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2022年09月06日00:36:28 歷史 1538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9年,距離西安事變已經過去四十載有餘,一位年過八十的農村老夫坐在一張破舊板凳上,消瘦的背佝僂著,正全神貫注地寫一封很長的信。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他的眼睛已經不如年輕時清明,拿筆也需要另一種手扶著才能勉強穩定住顫抖的筆尖。

他寫得很慢、很艱難,但落筆的字句里藏著震撼人心的堅毅與果敢,信里提到的每一個人名、做的每一件事都立體且完整地還原了一件重大的歷史真相。

在他埋頭寫作的桌邊,正放著一張被翻閱過的報紙,正面朝上的那一頁印著最近葉劍英視察西安,訪問八路軍辦事處舊址的報道。

上面葉劍英的照片和老人一樣,滿布皺紋不再年輕。老人年輕時見過他,甚至還見過周恩來,他們兩人曾在張公館對老人談過話。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而他堅持數月也要寫完的信,就是要寄給當初與自己交談過的葉劍英同志。

隨後一疊長達6000字的長信一封一封地從他落戶的基層派出所,一路送到了葉劍英委員長的手裡。

每封信的結尾都落著老人的名字——王玉瓚

拿到信的葉委員長當然記得當初那位英勇的國民黨起義將領,他翻看著王玉瓚的信件感慨萬千,立即把它交給遼寧省委書記調查,並批示要「速辦」、「催辦」。

為此還專門委託了一位副書記負責監督這件事的進展,表示一定要在王玉瓚生前將此事辦妥。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葉劍英委員長的命令一下達,負責調查的幾位同志日夜兼程,三個月內共走 了8700公里,查證了22個線索,證實了老人寫的信里沒有一句假話。

信上的每一個還活著的人被問及王玉瓚都讚不絕口,誇他是位老實、仗義的士兵與將領。

他們共同經歷了同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並在其中扮演了不同作用的角色:有負責開搶的步兵連士兵、負責搜索的手槍排班長......

參與到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名有姓,他們以不同的視角講述了同一個故事。在調查員的整理下,那些細節匯聚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磅礴、英勇的歷史繪卷。

——西安事變。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西安捉蔣求抗日

西安事變,這件被歷史反覆重提、紀念的重要事件,直到1981年才將真正的始末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對他人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歷史修正。

但對王玉瓚等一眾親歷者來說,這是一個被蒙塵真相終於能大白於天的大事。他們活著在座談會上、紀念活動上親口向大家講述那段真正的歷史。

作為一眾革命群像的主角,王玉瓚記住了當初和他一起發動事變的每一位參與者。

他是張學良最看重的下屬將領,在張學良下達挾蔣命令後,西安事變由他親自指揮執行,最後圓滿完成獲得成功,為全國全民抗戰掀開了序幕。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1936年10月23日,正是日寇入侵我國的關鍵時刻,學生們與民眾的抗日遊行愈發激烈。

而國民黨代表的蔣介石卻不顧祖國安危多次督令張學良與楊虎城進剿在北上與日軍正面作戰的中央紅軍

面對蔣介石親自到西安監督兩軍剿共,張學良在某次晚宴上對蔣介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強調全民族聯合抗日的重要性。

東北軍大將在晚宴上情真意切的「哭諫」,蔣介石不為所動地搖頭既粉碎了張學良對蔣介石的幻想,也寒了全體東北軍對蔣聯合抗日的期盼。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張將軍的哭諫都沒有讓蔣介石同意抗日的消息立即在全軍傳達,士兵與軍官們在底下對蔣表示出了強烈的怨恨與不滿,並安靜等待張學良的下一步指示。

作為東北軍第一營的上校營長,王玉瓚此時正獨自一人在蔣介石居住的華清池二道門外駐守。

那是12月11日下午4點多的時候,張學良從蔣介石的住處走出來。他臉色極其不好,看到王玉瓚就招手喊:

「王營長,同我去趟城裡!」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正值壯年的王玉瓚立即整頓出列,一聲「——是!」便坐上三輪摩托,跟在張學良的汽車後面,去往城裡的張公館。

他隨張學良下了車走進張公館的大門,卻在張學良房門外的院子里停下來了。直到收到張學良進一步的指示,王玉瓚才同張學良一起進了屋。

空蕩的客廳只有張學良與王玉瓚兩人,張學良仔仔細細看了王玉瓚幾眼,開門見山地說:

「我命令你去把蔣委員長請進城裡來,記住要抓活的,絕不能打死他。」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張學良表情平靜,彷彿真的只是在邀請蔣委員到城裡來。但最後那句「絕不能打死他」的重音,讓王玉瓚瞬間明白了張學良的意圖,王玉瓚堅定地表示道:

「蔣委員的衛隊只有二三十人,華清池二道門內駐守的憲兵不過幾十人,我用步、騎兩個連三百多人的兵力去包圍,保證能活捉!」

聽到王玉瓚的回答,張學良露出滿意的神色,他對王玉瓚安排起這次行動的事宜:

「你們一營是華清池的守衛營,理應優先行動。但過程中也要與其他幾營相互協助,具體實施計划去找譚海副官,他會告訴你。」

講到這裡,張學良緩緩抬起頭與王玉瓚對視,他目光深邃,語氣沉重地說道: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明天,你我是生是死都說不準,要有思想準備,千萬做好行動部署。」

話音剛落,軍長於學忠快步走了進來,神色焦急地詢問張學良:

「一切都準備妥當了嗎!」

張學良看了他一眼沒有立即回答,他繼續對王玉瓚囑咐細節:

「讓大家把黃色的軍服統一換成藍色,以便行動當天能與蔣介石的警衛連區別。」

囑咐完一切,張學良拍了拍王玉瓚的肩膀,示意他立即去與譚海副官匯合。隨後便與軍長於學忠溝通起來。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在王玉瓚離開客廳之際,他無意間從張學良與于學忠的交流中聽到了另一個人的名字:

——西北軍將領楊虎城。

但王玉瓚沒有多想,這場事變如同已經啟動,開始運轉的巨大機械,他是運作在其中的一顆螺絲,固定住了關鍵的兩環。

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前,他應該先扮演好、完成好屬於他自己的角色與任務。

王玉瓚退出客廳後,立刻找到了同在張公館等待的譚海,他將張學良的話全部轉告給他,譚海手一揚對王玉瓚鼓舞道:

「好!我們明天拂曉就行動,先換衣服吧!」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譚海讓侍衛將藍色的軍裝取過來,王玉瓚換完衣服並沒有立刻趕赴一營所在的華清池,在徵得譚海同意後,他在副官的辦公室里呆了一夜。

原因很簡單,一營駐紮的地方與蔣的警衛連相隔太近,提前發布命令極有可能走漏風聲讓蔣有時間逃跑,他決定在天快亮時向大家傳達指令。

於是當夜,王玉瓚在譚海的辦公室里坐了一夜,他一邊在腦海里推演這行動過程中會遇到的阻礙,一邊開著窗等著天黑,無心休息。

12日凌晨兩點,王玉瓚乘著三輪摩托離開了張公館,他火速趕到了十里鋪把一營騎兵連得連長搖醒命令他立刻包圍蔣所在的華清池,逮捕一切外逃人員。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連長邵興基剛剛輪崗睡下,好不容易熟睡就被營長叫醒,心情難免煩躁正準備開口問,一聽到王玉瓚口裡關於「捉蔣」的命令立刻從床上跳起來。

他草草披上軍裝和王玉瓚一同出了住處,二人趕著即將落下的月亮去往各自駐守的崗位。

王玉瓚趕往灞橋鎮了,命令一營排長金萬普帶領全體手槍排戰士隨自己迅速趕往華清池,執行「捉蔣」任務。

當王玉瓚終於到達事變地點華清池時,天已有要亮的跡象。他已經與第二營營長孫銘九約定,當有三聲槍聲響起時,立刻派出一個連趕赴華清池助戰。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負責守衛華清池的步兵連連長王世民、排長馬體玉、匡德潤、王金銘三人也已經集合完畢,事變只差臨門一腳。

一切安排妥當後,一營營長王玉瓚帶領著步兵連連長與三位排長,以及步兵連全體戰士,潛入了清華池的第一扇門。

第一扇駐守的是排長馬體玉的士兵,剛收到捉蔣命令的他們立刻配合王玉瓚的「捉蔣」行動。

他們急忙從口袋裡拿出子彈,嘩啦嘩啦地往槍里裝。為了防止被蔣的侍衛察覺,王玉瓚阻止那些還在裝子彈的戰士,小聲地對排長馬體玉說: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等我槍響,再動作。」

凌晨四點,天邊拂曉。王玉瓚終於舉起手槍,對二道門內來回走動的蔣方侍衛連開三槍。

隨著那位侍衛的倒下,步兵連全體戰士開始進攻,一時槍聲大作,子彈橫飛。

不遠處在第二營待命的王協一一聽到槍聲立刻帶上50位戰士火速向清華池處趕去增援。

西安事變就此開始。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聽到第一聲槍響的蔣介石的侍衛長立刻從屋裡跑出來,對王玉瓚一行人大喊:

「什麼事!什麼事!」

沒有人回答他,王玉瓚根本沒時間與他周旋,果斷開槍將他放倒。

護衛長被對面一言不發地放倒,剩下地幾十名護衛立刻察覺到變故,憑藉著屋內的門窗作掩護,開槍反擊。

一場棘手的槍戰在清華池上演,耽誤的每一分鐘都為蔣介石的逃跑爭取了時間。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步兵連全體戰士在園內與蔣方士兵火拚,奮勇地向屋內進攻。而王玉瓚與連長王世民踩著廊柱地陰影與步兵連戰士的掩護,一路潛進了蔣介石的住處。

二人到時,蔣介石居住的房間門半開著。他們飛步闖進蔣介石的卧室,但整個房間已空無一人。

蔣介石趁著交戰的空檔,跑了。

猜不到蔣介石跑去哪的王玉瓚一時間心急如焚,他看向了蔣介石卧室杯子里還泡著的假牙,以及掛在衣架上蔣介石白天穿過的軍大衣與帽子。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王玉瓚知道蔣介石才跑沒多久,但是清華園那麼大,一旦蔣介石利於搜索時間溜出去,或者向外界通風報信,西安事變就會立刻破產。

張學良從城裡打來電話,得知當前形勢後,並沒有在電話的一頭指責王玉瓚,他用冷靜到可怕的語氣告訴王玉瓚:

「捉不到蔣介石,將以叛逆論罪。」

張學良在電話里簡短的發言讓形勢更加嚴峻,王玉瓚懸著的心立刻落入冰窟。

讓他恐懼地不是軍事法庭上的判罪論處,而是西安事變若是失敗了,東北軍心心念念的家鄉是不是再也不能從日本人手裡收回來了。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王玉瓚立刻下令讓衛隊第一營全體士兵徹搜清華池,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會留下線索的地方。

轉機立刻出現,第一營手槍排的石志忠戰士在3號房後的城牆下發現了蔣介石穿的一隻鞋。

看來蔣介石是越牆跑往清華池後面的驪山了。王玉瓚立刻根據形勢下達新的指令:

衛隊第一營全體戰士從驪山左側上山搜查,孫銘九率領的第二營戰士則從右側上山搜查。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最後發現蔣介石的是第一營手槍排的兩位士兵,班長劉允政與戰士翟德俊。

他們二人從驪山左側上山,路過一處雜草叢生的大石頭,班長劉允政為保險起見,命戰士翟德俊向大石頭附近的草叢內開槍。

槍聲剛落,甚至沒有打中任何東西,雜草叢裡立刻站起了三個人,兩位蔣方的貼身侍衛,以及躲在他們身後的蔣介石。

時間正好停在12日的凌晨六點,劉允政班長帶人將蔣介石架下山,隨後王玉瓚率第一營撤出華清池,親自將蔣介石請到了張學良等待著的西安城裡。

結論昭雪沐黨恩

以上便是由王玉瓚率張學良指令,在西安清華池的捉蔣始末。裡面每一個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是王玉瓚在信里提到的,實打實的真人。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在後來的調查與走訪過後,證實他既沒有編造,也沒有誇大自己的功績。相反他記住了當時參與西安事變每一個重要的人。

大到副官、營長,小到班長、士兵,以及每一個連隊的安排與調動,他將他親歷過的西安事變寫在信里,為後人還原了一段真正的歷史:

西安事變,不僅僅是書上乾巴巴幾句由少數高級將領發動的軍變,也是從最高的將領開始,自上而下,來自底層每一個士兵的反抗精神。

如果不是軍隊里每一個士兵對聯合抗戰的強烈呼聲,對抗擊日寇收付東北家鄉強烈願景,西安事變抓捕蔣介石的計劃不一定會成功。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事變里每一個當時的士兵收到捉蔣抗日的指令,沒有哪個因為畏懼蔣介石的勢力而猶豫或退縮,大家都積極的參與到這場反蔣的軍變中。

一眾來自國民黨軍隊里的士兵與將領,因為日寇的進犯,國破家亡的危機,不願意與共產黨刀劍相向,他們扛住各軍閥趕赴西安的壓力,與共產黨呼籲起一個口號:

——「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最後在張學良與楊虎城的挾持下,蔣介石終於低頭,用領袖人格作擔保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往後國共兩黨數次談判,蔣介石終於公開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願意與中共達成第二次合作,組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負責這次西安事變捉蔣任務的王玉瓚也通過這次事件,獲得了張學良獎賞的5000元,並被晉陞為上校團長。

但這次事件中的分歧並不是不存在,據王玉瓚回憶,捉到蔣介石後,大家對蔣的處置問題有很大的爭議。

包括王玉瓚在內的很大一部分士兵與軍官都拒絕和平談判,表示不能讓蔣介石離開西安,重回舊部領導軍權。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張學良與部下七八個軍官商議、討論、爭執了很久都沒有改變大家要處決蔣介石的想法。

直到隔天張學良通知王玉瓚以及其他幾位反對和平談判的軍官到張公館開會。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會議,會議上張學良請來了中共的副主席與參謀長,也就是周恩來同志與葉劍英同志。

王玉瓚便是在次會議上結識這兩位中共領導人的,那時的他並不會想到幾十年後自己會再一次與其中一位有聯繫,當時的他只關心對蔣的處置與抗日的局勢。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正值嚴冬,周恩來在會上穿著灰色的棉衣,面容有些消瘦,這讓他的表情多了一抹堅毅。

王玉瓚就坐在周恩來的斜對面,演講時目不轉睛地盯著在台上講話的周恩來。據王玉瓚晚年會議,周恩來的眉眼很重很黑,說話時雙眼看過來特別有神。

也正是周恩來在會上向大家強調民族利益的重要性,句句有理有據,大家才改變了原來的想法,同意解放蔣介石,西安事變這才得以和平解決。

1979年,當晚年的王玉瓚再次回憶當初的那一幕時,周恩來已經離開人間了。

他用乾枯地手將花費幾個月寫成的描繪西安事變全貌的信件一一打包,寄給當年在會上的葉劍英同志。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兩位年過八十的老人,通過這封信彷彿又回到了當初在會議上大家對國破家亡的激憤與幫扶。

關於王玉瓚為什麼要重提當年那件舊事,並在晚年克服萬難也要寫下這封內容詳盡信,是因為建國後有人鑽了歷史的空子,扭曲了真正的歷史真相。

例如原本並未執行捉蔣任務的第二營營長孫銘九在解放戰爭結束後,刻意抹去第一營全體戰士的功績,謊稱是自己受張學良的口令帶頭打響西安事變第一槍。

使當時社會上關於西安事變捉蔣過程出現各種版本與錯誤宣傳的影視作品,當初那些真正在其中拼上性命的戰士在張冠李戴、眾說紛紜的言論中被遺忘。

1979年,撫順老農寫信寄給葉劍英,牽扯出了43年前遺留的歷史謎團 - 天天要聞

最後在葉劍英同志的督查下,王玉瓚講述的關於西安事變真正的歷史經過終於被證實,那些被遺忘的戰士被找回,一個個名字跨越幾十後被重提。

中央在他們的姓名旁邊批下「有功」、「愛國」、「正義」等字眼。那些還活著的戰士被邀請到西安事變紀念活動參與演講,宣傳歷史與精神。

在往後每一屆的紀念會上,這些戰士與親歷者的身影越來越少,隨著一個接一個呼吸的停止,當年在清華池奮勇進攻的少年最後變成了一座墓碑和一個名字。

最後只能留下在西安事變紀念會上徘徊不去的後代子女、留下享受和平不用打仗的我們。

張學良、楊虎城以及東北軍將士在西安為全中國拉開了抗戰的序幕,沐浴在先輩勝利下的後輩也應接力將這功績與精神傳承下去。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美官員:連接里根國家機場與國防部的空管熱線長期無法使用 - 天天要聞

美官員:連接里根國家機場與國防部的空管熱線長期無法使用

當地時間5月14日,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一名官員證實,自2022年3月以來,連接華盛頓里根國家機場空中交通管制員與國防部對應管制人員之間的熱線電話一直「無法使用」。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副局長兼空中交通管理負責人當天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表示,航空部門是在本月初,兩架飛機因一架飛往國防部的美國陸...
喪事喜辦!既然在克什米爾戰場上拿不到勝利,那麼印度就在停火後自己造一個 - 天天要聞

喪事喜辦!既然在克什米爾戰場上拿不到勝利,那麼印度就在停火後自己造一個

活久見,在當今這個時代真的是什麼事都能看見,明明已經在戰場上輸得一塌糊塗,可是這個國家愣是把一場敗仗靠著紅口白牙說成了大勝,而且還是史無前例的勝利!果然「精神勝利法」是世界上最無敵的「武器」,一旦一個國家從上至下都接受了這種思想,那麼在他們的眼中這個世界就都是自己的,無論多麼強大的對手都是不堪一擊的...
為改革開放奠基:毛澤東重構農業國工業化生產關係 - 天天要聞

為改革開放奠基:毛澤東重構農業國工業化生產關係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農業社會基礎薄弱、工業生產力幾乎空白的現實,毛澤東通過系統性變革生產關係,為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一、土地改革:打破封建生產關係,解放農業生產力1. 消除封建剝削,重構土地所有制毛澤東通過土地改革徹底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
翁美玲去世四十年:她因何成為那個「最好的黃蓉」 - 天天要聞

翁美玲去世四十年:她因何成為那個「最好的黃蓉」

1985年5月14日,在過完生日僅一周後,翁美玲在家中開煤氣自殺,年僅26歲。因為在TVB的83版《射鵰英雄傳》中飾演黃蓉,翁美玲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致數十年後,仍有粉絲去她曾就讀的玫瑰崗中學、離世的尖沙咀偉錦園、與母合葬的劍橋公墓,去尋找她的印跡。翁美玲不是第一任黃蓉,不是最漂亮的黃蓉,也不算演技最出色的黃蓉...
《說唐》之一:秦彝託孤 - 天天要聞

《說唐》之一:秦彝託孤

秦彝託孤兩晉以後,國家分裂,南北對峙。南朝宋、齊、梁、陳,北朝東魏、西魏,政權頻繁更替,戰亂不休。兩晉以後,國家分裂,南北對峙那北朝的東魏,後來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周主國富兵強,於公元576年,以楊忠為元帥,其弟楊林為行軍都總管,發
秦始皇兵馬俑最詭異的地方,為何人們都避而不談? - 天天要聞

秦始皇兵馬俑最詭異的地方,為何人們都避而不談?

綠臉俑在眾多陶俑中,有一尊綠臉俑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其面部顏色全是石綠顏料塗成的綠色,而其他發掘出的兵馬俑面部則多為淡粉色等正常膚色。對於綠臉俑的形成原因,有多種猜測,如工匠的失誤、軍中儺人(巫師)形象、少數民族特色陶俑、軍中哨探為便於隱匿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