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之銘記 不忘民族血和淚
宋海峰
8月15日,億萬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77年前的今天,日本電台播出裕仁天皇宣讀的《終戰詔書》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經過14年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終於迎來抗戰的勝利。

那一刻,中華兒女奔走相告,盡情歡呼,數萬民眾湧上街頭,慶祝的火把連在一起,像一條條火龍,鑼鼓、口笛、鈴鐺……,凡能發出聲響的都是勝利的號角萬山磅礴看主峰。行走在瀋陽、北京等地抗日戰爭紀念館、紅色遺址,感受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用熱血和生命澆鑄的偉大抗戰精神的內核,向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禦外侮恢宏史詩的英烈們獻上崇高敬意。

山河飄搖,同胞蒙難。佇立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廣場前,凝望著日曆定格在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一頁——1931年9月18日的「殘歷碑」,恍惚間回到了那天晚上。當天夜裡,日本關東軍炸毀瀋陽柳條湖南滿鐵路路軌,嫁禍於中國軍隊,並以此為借口突襲瀋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九一八」事變爆發。當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一夕之間,美麗富饒的東北全境淪陷。

走進位於瀋陽皇寺路福安巷3號的中共滿洲省委舊址,讀一段史料,看一張張圖片,聽一個個故事,彷彿穿越歷史的隧道,回到救亡圖存的熱血,鑄就了共產黨人的使命的崢嶸歲月。
「九一八」事變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在這裡召開緊急會議,發表《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11月2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表對外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反對日本侵略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青史如鑒耀千秋。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浴血奮戰在白山黑水間,燦若群星的英雄閃耀在歷史的天空,他們的名字永遠銘刻在人民的心中。
1940年2月23日,被敵人圍困在冰天雪地里的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楊靖宇,以身殉國。楊靖宇犧牲後,敵人殘忍地將他剖腹,發現他的胃裡儘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

1942年2月12日,受傷的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被日軍逮捕後,嚴刑下的身軀滿是傷痕,鮮血早已滲透了他的衣衫,可他依然目光如炬,閉口不言,誓死不降,「死也要死在東北抗日戰場上」。
「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抗聯將士付出巨大犧牲,牽制和消滅了大批日軍,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京城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上被留存的那斑斑駁駁、凹凸不平、積滿了雨水的舊條石,把我帶進了塵封已久的歷史回憶。
1937年7月7日夜,在盧溝橋畔靜謐的夜色中,侵華日軍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悲觀氣氛籠罩全國。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中國共產黨人以捨我其誰的責任,勇敢戰鬥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細雨綿綿中,踏著濕漉漉的青石路,我走過盧溝橋,來到宛平古城中心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凝視著大廳電視屏幕上滾動播放的偉大抗戰精神,我想起了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精闢之言:「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
「救亡圖存勇擔當,狂流一柱在延安。」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隨之,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提出全面抗戰的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戰鬥在抗日戰爭的最前線,支撐起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

改編出師赴前線。1937年8月,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的同時,戰鬥在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也改編為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山西平型關地區設伏,一舉殲滅日軍精銳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多輛,取得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主動對日軍作戰取得的打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振奮了全國民心士氣。
一幅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在前線指揮作戰的圖片,將我的思緒,帶回到百團大戰壯軍威的歲月。
1940年8月8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百團大戰的《戰役行動命令》,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敵後戰場上發起了一場發動大規模戰役。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8月20日,百團大戰拉開帷幕。「一顆顆攻擊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了夜空。」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這場戰鬥:「各路突擊部隊如同猛虎下山,撲向敵人的車站和據點,雷鳴般的爆炸聲,一處接著一處,響徹正太路全線……」
歷時3個半月的百團大戰,八路軍累計斃傷日、偽軍2.5萬餘人。百團大戰如醒獅怒吼,沉重打擊了日寇,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進一步振奮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凝神觀看中國共產黨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示意圖,似乎有個鏗鏘有力的聲音告訴我: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的「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的論斷,對抗日戰爭起到了重要戰略指導作用。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駐足在地道戰復原景觀前,電影《地道戰》的插曲縈繞在我耳旁,那催人奮起的旋律、慷慨激昂的節奏讓我感慨萬千,如果說萬里長城是古代人民留給後人的綺麗瑰寶,那麼我們可以說,當年冀中地區形成的一條條地道網,就是「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最有力的見證。

烽煙已遠,英魂永縈。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與夫人、女兒的唯一一張「全家福」照片,發黃的老照片,無法黯淡左權年輕的笑容——這是在他夫人和女兒即將返回延安前拍攝的,也是他與家人的最後一面……
1942年5月,左權指揮部隊掩護八路軍總部等機關轉移時,不幸被日軍炮彈的彈片擊中頭部,壯烈犧牲。
「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默讀著朱德元帥痛惋左權的悼詞,我不由得感嘆,沒有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英勇鬥爭」的精神,就沒有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
「從來中華多豪傑,驅逐倭兒共一樽。」在整個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進行了12萬多次抗日戰鬥,指戰員傷亡60多萬人,抗日根據地的群眾傷亡600多萬人。
山峰聳立,挺立的是脊樑。紀念館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讓參觀者深刻感受到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偉大鬥爭實踐中的精神結晶。四萬萬人團結一心,以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14年抵抗侵略不屈不撓,付出了極大代價,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獲得了民族解放。這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是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利!
走出紀念館,我緩步來到紀念廣場上的獨立自由勳章雕塑前,凝望著雕塑基座下方鐫刻的「1937.7.7」「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紀念地」中英文字,心中激情洶湧澎湃——百年征途上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前赴後繼、勇往直前,譜寫了震古爍今的史詩,迎來了民族復興光焰萬丈的日出。
經歷了戰火,更加追求和平;經歷了屈辱,更加懂得尊嚴;今日之銘記,以史為鑒,強我中華。
(作者為《江西日報》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