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有位叫陳壽的傑出史學家,撰寫了著名史書《三國志》。我們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就是根據陳壽的《三國志》改編加工而成的。今天,神鳥知訊×成都市地誌辦聯合推出的「成都往事」系列報道,帶你走進這位修史成名的蜀中才子傳奇的一生。
陳壽,字承祚,籍貫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自幼刻苦好學,拜同郡人譙周為師,研習《尚書》、《三傳》,精通《史記》、《漢書》,陳壽聰明機敏,所寫文章以富麗著稱。最初應州里的聘請,歷任衛將軍姜維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觀閣令史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陳壽因不肯阿附宦官黃皓,多次被貶謫。但他的才華並不因官小而淹沒。他的老師譙周曾對他說:「卿必以才學成名。」蜀亡後,他撰寫《諸葛亮集》《益部耆舊傳》等與蜀相關史著,受到晉朝重臣張華、杜預的大力舉薦。
蜀漢亡後,作為前朝遺民,陳壽在家鄉南充又沉寂了數年,他一邊侍奉年邁的老母,一邊閉門讀書,苦苦思索著蜀漢從劉備、諸葛亮等人白手起家再到劉禪亡國的原因,四十三年來的興亡得失在他腦海中一幕幕閃過,劉備的氣概、諸葛亮的才幹、關羽張飛的勇猛、趙雲的忠誠、姜維的悲壯……歷史的疼痛橫亘在陳壽心中,他睜大眼睛,望著頭頂閃爍的星辰,內心悲涼不已:天地之間,人生如白駒過隙,雄壯如漢高祖魏武帝,卑微如自己這樣的普通人,當生命的歷程走完,總得為後來者留下自己的一點見證吧?
於是,他萌生了為蜀漢寫史的念頭。公元268年左右,陳壽得到張華的舉薦,被舉為孝廉,朝廷授予他佐著作郎(相當於著作郎副職)的官職,隨即又出任陽平縣(在今安徽境內)縣令。在張華的鼓勵下,陳壽撰寫成了《諸葛亮集》上報朝廷,被正式任命為著作郎。而他通往巨著《三國志》的寫作門徑也就此打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晉武帝太康元年,晉滅吳,三國歸晉,中華民族重新實現了大一統。十年後,陳壽歷經艱辛,終於完成了史學巨著《三國志》。全書分為《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計六十五卷,記載了從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整整六十年風雲變幻、跌宕起伏的三國歷史。
三國的故事就此被人們牢牢記住。一千多年後,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史料,在民間評話的基礎上,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三國的故事就此走向世界。
《三國志》是關於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最具權威性的歷史著作,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代表了蜀文化在史學方面的高度成就。後來在《三國志》基礎上演繹加工寫成的《三國演義》,也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受百姓歡迎的著作。
部分內容引用成都地誌辦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