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是三國時期眾諸侯之一,因為急切稱帝,被群起而攻之,最終眾叛親離、身敗名裂,稱帝的鬧劇草草收場。那麼,袁術為何那麼有底氣,在漢獻帝還在位時就敢稱帝? 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土地廣袤,軍力強盛
袁術原為南陽太守,但其大本營在淮南,通過征戰四方,一直在擴大自身力量,獲得豫州、徐州的部分疆土,直逼江東等地。
若說領地面積,袁術的地域僅次於劉表和袁紹。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所謂「封建」,就是割據一方,而中國古代的經濟體系以農業為主。土地多代表著耕地多,人也會因此而曾多,袁紹的土地和糧食,能夠養得起足夠多的士卒。
袁術稱帝前軍隊確實足夠強大,據記載,當時劉備與袁術一戰,袁術帳下大將紀靈帶著三十萬人馬前去攻打劉備。
紀靈只是一位統帥,就能統領三十萬兵馬,那麼袁術手中,至少有七八十萬兵馬。官渡之戰時,曹操抽調了全部的精銳,好不容易才僅湊齊二三萬大軍。而袁紹征服幽州後,也僅湊齊十萬大軍。
由此可見,袁術手中,有著大量的兵力,否則也無法在淮南興風作浪那麼多年。更關鍵的是,淮南氣候溫暖,適合農耕,每年秋季,都會有大量的糧草儲備。打仗講究的就是錢財和糧草,袁術身家豐厚,根本不會畏懼其他諸侯示例,因此,他對自己稱帝還是很有自信的。
二、袁術手下的大將眾多
紀靈,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都有提及。紀靈的征戰能力並不低,是一名不錯的大軍統領,深受袁術的信賴。
橋蕤,此人雖然名氣不大,卻也是十分驍勇。為袁術,不惜以身犯險。袁術稱帝後,曹操糾集天下諸侯,對袁術發起了進攻,他奮力抵抗,最終以寡不敵眾,最終生命隕於戰場。
吳景,就是吳國太的弟弟。也是孫策和孫權的舅舅。吳景早年與孫堅一起征戰,後來隨孫策去投奔袁術。不過,孫策離開後,吳景便跟著他離開了。
張勳、李豐、樂就、梁綱等人,皆是袁術麾下的猛將。張勳是袁術麾下的大將軍,地位比紀靈更高。只不過,袁術最後被圍剿,手下的將領大部分都戰死在了混戰之中,因此名聲不顯,但他們並非一無是處。
三、附庸袁術的勢力
他之所以敢這麼狂妄地稱自己是帝王,除了擁有龐大的兵力之外,還有一些力量,關鍵時候能夠發揮出巨大的能效。
第一是「小霸王」孫策的投靠。孫堅和劉表作戰時陣亡,孫策繼承了家業,為了有一個棲身之處,他暫時投靠了袁術,也為袁術做出了不少貢獻。
眾所周知,能與孫策匹敵的寥寥無幾。更加可怕的是,孫策不是一個人,在孫策麾下,黃蓋、程普、韓當等江東的老部下,都是孫堅的親信。這些人都曾經在他的麾下效力過,其能力自然非同小可。
第二是與呂布的聯姻。徐州一役,袁術介入劉備和呂布之戰,就被兩大勢力聯合招攬,可見其實力之強,遠非劉備、呂布可比。而呂布與袁術兒女成親,就是為了得到外部支持,從而對抗曹操和劉備。呂布被公認是三國的武力第一猛將,呂布和袁術的聯合,也讓袁術不再顧及其他,更加認定可以稱帝的路線。
總之,袁術敢於當著這麼多諸侯的面,公開自稱皇帝,靠的就是土地廣闊,兵力雄厚,糧食充足,背後還有孫策和呂布兩大靠山。袁術乃是袁家正統,出身四世三公大家族,身份尊貴,影響力非凡,在稱帝之前,可以稱得上是叱吒風雲的人物。
袁術稱帝之時,中原局勢十分清晰,那時的李傕和郭汜,都被董卓的舊部所控制,他們都在應付西涼馬騰,無法分心。曹操的事業剛起步,袁紹忙著對付北方的公孫瓚,劉備和呂布都是孤家寡人,劉表、劉璋都是孤家寡人,沒有什麼雄心壯志。正是因為如此,袁術對自己稱帝底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