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歷代皇帝都在一個群里pk誰家生娃最多,恐怕大唐的李大家們會叉腰狂笑,而天水朝廷的趙官家們,則會集體退群,就算徽宗趙小佶扒著門框不走,也會被祖宗們強行拖走的。
為什麼?
因為從秦朝到清朝,其他家都多半到王朝晚期才會出現生不出娃的現象,只有大唐天子們,哪怕很少正經的娶老婆,兒子閨女也一堆堆如雨後春筍往外冒,就沒有生不出來的時候。
而趙宋朝廷則相反,他們從開國初期到王朝末路,官家們從青春年少到白髮蒼蒼,從始至終都拼搏在生娃第一線上,還凄慘的幾乎要顆粒無收。
北宋的趙官家們好歹還有趙小佶挽尊,數據沒有南宋那麼難看,可以說,是趙小佶以一己之力拔高了北宋官家們的生育水平線。但南宋朝廷別說趙小佶了,連最少9子7女的趙三炅的水平都沒有。
知道南宋皇帝們想要生個娃有多難嗎?
北宋某些皇帝兒子養不大好歹還能養大閨女,南宋皇帝可是兒子閨女都難生、難養,就連皇位傳承,也基本靠過繼。其皇室成員之凋零,縱觀上下五千年,根本無人能出其右,其核心成員就好像被詛咒了一樣。
此時此刻,面對子嗣這個話題,南宋諸位官家們,都留下辛酸的淚水。
開國皇帝高宗趙構,即位前生了五個閨女,都跟著祖父徽宗北遷了,出逃在外的趙構,後來就只生一個兒子元懿皇太子趙旉(1127.6.13-1129.7.11),還在3歲夭折。
獨生子夭折後,失去生育能力的趙構,不管內心多麼的不情願,最終只能靠過繼宗子,就是孝宗趙眘。
孝宗趙眘一改嗣父的萎靡,在即位前和髮妻郭氏一口氣生了四個兒子一個閨女,即位後卻顆粒無收,啊不,還生了倆閨女,一共七個娃,分別是:
庄文皇太子趙愭(1144-1167.7.10),24歲早亡;
魏惠憲王趙愷(1146.4.24-1180.2.9),35歲早亡;
宋光宗趙惇(1147.9.4-1200.8.8),54歲;
邵悼肅王趙恪,沒取名字就夭折,追賜名爵;
嘉國公主(1149-1162.4.2),14歲夭折;
小公主(1181-1181),五個月夭折;
鄭國公主,出家。
孝宗四個兒子夭折、早亡三個,剩下一個光宗不但是大不孝,還是精神病患者。
儘管孝宗的生育能力不能和趙炅、趙頊等人比擬,能夠抱上大孫子的高宗趙構就已經很滿意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南宋朝廷到了第三代,生育又開始變得艱難。
身為長子長孫的趙愭自己早亡,還只生了一個兒子趙挻(1165.6.1-1173.2.22),9歲夭折。
排行老二的趙愷,生了兩個兒子一個閨女,長子趙攄(1170-1175之前),大概活了三四歲;次子沂靖惠王趙抦(1177-1206.5.1),30歲早亡;長女安康郡主(1167-1205),39歲亡故。
老三光宗趙惇,則有兩個兒子三個閨女:
長子趙挺(1165.4.15-?),夭折;
次子寧宗趙擴(1168.10.20-1224.閏8.3),57歲;
閨女文安公主、和政公主、齊安公主,全部夭折早亡。
孝宗成人的三個兒子,則一共給他生了五個親孫子,結果又夭折三個,第四代中就只剩下趙擴、趙抦堂兄弟倆,他哥倆在生育上還是蠻拼的,就是養不活,哥倆一共生了十一個孩子,十男一女,卻全部陣亡:
趙抦只有一個兒子趙垓,3歲夭折。
寧宗趙擴九子一女,全部夭折:
長子(1192.3.7-1192.4),沒取名滿月夭折;
兗王趙埈(1196.6.28-1196.8.15),不到倆月夭折;
邠王趙坦(1200.1.12-1200.8.19),七個月夭折;
郢王趙增(1200.11.11-1200.12.1),沒滿月夭折;
華王趙坰(1202.閏12),同樣沒滿月夭折;
申王趙墌(1207.1.11),生下來就夭折;
順王趙圻(1207.1.11-1207.2.17),剛滿月夭折;
肅王趙垍(1208.3-1208.閏4.14),滿月夭折;
邳王趙坁(1223.1.6-1223.2.25),滿月後夭折;
祁國公主(1208),六個月夭折。
艾瑪!感覺寧宗遭遇喪子之痛都麻了!還要面對皇位無人繼承的局面,老凄慘了。
在大臣的建議下,寧宗效法高宗,在宗室中選擇宗子過繼,即景獻太子趙詢(1193-1220.8.6),還給早亡、兒子夭折的堂弟趙抦也過繼一個孩子,即趙竑(?-1225.1.9)。
讓寧宗無可奈何的是,6歲就進宮接受培養的太子趙詢,也命運不濟的早亡了,且沒有給嗣父留下一男半女。
年紀已經老邁的寧宗沒有時間和精力再次從頭培養,就把堂弟的嗣子趙竑截胡,立趙竑為皇子,另外又讓宰相史彌遠給趙抦過繼宗子,即後來的理宗趙昀(1204.1.5-1264.10.26)。
輕狂的趙竑被立為皇子後,倒是生齣兒子趙銓(1224.6.5-1224.8.22)來,但這個小皇孫也只活了二個多月就夭折了。
隨即寧宗駕崩,和皇子趙竑不對盤的宰相史彌遠,聯合寧宗楊皇后,膽大包天的在寧宗靈前更換皇子,擁立沂王嗣子趙昀即皇帝位,是為理宗,被趕出京城的寧宗嗣子趙竑很快就被老史害死,想再生兒子也生不出來了。
而撿漏做了皇帝的理宗趙昀,在以後的日子裡,也開始面對生育艱難的問題,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在他61年的人生中,一共生育了五個兒子,四個閨女:
永王趙緝,夭折;
昭王趙繹,也夭折;
祁王趙維(1238.9.10-1238.11.13),倆月夭折;
齊王未名(?-1240.5.12),還是夭折;
雍王未名,同樣夭折;
崇國公主(?-1235.9.23),夭···折···
周漢國端孝公主(1241-1262.7.16),22歲早亡;
德國公主、潤國公主,都···夭···折。
同樣死孩子已經麻木了的理宗皇帝木著臉想:朕養不大兒子,但朕還有兄弟!還有侄子!不用過繼遠宗!
他的同母胞弟嗣榮王趙與芮,在年過而立後,才終於生了倆兒子,但長子趙祐孫(1240.4.8)生下來隨即不育,次子即度宗趙禥(1240.4.9-1274.7.9)因為墮胎藥的損害,生下來手腳都是軟的,到七歲才會說話。
不管趙禥多病歪歪,還是個低能兒,但總算被養大,老趙家這三千頃地里總算有一棵獨苗苗不是?
在自私的理宗看來,儘管親侄子是個低能兒,那也是與自己血緣最近的人,因此,他不願意聽從宰臣的建議,去效仿高宗、寧宗選擇宗室子做嗣子,而是一意孤行的立低能兒侄子為嗣子,並冊立為皇太子。
身為皇帝,不顧江山、社稷、子民,執意把儘管偏安一隅但依舊繁華的大好河山交到低能兒手中,理宗真是造孽啊!
比較神奇的是,儘管度宗趙禥是個低能兒,儘管他的身體也貌似不好,但他的生育能力還是比親爹、嗣父都強點,在他35歲的人生中,最少生育了七個男孩兩個女孩九個孩子:
廣王趙焯(1262.閏9.29-1262.11.25),不到倆月夭折;
趙舒(1264.7.3-1264.10),三個月夭折;
端宗趙昰(1268.閏1.6-1278.4.15),11歲夭折;
益國公趙憲(1268.10.1-1270.6.6),3歲夭折;
岐王趙鍠(1269.6.10-1269.6.23),沒滿月夭折;
恭帝趙顯(1271.9.28-1323.4),53歲被元英宗賜死;
末帝趙昺(1272.1.12-1279.2.6),8歲跳海。
同壽公主,不確定是不是晉國公主,晉國公主也跳海死。
不管怎樣,九個孩子超過7歲的最少有四個,如果沒有蒙古人南下,南宋的皇位傳承,大概終於不會再面臨過繼的情況了,然而歷史沒有如果。
下面簡單總結一下南宋皇室的子嗣情況:
高宗1子0女,夭折1;
孝宗4子3女,夭折1子2女,早亡2子;
趙愭1子0女,夭折1個;
趙愷2子1女,夭折1子,早亡1子;
光宗2子3女,夭折1子3女;
寧宗9子1女,夭折9子1女;
趙柄1子0女,夭折1子;
趙詢0子0女;
趙竑1子0女,夭折1子;
理宗5子4女,夭折5子3女,早亡1女;
趙與芮3子1女,夭折1子;
度宗7子2女,夭折5子。
這數據看上去實在是可憐,認真看一下,拋開夭折不計,南宋朝廷從1127年到1279年的153年里,皇室核心成員健康成人的只有:
高宗趙構(81歲)、孝宗趙眘(68歲)、庄文太子趙愭(24歲)、魏王趙愷(35歲)、光宗趙惇(54歲)、寧宗趙擴(57歲)、吳興郡王趙抦(30歲)、景獻太子趙詢(28歲)、鎮王趙竑(不超過30歲)、理宗趙昀(61歲)、度宗趙禥(35歲)、恭帝趙顯(53歲)十二個男性。
而女性核心成員,只有安康郡主(39歲)、周漢國公主(22歲)兩個健康成人。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里,大概是再找不出比南宋皇室核心成員的子嗣凋零更凄慘的了,難道是南宋開國皇帝趙構首開過繼之河的緣故?還是他老趙家的開基老祖趙二胖背叛恩主郭榮,才導致坐上皇位的子孫都子嗣不旺的?攤手。
因為子嗣艱難、頻頻的生兒不育,不但讓南宋朝廷的皇位傳承要靠過繼,就連核心成員的身後奉祀也要靠過繼。
高宗過繼了孝宗,寧宗先後過繼景獻和鎮王,理宗過繼度宗,同時,寧、理還先後給庄文、魏王(沂王)、景獻過繼嗣子,也就是說,在理宗朝,上至皇帝,下至親王,都是過繼子······
過繼子理宗的嗣子是侄子趙禥,庄文的嗣子是德昭後裔趙思正,景獻的嗣子也是德昭後裔趙乃裕,(魏王系)沂王的嗣子是德昭後裔趙貴謙。
捂臉,這陣勢,也真的讓人無語凝噎了。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圖表系猴格自製。
參考資料:《宋會要輯稿》、《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宋史》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更新佛系,關注需謹慎。
作者有話說:就覺得南宋官家在子嗣上真的挺悲催,所以想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