣,只是朝著他笑一笑,然後禮貌地詢問他說,能不能把名單給自己看一下。
總管自然不會拒絕,於是哈默拿起了這份名單,開始尋找起自己熟悉的人。
很快,他找到了一個叫做麥吉的人,哈默告訴總管說:「這是他們公司的一個管理人,製作名單的人很有可能把我們視作一體,所以才會在名單上遺漏了我的名字。」
總管恍然大悟,沒有再多問一句,直接將哈默夫婦放了進去。
02 與鄧小平洽談
哈默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宴會,這對他來說意味著這場洽談已經成功了一半。
很快,哈默看到了抵達宴會的鄧小平,他趕快湊過去與鄧小平打了招呼。
鄧小平對他的到來表示十分歡迎,並且展現出了一個相當友好的態度。
不僅沒有因為蘇聯與他的關係而展現出絲毫芥蒂,反而告訴哈默說,希望也能與他成為朋友。
這讓伴隨在鄧小平周圍的美國高官十分驚訝,也讓哈默十分激動。
他們的交談非常順利,在吃飯的時候鄧小平甚至特意讓哈默坐到了他旁邊。
哈默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這意味著自己和中國的合作有了新的可能。
事實證明,哈默的這種商業敏感度是非常靈敏的。
因為就在同年的五月,他就收到了中方的邀請,得以被特批乘坐私人飛機前往中方做客。
這一舉動絕對不僅僅意味著哈默與中國友好合作的開始,這更像是給美國那些尚且在觀望的企業家們一個信號,告知他們中國願意敞開國門與他們進行合作。
哈默的中國之旅十分順利,在經過一番商談之後,其與中方成功簽訂了一個煤礦開發的項目。
這個項目對雙方來說都意義重大,其不僅讓哈默獲得特許,成為第一家擁有著勘探石油權的美國公司。
商業版圖成功擴張,也讓中方的經濟發展有了新的動力,為以後與美國達成更多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03 成功的合作
可以說,哈默與中國的這次合作,對雙方來講都是非常成功的,而這樣的成功,也與雙方共同的努力分不開。
倘若不是哈默無視一切的阻礙,堅定地在宴會上與鄧小平碰面,那麼這場合作或許並不會發生。
而倘若不是鄧小平心胸寬闊,絲毫不在意哈默與蘇聯密切的合作關係,那麼這場合作也未必得以實現。
正是因為雙方的目標一致,且都是誠意滿滿,才會實現一場雙贏的合作。
這樣的合作更是為中國與美國日後的友好貿易往來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哈默之後,越來越多的美國商人開始尋找機會與中國達成合作,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因此有了很多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