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毛澤東在長征途中的崛起,就知道周恩來的作用有多重要!
紅軍時期的周恩來
當初,毛澤東在紅四軍與朱德等人就建軍問題發生分歧,陳毅赴上海向黨中央彙報紅四軍發展情況並求助解決紅四軍的分歧問題,周恩來作為中央主要領導人之一,旗幟鮮明地對毛澤東給予了大力支持。
周恩來抵達中央蘇區後,面對不遺餘力貫徹執行王明「左」傾錯誤,拚命打壓、排擠毛澤東的博古等人,周恩來為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而據理力爭,奈何博古大權在握,周恩來怎樣努力也無法為毛澤東化解「左」傾中央給予的打壓和排擠。
博古和李德瞎指揮導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徹底失敗,不得不實行戰略大轉移,這就是長征——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率紅軍主力及後方機關共86000餘人,從瑞金出發,開始了長征。
在突破敵人第四道防線——湘江時,遭遇了敵人重兵圍堵,爆發了空前慘烈、損失慘重的湘江戰役。周恩來一直堅持在湘江東岸渡口指揮部隊搶渡湘江,他焦急地詢問毛澤東是否渡江了?
當周恩來看到毛澤東大步走過來時,趕緊迎上去,請毛澤東迅速渡江。毛澤東說,咱們一起過江。周恩來說,你先過,我還要在後面交代任務。
湘江戰役以減員50000餘人的慘重代價突破敵人的封鎖線,終於跳出了敵人的重兵包圍圈。但紅軍的處境仍然極度危險,因為蔣介石已經預判出了紅軍的行動意圖,提前在通往湘鄂西的路上部署了重兵。
蔣介石的用意非常明顯,就是要一鼓作氣在這裡圍殲紅軍的主力。如果這時候仍然照原計劃執行,那就等於讓紅軍主力全部往敵人的口袋裡自投羅網。後果可想而知,除了全軍覆沒,沒有第二種可能。
湘江戰役的慘烈後果,已經讓越來越多的紅軍指戰員和戰士強烈意識到,不能再聽從博古和李德的瞎指揮了,再這樣下去,紅軍要不了多久就得全部葬送掉了!不能再按原計划走下去了,必須要改變!
血戰湘江(劇照)
在紅軍生死攸關的時刻,毛澤東強烈主張放棄原有計劃,改而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地區前進。毛澤東的主張得到了周恩來的贊同,而此時的博古和李德因為接連慘敗而灰心喪氣,博古甚至一度企圖自殺以謝罪。
在這樣的情況下,紅軍的指揮責任實際上已經落到了周恩來的肩上。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通道舉行了一次臨時會議,李德堅持按原計划行進的主張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周恩來選擇了堅定地站在毛澤東這邊。
其實,「英雄所見略同」。從寧都會議前夕到第五次反「圍剿」期間,周恩來同李德發生過多次爭論,周恩來每次的意見其實和毛澤東的主張是高度一致的,他們都主張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抓住敵人的弱點殲滅敵人。
這次通道會議,以及後來的黎平會議、遵義會議,周恩來都堅定地選擇和毛澤東站在一起,他完全贊同並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因為周恩來經過這麼多次的實踐證明,毛澤東的主張是完全正確的,是紅軍的唯一出路。
12月17、18日,在周恩來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這次會議的目的就是討論今後紅軍的戰略方向。周恩來完全採納了毛澤東的意見,會議最後放棄了原計劃,決定前往川黔邊區建立根據地。
通道會議是紅軍長征途中一次極為關鍵的會議,此次會議的決定後來被稱為「通道轉兵」,聶榮臻元帥後來評價:會議決定向遵義進發,這樣,一下子就把十幾萬的敵軍甩在湘西,我們爭取了主動。
此次會後,周恩來把黎平會議的決定譯文送給李德,李德看後大發雷霆,用英語和周恩來大吵一頓,素來溫文爾雅的周恩來這次徹底火了,他狠狠地批評李德,並把桌子一拍,擱在桌上的馬燈都跳起來,熄滅了,旁邊工作人員趕緊重新點上。
第二天,周恩來和朱德親自為此次決議作出具體行動部署。可以說,通道會議的決議得以迅速付諸行動,使得中央紅軍開始擺脫了被動局面,從瀕臨絕境的境地起死回生。
油畫作品《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場召開會議,會議重申了黎平會議的決定,提出渡過烏江後的行動方向是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後再向川南發展,並認為這是紅軍目前最中心的任務。
紅軍攻克遵義城後,於15日至17日召開了遵義會議。此次會議是王稼祥在同毛澤東商量後提議的,得到了張聞天、周恩來和朱德等人的支持。聶榮臻元帥後來回憶,周恩來和王稼祥的態度對開好遵義會議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遵義會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檢查自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與教訓。會上,博古的報告仍然用種種客觀原因來掩蓋和粉飾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周恩來則態度明確地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軍事領導上戰略戰術的錯誤。
周恩來既主動承擔了責任,作了自我批評,也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博古和李德。張聞天的報告也是明確反對「左」傾軍事路線的,緊接著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他對錯誤的軍事路線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和批評,並指明了今後紅軍的行動方向。
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得到了王稼祥、朱德、周恩來、李富春和聶榮臻等人的支持。尤其是周恩來在發言中全力推舉由毛澤東來領導紅軍的今後行動,周恩來的提議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就在1月底,毛澤東同紅一師師長李聚奎談到遵義會議時,強調「恩來同志起了重要作用。」
也就是說,在遵義會議上,周恩來對毛澤東態度鮮明的支持和推舉,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能取得勝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不久後,建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和王稼祥組成的「新三人團」指揮紅軍的行動,就此開始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爐火純青、天衣無縫的精彩合作。打勝仗靠的是毛澤東的戰略方針路線,但每次戰役布置並獲得勝利則靠的是周恩來的具體指揮。
周恩來精力充沛、心思縝密,且對敵我雙方的軍情爛熟於胸。周恩來知道敵人中哪個是嫡系,哪個是雜牌軍,作戰能力如何,他對這些情況都掌握得一清二楚;而紅軍哪個師戰鬥力強,哪個師戰鬥力弱,周恩來更是了如指掌。所以,周恩來在指揮中就能發揮各自的專長。
紅軍指戰員對周恩來是極為佩服的,因為周恩來對部隊有多少人、多少槍、多少子彈,傷亡多少、補充多少,都一清二楚。有的指戰員如果對部隊人員的變化情況沒有及時掌握清楚,就會被周恩來當場給問住的。所以,周恩來在紅軍隊伍中有著極高的威信。
綜上所述,毛澤東之所以能在長征途中崛起,周恩來是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的。既因為周恩來是當時紅軍實際上的最高領導者,也因為周恩來在紅軍隊伍中享有極高的威信。有了他的鼎力支持,有著正確主張的毛澤東能迅速崛起,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
《毛澤東傳》: 金沖及著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為什麼是毛澤東》: 任志剛著 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周恩來傳》: 金沖及著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