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總計4820字,閱讀完大概需要15分鐘)
在寫完《省愚說明帝》系列之後,一直對於明朝的故事依依不捨,總覺得還缺少點什麼。那缺少什麼呢?仔細看來,在「說明帝」系列裡都沒有提及過朱椿的名字。
終明一代,朱椿可謂是第一賢王。
因為希望為這位幾百年難得一遇的賢王做一次普及,所以才特意開設《明朝藩王選講》系列。如果直接講他或許會顯得突兀,所以才會先講述他四位兄長(樉、㭎、橚、梓)和一位弟弟(柏)的故事。
朱元璋的二十六子里,如果朱標算是治國理政第一人,朱棣算是率軍征戰第一人,朱柏算是文化素養第一人的話;給朱椿安排某項的第一人還真不好具體形容。因為朱椿過於全面,過於善解人意,也過於懂得如何與父親、侄子、兄長三位不同的皇帝的相處之道。
終於等到你,今日我們講述蜀王朱椿的故事。
有點可惜的是,如此賢能的朱椿,卻沒有一張畫像留存至今。
- 七歲受封,博覽群書
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1371年4月4日出生於南京。朱椿的母親是郭惠妃,郭惠妃是誰?這可是一位大有來頭的女子,郭惠妃的父親便是著名的郭子興。
在蒙元統治華夏的後期,郭子興是諸位群雄中崛起的很重要的一位,同時,朱元璋能夠起勢,也是在郭子興打下的基本上發展而出。另外,郭子興既是郭惠妃的生父,也是馬皇后的養父,所以郭子興也是妥妥的朱元璋老岳父。
這樣說很合適,郭子興的勢力範圍大多都被朱元璋這位女婿繼承。
郭惠妃為朱元璋生下三子二女,十一子朱椿,十三子朱桂,十九子朱橞,外加十二女與十五女。而朱椿,便是郭惠妃子女中最年長的一位,很顯然,從母系勢力來看,朱椿相當有實力。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朱椿受封蜀王,當時尚不足7周歲。同時受封的所有人中,朱椿也是最年長的一位。
雖然有一個極為有勢力的母系親族,但是朱椿本人並不因此跋扈,一方面是他有一眾兄長,另一方面,朱椿本人個性孝慈當先,又極為愛讀書。所以成長階段的朱椿,既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有母親的愛護,還有一個優良的性格。這一切為後來朱椿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十八就藩,蜀中秀才
史載,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十月,明太祖命蜀王朱椿、湘王朱柏、衛王朱桂、漢王朱楧諸王閱武於中都。中都是哪裡?這可是朱元璋的老家,今安徽省鳳陽縣。閱武的意思即是學習軍事技能。當時朱椿十四歲,當他到達中都後,朱椿以讀書作為課餘時間最主要的任務,同時,閑暇之餘,朱椿也與相伴的儒生探賾經史。
當時朱椿尚未就藩,但是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椿便立下了「忠孝為藩」標準進行自我警醒。同時,深受老父親喜愛的朱椿被朱元璋稱讚為「蜀秀才」,這樣的讚譽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可見當時朱椿本人的文化素養,不敢說是諸子中的第一,但也絕對是翹楚。
蜀王府舊址圖,現已不復存在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召回蜀、湘等王回京師,成都的蜀王府修建完成,隨即令朱椿準備就藩。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一,朱椿正式就藩成都,當時18周歲,朱椿帶著王妃藍氏與一歲半的嫡長子朱悅燫,去往成都開啟新生活。
- 慷慨解囊濟學子,禮聘方陳待上賓
到達成都後,朱椿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聘任大儒方孝孺為蜀府世子傅。
我們在《省愚說明帝-明成祖朱棣》章節里,講述過方孝孺的故事,但是那一章節說主要圍繞歷史傳說「誅十族」和方孝孺人生後期的經歷進行論述。實際上,早年的方孝孺舉止端莊,學問淵博,連朱元璋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後政刑,與朱元璋嚴刑峻法的思維相悖,所以洪武朝,方孝孺並不受重用。但是朱元璋依然有意栽培方孝孺。方孝孺在蜀王府做世子傅一事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換個角度思考此事,朱椿其本人治理蜀地的思維也與方孝孺的仁政理念類同。
另外,著名的鴻儒陳南賓也得到了朱椿的禮遇,陳南賓在蜀王府任長史。有方陳二人輔佐朱椿,使得當時整個蜀地學風良好。
朱椿知曉蜀地有大量學子因為家貧無法堅持讀書,隨即拿出自己的俸祿,每月一石祿米接濟蜀地學子。
- 番人入寇找根源,大減賦稅訂新政
由於蜀府所轄的範圍,依然屬於邊陲地區,所以番人入寇這種事,幾乎難以避免。朱椿到達蜀地後不久也遇此事。當時番人進攻並且火燒了黑崖關,黑崖關在哪裡?便是如今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的北建黎鄉牛市坡。
朱椿便向朝廷求救,朱元璋隨即派遣都指揮瞿能與涼國公藍玉出兵大渡河將番人擊破。瞿能何人也?後來奉旨北伐的時候把朱棣打得滿地找牙的猛士;藍玉呢?這可是一代戰神。後來的靖難之役,瞿能若是有藍玉一起戰鬥,不至於寡不敵眾被朱棣燕軍擊敗,當然,若有藍玉,猜測朱棣也不敢靖難。
兩位超級猛將前來增援,很快番人入寇這種事就看不見了。這時候如果一般藩王,或許回到自己的王府過安樂日子是首選,但是我們的大明第一賢王朱椿不會這樣做。
朱椿前去番人居所實地調查,發現番人入寇的最主要原因是當地賦稅徵收嚴重,民眾已然活不下去才出此下策,事實證明,民眾被折騰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也就不會再顧及。隨即朱椿在蜀地大減賦稅,制訂蜀地集市規範,自此始,蜀地大治。
通過規矩的制定,幫助民眾過上安穩不折騰日子,朱椿的做法,其實值得幾百年來很多人好好學習。
- 宗教委員會主任
除了上述舉措之外,朱椿本人對於蜀地的宗教事務發展有著良好的推動,尤其是佛教的發展。
四川的峨眉山,乃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此處供奉著騎著白象的普賢菩薩。朱椿時常攀登峨眉山進行參拜。峨嵋山上所建的清音閣接王亭就是為了迎接朱椿而設。
今峨眉山清音閣
當然,關於接王亭為誰而建也另有說法,《峨眉伽藍記》稱:「閣下舊有接王亭,王者孰謂,謂御前頭等侍衛海清伍格也。」這位海清伍格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人,說是替他修建。但如果在清康熙年間之前就有接王亭的說法的話,那麼最早作為接待朱椿的可能性更大。可惜,目前已經史無可考。各位看客以後有機會遊覽峨眉山之時,可去接王亭探訪一二。
- 藍玉的女婿?
有一件事,歷史上一直存疑,即是朱椿有可能是戰神藍玉的女婿?
我們在「朱允炆章節」講過藍玉案,在「晉王朱㭎」也提及過藍玉案。
史載,藍玉有一女,嫁蜀王朱椿是為王妃。但是這個史載,並非是正史,而是在《明皇盛事述卷一》和《弇山堂別集卷一》所記載。這兩本書皆為王世貞所寫。王世貞是誰?是生活在嘉靖年間的一位文學家,史學家。這事兒《明史藍玉傳》未曾提及,生活在一百多年之後的王世貞,他是怎麼知道的?所以,問題來了,藍氏是藍玉女兒這回事,有沒有可能是藝術潤色?
再說藍玉,一方面,藍玉是太子朱標正妃常氏的舅舅,這是確信無疑的。朱標去世後,功高蓋主藍玉自然不會把朱允炆放在眼裡,另一方面皇太孫朱允炆還不是藍玉外甥女常氏所生,而是太子次妃呂氏所生。
所以,朱元璋除掉藍玉只需要找到一個理由而已,他的理由是藍玉府上找到了一萬把軍刀。但是我們遍尋「藍玉案」的始末會發現,如果真如王世貞所言,朱椿是藍玉的女婿,那麼朱椿其本人能夠獨善其身,並且在「藍玉案」後也不受影響,這他是怎麼做到的?
根據上文提及的兩本玄幻野史的記載,藍玉是朱椿的老丈人。「藍玉案」發之後,如果依謀反罪論處,藍玉將被施以「凌遲處死」的大刑。這樣的話,到最後就是千刀萬剮,不復存在了。朱元璋要為藍玉留下全屍,具體的操作方法,這裡不詳談,有意了解者可自行搜索了解。被處死後的藍玉,其皮囊之身以草木填充在各省中傳閱,以儆效尤。到達最後一站雲南省後,本應送還南京,但是被蜀王朱椿上奏,希望留下。朱元璋隨即同意朱椿留下他老丈人的象徵之體。
幾百年過去了,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普通人去想像一下,如果真是如此,那麼蜀王妃藍氏通過這樣的方式見到自己的父親,感想若何?蜀王世子朱悅燫以這樣的方式見到供給自己1/4血統的外祖父,感想若何?蜀王朱椿以這樣的方式見到自己的老丈人,感想若何?同樣是這兩本玄幻野史,記載朱椿王妃藍氏於1394年薨逝,莫非是受其父親牽連?
但是,關於藍玉的最後遭遇,正史里並未記載是何等的刑罰,只知道是被處死,且牽連一萬五千人。而到了21世紀,小說型記述本《大明朝的另類史》里,藍玉被描述成被皮囊填草,各地傳閱,最後留給了蜀王妃藍氏做紀念,甚至兩百多年後張獻忠攻陷蜀王府發現所謂藍玉的象徵之體還掛在城樓上以儆效尤。個人覺得,這個記載過於玄幻,有刻意污名化朱元璋的嫌疑。藍玉該不該殺,放在當時朱標已經離世的環境下,該殺,但是不應該用如此殘忍的刑罰方式。
到了20世紀末期21世紀初期,對於明朝尤其是對於朱元璋的污名化在互聯網興起的早期,其勢頭極為昌盛,不妨我們找找這裡面的緣由,可能會解決一大波歷史之謎。
綜上所述,省愚姑且認為:
1.藍氏並非藍玉之女,甚至蜀王妃不一定就姓藍;
2.藍玉未被如此殘忍刑罰處死;
3.也沒有所謂朱椿與王妃留下藍玉皮囊懸掛城樓之說。
- 胞弟謀反,周公安王室之心也
說完藍玉,我們再說說朱椿的另外一位至親,胞弟朱橞。為什麼說他呢?因為朱橞,他真想謀反。
朱橞,1379年4月30日出生,朱元璋第十九子,郭惠妃所生,蜀王朱椿胞弟,也是郭惠妃所生三子兩女中排行第四,且三子中的最幼者。朱橞在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1391年5月17日)受封谷王,封國在今河北省懷來縣一帶,古稱上谷郡,所以為谷王。
永樂年間,大約在1416年前後,谷王朱橞密謀謀反。作為同母胞兄的最長者,朱椿先於朱棣知曉了朱橞意圖謀反之計劃。至於朱椿是如何知曉的,大概率是朱橞告訴他的,甚至有可能朱橞還說過:「哥,要不我們一起?」。
朱椿瞭然朱橞的計劃後,並沒有勸止這位胞弟,或許他也知道朱橞的德行,很難勸得住。在朱橞意圖謀反之前,他在封國內奪民田地,侵吞賦稅,殺無罪之人,早已民怨四起。
所以,對於胞弟朱橞的處理方式,朱椿所做的便是向四哥朱棣告發。我們簡單思考一下,對比實力,朱橞意欲謀反肯定很難成功,失敗後免不了是陰陽兩隔甚至殃及無辜,告發此行徑,或許還能保住朱橞的命。
事實也如朱椿所想,永樂十五年二月初六(1417年2月22日),朱橞和兩個兒子朱賦灼、朱賦爚一起被朱棣削為庶人,朱橞與家人一同被囚禁於徽州新安衛公署內,谷國也被撤除。
朱椿檢舉朱橞的行為,實際上從側面保住了朱橞的命,朱棣朱橞兄弟間也不至於兵戎相見,對此,朱棣也是深知此理。朱棣因此讚譽朱椿「王此舉,周公安王室之心也。」這裡的所謂「周公安王室之心」應該指的是歷史上的周公旦為了輔佐當時的周成王也是自己的侄子,對於想要謀反的三哥管叔與五弟蔡叔進行對抗的故事。
不得不說,朱棣給了朱椿極大的讚許。
- 三十歲做祖父,二代蜀王傳嫡孫
朱元璋為蜀王府所立譜係為:「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朱椿有子六人:
嫡長子朱悅燫,1388年出生,封世子,1409年21歲早逝,謚號悼庄世子;
次子朱悅燿,1392年出生,封華陽王(華陽,地名,今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街道,舊時華陽縣包括今成都市成華區,錦江區,武侯區,雙流區等大部分地區);
三子朱悅燇,1393年8月6日出生,封崇寧王(崇寧,地名,今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舊稱崇寧縣,管轄地區包括今都江堰市、彭州市大部分地區);
四子朱悅炘,1395年6月10日出生,封崇慶王(崇慶,地名,非重慶,實際指今成都市代管縣級市崇州市);
五子朱悅(火劭),1395年年底出生,封保寧王(保寧,地名,今四川省南充市代管縣級市閬中市,保寧醋發源地);
六子朱悅烯,1407年10月25日出生,封永川王(永川,地名,今重慶市永川區)。
關鍵點出在嫡長子世子朱悅燫處,他懂事太早了,13歲做父親。朱悅燫長子朱友堉1401年出生,因此,30歲的朱椿便收穫了自己的嫡長孫。並且,因為世子朱悅燫早逝,最後朱椿也依照《皇明祖訓》,將蜀王王位傳給嫡長孫朱友堉。
- 五十二歲過世,歷代景仰
永樂二十一年二月十一日(1423年3月22日),朱椿薨逝,差13天滿52周歲,依照古人習慣認為其享年五十二歲。
薨逝後的朱椿被朱棣上謚號為「獻」,故史稱「蜀獻王」,這是一個極為高贊的謚號,為其華麗的一生定下基調。
朱椿的一生,文學修養高,對待番人宗教界皆禮遇,萬事研究本質,也為蜀地兩百多年的大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大明第一賢王」的稱謂,朱椿當之無愧,並且受到歷代景仰。
然而,後世蜀王府內,還有何等故事呢?我們下一輯繼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