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浦安修病重,當時的她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但還是由於惦記一些事情,顫顫巍巍地寫下一封書信交給楊尚昆。而楊尚昆後來看到信後顯得十分慎重,內心也是感慨萬千。
時年84歲的楊尚昆已經見過太多大風大浪,那他為何對這封信會如此謹慎小心呢?難道裡面隱藏著什麼機密?
其實,這一切和國家機密沒有關係,但這封信裡面的內容卻包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往事,一段讓人感動的婚姻,還有一位頂天立地的傳奇英雄故事......
一、彭德懷的感情經歷
想要了解這一切,首先要弄清楚浦安修是何許人也。
浦安修,出生於1918年,家裡是上海的書香門第,而且因為家庭緣故,所以她很早就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算是妥妥的白富美高材生。
按照正常發展,浦安修可能會成為著名的上海貴婦人,但她讀書的時候剛好趕上了大革命大動蕩時期,我黨在北平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
毫無疑問,我黨興起的愛國熱潮,極大地吸引了熱血青年,其中也包括了浦安修。
她參與了當時的學生運動,隨後就對我黨產生強烈的嚮往,尤其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浦安修更是對現實無比失望,所以她義無反顧的前往了革命聖地延安學習,成為一名真正的愛國知識分子。
在學習期間,浦安修的學習熱情以及革命熱情都深深地打動了延安領導人,其中組織部部長陳雲更是認為她是一個可造之才,於是將她調到中央組織部工作。
就這樣,入黨不過兩年時間,浦安修就憑藉著美貌能力以及高思想覺悟成為了延安一朵花,在革命聖地頗受人敬佩。
也就在浦安修革命事業高歌猛進之時,她遇到了那個命中注定的男人,這個人就是彭德懷。
那是1938年秋天,彭德懷趕往延安參加中共第六屆第6次中央委員會,當時就恰逢組織部舉行的一次聚會,彭德懷第一次遇到了浦安修。
那時候的浦安修一眼就看到了彭德懷,而且還主動上前與彭德懷握手,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就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參加聚會時,組織部副部長李富春看到兩人比較投機,於是就開始安排兩人接觸。浦安修對彭德懷很感興趣,但彭德懷開始的時候卻幾次推脫。
原來,彭德懷經歷過兩段感情,但都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時間回到1916年,那時候彭德懷還沒有參加軍隊,而在那一年,他和自己的表妹訂婚。本來兩人兩小無猜,應該是一段美滿的姻緣。
但是,彭德懷參軍之後,他的表妹就被惡霸逼迫,結果投崖自殺。這一消息,曾經一度讓彭德懷心理崩潰,而這一次失敗的婚姻給彭德懷留下了莫大的陰影。
但這還沒完,在1922年時,彭德懷在奶奶和親友的逼迫下,他又和一個細妹子結婚。夫妻兩人無比恩愛,曾經度過了半年的蜜月生活。
但是,在婚姻與革命的選擇中,彭德懷義無反顧地參加了革命,發動了著名的平江起義,後來又登上了井岡山和朱毛紅軍會師。
對於我黨的歷史而言,彭德懷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彭德懷的離開,卻也給他的婚姻留下了莫大的隱患。
果不其然,在彭德懷與毛主席順利會師後,國民黨就開始造謠,說彭德懷拋棄了糟糠之妻,娶了「紅匪之花」。常言道,三人成虎,謠言使得彭德懷的第二任妻子絕望,於是她在失望之下跟了另一個人。
雖然後來誤會澄清,這位姑娘還千里尋夫,但再次相見,卻是兩眼淚汪汪!得知自己的妻子和別人有了孩子,彭德懷也不由得內心一陣心酸,他最終只能感慨:我不怪你,孩子不能沒有媽媽,你走吧!
正因為有過這樣兩段感情的刺激,彭德懷對於婚姻之事非常抗拒,甚至可以稱之為心如死灰。所以當組織部安排他和蒲安修見面時,彭德懷的內心是極度抗拒的。
二、彭德懷與浦安修的相濡以沫
但老話說得好,好事多磨,有的時候姻緣是註定了的,即使是歡喜冤家也終會走到一起。
——果不其然,在大家的幾次撮合下,再加上與浦安修的幾次談心,彭德懷再一次被眼前的這個姑娘所打動,終於兩人牽手成功,於1939年在一個普通的窯洞裡面成婚。
誰都不會想到,兩人的婚姻開始顯得有些倉促和簡單,但是將來兩人的婚姻生活卻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旅程。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彭德懷和浦安修兩人都是極有個性的人,一個是有大愛,另一個則是積極上進有理想,那麼他們倆走在一起會誕生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據記載,兩人的蜜月期沒有多久,彭德懷又一次選擇了革命,他義無反顧地衝上了前線。面對丈夫的義無反顧,浦安修也盡顯巾幗風範,她也毫不猶豫地要跟著丈夫上戰場。
面對眼前倔強的妻子,一向直來直去的彭德懷卻表現出了難得的溫柔,他安撫著妻子,微笑著對她說:「前線可不像延安這麼平靜,那是和殺人如麻的魔鬼較量高低,是血肉橫飛和出生入死,你不怕嗎?」
丈夫的擔憂,浦安修也是十分清楚的,但她卻自信回應道:「我只要跟你在一起,什麼都不怕!」
浦安修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彭德懷,有妻如此,夫復何求!於是彭德懷二話不說帶著妻子,夫妻二人共上戰場,要攪著這天翻地覆,打出一片朗朗晴天......
在之後的日子,浦安修堅持在工作崗位,絲毫不懼戰火和鮮血。而彭德懷也是一心為公,時刻在前線指揮戰鬥,基本上沒有關心過浦安修的生活。
就這樣兩人度過得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當彭德懷疲憊的從指揮所回來,面對著對自己噓寒問暖的妻子,彭德懷又一次內心愧疚,他詢問:「我都不管你,你生氣不?」
浦安修的回答非常溫馨:我理解你,不要為我操心,你的才是大事。
就是在這樣的另類甜蜜中,夫妻二人共同堅持面對那段艱苦歲月,而彭德懷也是屢立戰功成為一代名將。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看到的彭德懷揮斥方遒,不應該忽略他妻子在背後的鼓勵和支持。
後來戰爭結束,彭德懷總領西北黨政軍大權,雄姿英發......
按理來說,為丈夫做了這麼多,浦安修完全可以憑藉丈夫的幫助獲得更高的地位。但是,浦安修卻沒有選擇依靠丈夫,她不僅謝絕了彭德懷對自己的幫助,甚至離開彭德懷所直接領導的部門。
在抗美援朝結束後,彭德懷成為國內赫赫有名的名將,被奉為傳奇;而浦安修則脫離彭德懷的影響,她也在自己的努力下,來到了師大從事教育工作,並且一步步地走到了黨委副書記的位置。
那一年,彭德懷是全國人民敬佩的戰神;而那一年,浦安修不過40歲出頭,她摩拳擦掌,準備在教育領域干出一番事業。
與丈夫共患難,卻又始終不忘初心,依舊堅持當年的理想,浦安修的所作所為是讓人敬佩的。但可惜的是,他們這段感情還是沒有持續到最後......
三、浦安修餘生都用來創作
不過即便後來分開了,浦安修依舊沒有忘記彭德懷。在二人看來,距離早已不是雙方愛情的阻礙了,畢竟兩情若是長久,又豈在朝朝暮暮?
1974年,彭德懷因直腸癌病情惡化去世。遺憾的是,他在臨死前都未能再見到妻子浦安修;而沒能與丈夫見上最後一面,也成為浦安修心中永遠的痛。
1978年,一切都迎來了新的開始。而為彌補內心的遺憾,浦安修餘生打算集中精力去為彭德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當時浦安修回到中央紀委工作,中央給了她優厚的待遇,但她卻全部拒絕了,將所有精力都投身於一部「歷史作品」的創作。
原來,浦安修無法釋懷沒能陪伴丈夫度過最後的時刻,她對彭德懷有著太深的情感,所以並不願意看到傳奇歷史被埋沒,她想用文字把二人經歷的一切給書寫下來,同樣這也是紀念雙方愛情最深刻的見證。
而為了獲得最真實、最寶貴的寫作素材,浦安修絞盡腦汁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真實地記錄下彭德懷所寫的「我的自述」。
而且還不辭寒暑,遍訪荒山田野,深入其生前戰鬥過的地方,輾轉走過湖南、江西、陝西等九個省的數十個城鎮,拜訪與丈夫有過接觸、或共事過的戰友、群眾數百人,詳盡的了解彭德懷早期歷史。
一路上雖然歷經艱辛,但浦安修卻固執地堅持下來,一直走訪調查、查檔案、做筆記。就這樣,她找遍了當時所有能有關聯的資料,並最終以《彭德懷自述》為書名出版。
1981年,由她親自主持整理的《彭德懷自述》出版,這本書發行了兩百九十萬冊,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彭德懷的錚錚鐵骨與浩然正氣,把毛主席口中那個「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英雄形象固定下來了。
毋庸置疑,這本書在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深受民眾的喜愛,但浦安修卻將稿費全部捐給大西北學校,把其當作是對彭德懷當年太行山時期的告慰。
不僅如此,浦安修修撰完《彭德懷年譜》、《彭德懷傳略》後,還打算在臨終前為丈夫寫傳記。雖然在1985年,中央黨委規定了家屬不能參與寫作,但她卻依然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地幫助傳記書寫工作。
總之,她儘可能地在餘生里向眾人還原一個最豐滿的彭德懷形象,讓人們看到曾經那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讓大家並不會因為歲月蹉跎而忘懷這位革命英雄。
但是經歷了太多心酸坎坷,到1990年冬天浦安修病重了,不得已住進301醫院。而自這次住院後,她便再也沒有從這裡走出來,在與死神搏鬥的同時,她將所有重心都放在傳記上。
她想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完,要說的話說完......
在浦安修生病住院期間,有很多好友前來探望。而每當看到熟人來了,她總是會從搖高的病榻上掙扎著半坐起來,一開口便是講《彭德懷傳》,詢問彭德懷的一些細節如今有沒有上書。
在得到肯定答覆後,她那蒼白的臉色才會得到少有的安詳。
四、向楊尚昆提一特殊要求
1991年春,此時《彭德懷傳》已經基本寫完,可是浦安修還有一些不放心,當楊尚昆來到醫院看她的時候,這位行將就木的老人思維依舊靈光,她此時腦海里想到了這件事,認為只有楊尚昆來辦,她才放心。
只是由於當時太過於激動,卻忘記說出這最重要的心事,因此在1991年五月一日這天,她讓親屬代筆,寫下了一封信寄給國家主席楊尚昆,也就是我們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而這封信之所以會讓楊尚昆覺得沉重,是因為信裡面寫到浦安修的一個特殊要求。
即:為彭老總光輝偉大革命的一生寫一本傳記,是我多年的願望。如今這部作品正在進行審核與修改,我希望彭老總的傳記能得到您的親自審查,但考慮到您國家大事太多,懇請您能加以關照,委託有關組織或指派專人負責傳記的審稿工作。重託了!
濃縮來看,就是:彭老總的傳記審稿這件事,請您多關照。毫無疑問,浦安修最後的擔心,還是關於自己的丈夫。
而且她也希望在中央黨史、軍史領導機構的指導下,能有一部好的傳記問世,這對於發揚革命傳統,教育後代,振奮民族精神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實浦安修會把這件事交給楊尚昆,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她知道彭德懷與楊尚昆之間的戰友情頗為真摯,交給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雖然彭德懷年紀比楊尚昆大9歲,但按照黨齡來看,楊尚昆還比彭德懷要大兩年。
——在紅軍反圍剿時期,彭德懷曾擔任紅三軍團的總指揮,而楊尚昆則在1934年接替滕代遠成為軍團政治委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很早就開始搭班子了。
其實兩人的家境是完全不同的。彭德懷擁有一個苦難的童年,長大後參加湘軍苦苦追尋理想的革命道路;而楊尚昆則是世家子弟,在蘇聯留學過,是個知識分子,在家人的引導下開始參加革命。
但性格迥異的二人,卻都有著共同的理想抱負,他們都憧憬著革命的美好未來,對共產黨政權充滿熱忱。在第一次見面時,兩人曾有過一個簡單的認識過程。
當時楊尚昆曾說:「我沒有做過軍隊工作,到蘇區的時間也很短,帶兵打仗沒有經驗,希望你多幫助!」而彭德懷也表示:「我比你年歲大,文化不高,參加革命比較遲,往後,我們互相幫助,遇事多商量。」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楊尚昆的謙遜和氣,還有彭德懷的爽快熱誠,而這便註定了經過長時間的朝夕與共、並肩戰鬥,他們之間的烽火情誼會變得越來越深。
事實也的確如此,從1934年開始,彭德懷與楊尚昆長達31年的戰友情誼,在當時留下了很多佳話。而且在此前《彭德懷自述》一書出版時,楊尚昆也給予了浦安修極大的幫助。
當時楊尚昆擔任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工作極為繁忙,但當他看到《自述》的稿本,又不由得想起老戰友來,因此在看了第一節就嘆息說:「唉……一看就放不下。你們要我校訂,我責無旁貸。」
當時正是由於有楊尚昆的助力,《彭德懷自述》才得以在1981年公開出版。《彭德懷自述》的公開出版,是楊尚昆對好友的最好紀念。
也正是由於有這層關係,浦安修才會把《彭德懷自傳》的最後審查工作交給楊尚昆。而在看到信後,他自然知道浦安修對彭德懷的深厚感情,因此即使如他,也不由得內心沉重,對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肅然起敬。
這就是整段事情的經過,信裡面從來就沒有什麼國家機密,但這封信裡面卻承載了太多的內容與故事。
我們嚮往彭老總的傳奇,我們感動他們夫妻的恩愛,也同樣敬佩彭、楊之間的戰友情,而這一切也都被濃縮到了1993年問世的《彭德懷傳》中,只是很可惜浦安修沒有親眼看見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