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處於亂世,忠義是個很重要的話題,三國名將謀士侍奉二主、三主甚至四主者很多,但被「忠心」被誤解的也不少,這裡盤點一下三國「忠心」被誤解的五大冷知識,都為「忠臣」「逆臣」最典型人物。
一、「三姓家奴」呂布實為大漢忠臣
自刺董卓伊始,呂布便與漢獻帝同一根繩上的螞蚱,王允囑咐呂布要以國家為念。獻帝東遷時令呂布來迎,還進封其為平東將軍,可見獻帝認為呂布分量大於「關東群雄」,呂 「忠漢」純度很高。
呂布對丁原、董卓兩次叛變,其背後并州武將集團得益甚多,與其說呂布反覆無常,倒不如說相關政治集團利益所需。漢獻帝選擇呂布,也許因其政治「單純」,但呂布忠漢之舉不可否認。
二、陳宮「忠心」有待商榷
陳宮離開曹操後,一直忠心追隨呂布,寧死不願降曹,而實際上陳宮曾密謀叛呂布,意圖投靠袁術。
當時呂布屬下赦萌叛變,為曹性斬殺並告知呂布「陳宮同謀」。當時宮主面紅耳赤,旁人皆察之,不礙於陳宮官高權重,決定不予追究。
三、袁紹屬下無忠士?審配忠貞無人能及
官渡之戰時背叛袁紹的人有許攸、高覽、張郃等幾十號人,印象中沒有什麼忠心之人。其屬下審配歷史上沒有留下出彩事迹,但其忠貞不渝可以說絕無二人。審配受袁厚恩,在袁紹死後幫助袁尚苦守鄴城,後為曹操所破,審配罵曹「只恨弓弩太少」,大罵辛毗等投降之徒,誓死不降,曹只得成全。他最後遺願是因「吾主在北」,「乃向北跪,引頸就戮。」
審配效法古人忠貞不渝,身處亂世中很可貴。看當時于禁跟隨曹操三十年,兵敗後卻投降關羽,糜芳一直追隨劉備最難時未曾背叛,卻在關羽敗走荊州時背棄操守,許多人正是缺乏審配忠貞精神。
四、魏延沒謀反,也無「反骨說」
三國演義中說,魏延殺韓玄向劉備投降,諸葛亮認為「腦後反骨」,一直暗中壓制魏延,後在孔明死後背叛蜀漢,為馬岱斬殺。
實際上魏延是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是直接帶軍投靠劉備的,孔明死後魏延其實無謀反之意,只因與楊儀爭權引發內鬥,敗後被定性為「謀反」。
五、降將姜維忠心可表,以密信光復蜀漢
劉禪投降司馬炎後,以前魏國降將姜維仍不忘光復蜀漢。假意投降實則攛掇鍾會謀反,找各種機會光復蜀漢,還給劉禪寫一封密信。
密信中說,願陛下忍耐一下屈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此等忠心可比諸葛丞相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