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匈奴列傳第五十》中記載了匈奴的發展史。匈奴的祖先是夏後氏後裔淳維。夏後氏是夏朝的國號。因為在匈奴單于冒頓之前,匈奴的世系沒有記載,所以,只有從堯舜時期到秦漢時期,與匈奴的交集中,找到匈奴的發展脈絡。唐堯、虞舜以前就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住在蠻荒的地方,隨著放牧而遷移。夏朝到秦朝時期的戎族、戎夷、西戎、山戎、戎狄、犬戎、義渠、樓煩、林胡等等,都是匈奴的前身。
一,匈奴的習俗。
匈奴人飼養的牲畜,多數是馬、牛、羊,特別的有駱駝、驢、騾、駃騠、騊駼等等駃騠是公馬與母驢配種的馬,騊駼是青色的野馬。哪裡水草茂盛,他們就遷徙到哪裡,沒有城廓和固定的住處,也不從事農業生產,但是卻有各自的牧地。他們沒有文字和書籍,靠語言來約束人們的行動。匈奴人很小就能騎羊,拉弓射擊飛鳥和老鼠,稍微長大就能射殺狐狸和野兔,用作食物。成年男子都能拉弓,全部都是鐵甲騎兵。
匈奴的風俗是,平常無戰事時,便隨意放牧,順便射獵飛禽走獸為生計;有緊急情況時,則人人練習攻戰本領,以便侵襲掠奪,這是他們的天性。他們的長兵器就是弓箭,短兵器有大刀、小矛。形勢有利時就進攻,不利時就後退,不把逃跑當做羞恥的事。只要有利可圖,就不顧禮義廉恥。
從君王以下,人人都吃畜肉,穿獸皮,披著帶毛的皮襖。青壯年吃鮮肥美味的,老年人只能吃剩下的食物。
他們尊重強壯的人,輕視老弱。如果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娶後母為妻;如果兄弟死了,其他兄弟都可以娶他的寡妻為妻。他們的習俗是人有名,但不避諱,所以沒有姓和字。
二,夏朝到秦漢時期,華夏和匈奴的關係。
夏朝衰落以後,周朝的先祖公劉失去了世襲的農官,公劉就是后稷的後代。據《史記.周本紀第四》中記載,后稷去世之後,他的兒子不窋繼位。不窋晚年的時候,夏後氏政治衰落,廢棄農師,不再重視農業,不窋因此失去農師的官職,於是不窋流浪到戎狄地區。不窋死後,他的兒子鞠繼位。鞠死後,他的兒子公劉繼位。公劉就是后稷的重孫。
公劉生活在戎狄地區,但依然從事后稷的事業,致力於農業,巡行考察土地適宜種什麼。從漆水、沮水,渡過渭水,伐木以供使用,使出門的人都有旅費,居家的人都有積蓄。民眾生活大為改善。百姓都感念他,很多人前來歸附公劉。周朝事業的興盛就是從這時開始的,所以,詩人門都創作詩歌,譜寫樂曲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公劉改變了西戎的風俗,公劉死後,他的兒子慶節繼位,在豳(bin)邑建立了國都。
三百多年以後,周太王古公亶(dan)父繼位,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功累德,普施仁義,國人都很擁戴他。戎狄的熏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就主動把財物給他們。後來,戎狄族人又來侵擾,想要奪取土地和人口。人們都很氣憤,想要奮起反擊。古公亶父說:「人民立君長,是讓他們得到好處。現在戎狄來攻戰的目的,是要我們的土地和人口,人民在我這裡,和在他們那裡,有什麼不同呢?人民如果因為我的緣故去打仗,以殺害他們的父母和孩子,來做他們的君王,我於心不忍。」於是,古公亶父帶領家人離開了豳地,渡過漆水、沮水,翻過梁山,來到岐山腳下居住。豳邑的人民全部扶老攜幼,都跟著古公亶父來到岐山腳下居住。鄰國的人民聽說古公亶父這麼仁德,也有很多人前來歸附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廢除了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建築房舍,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古公亶父在岐山下,建立城邑,創建周國。
一百多年以後,周的君王西伯昌攻打畎(quan)夷氏。
又過了十多年,武王伐紂,營建洛邑,重新回到豐京、鄗京居住。把戎夷驅逐到涇水、洛水的北面,讓他們按時進貢,稱為「荒服」。
兩百多年以後,周朝國運衰弱,周穆王討伐犬戎,結果只捕獲了四隻白狼和四隻白鹿回來。從此以後,荒服之人不再向周朝進貢。
周穆王之後兩百多年,周幽王由於寵愛褒姒,和申侯產生矛盾。申侯一氣之下,就聯合犬戎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犬戎趁機奪取了周朝的焦獲,居住到涇水和渭水之間,大肆掠奪中原地區。秦襄公起兵援救周朝,周平王東遷到洛邑,離開了豐京和鄗京。秦襄公討伐犬戎,到了岐山,被周平王列為諸侯。
六十五年之後,山戎越過燕國,攻打齊國。齊僖公和山戎在齊國野外交戰,打敗山戎。
四十四年後,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率領大軍北上,攻打山戎,山戎被打敗逃跑。
又過了二十多年,戎狄到洛邑,攻打周襄王,周襄王無力抵抗,逃到鄭國的氾邑。當初,周襄王想討伐鄭國,就特意娶了戎狄女子做王后,和戎狄共同攻打鄭國。不久,周襄王的後母惠後,想立自己的兒子王子帶為王,所以,惠後和狄後、王子帶做內應,為戎狄打開城門,放戎狄進王城,趕走了周襄王,立王子帶為周王。
當時,戎狄有的人遷到了陸渾,東達衛國,更加侵掠踐踏中原地區。中原人深為痛恨。周襄王在外流浪四年,最後只好派使者向晉文公求救。當時,晉文公剛剛繼位,想要圖謀霸業,便發兵攻打戎狄,驅逐戎狄,誅殺了王子帶,迎回周襄王重返洛邑。
秦穆公
當時,秦、晉都是強國,戎狄被晉文公趕跑以後,居住在河西的圁水和洛水之間,稱為赤狄和白狄。秦穆公得到繇余的幫助,使西戎八國都親附秦國。所以,從隴山以西有綿諸、緄(gun)戎,翟、豲(huan)等戎族,在岐山、梁山、涇河、漆河以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等戎族。晉國北面有東胡、山戎。他們各自分散居住在溪谷之中,都有自己的首領,他們常常相聚在一起,競有一百多個戎族部落,但都不相統屬。
一百多年後,晉悼公派魏絳與戎狄講和,所以,戎狄都臣服晉國。
又過了一百多年以後,趙襄子趙無恤越過句注山,擊敗並地和代地的胡人,與胡人和貉人居住地區接壤。這以後,趙襄子、和韓康子、魏桓子共同打敗智伯,瓜分了晉國。趙國佔有了代地和句注山以北的土地,魏國的河西和上郡,都和戎人接界。這以後,義渠的戎人修建了城郭自守,秦國逐漸蠶食了義渠的土地。
到秦惠文王時,秦國奪取了義渠二十五座城池。秦惠文王攻打魏國,魏國把河西和上郡都割讓給秦國。
秦昭襄王時期,義渠王與秦宣太后通姦,宣太后生下兩個兒子。宣太后在甘泉宮謀殺了義渠王,並且發兵滅了義渠。從此,秦國佔據了隴西、北地、上郡的大片土地,秦國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也改變了風俗,穿起了胡服,練習騎馬射箭的本領,打敗了北方的林胡、樓煩。趙武靈王也修築長城,從代地沿著陰山山麓,直到高闕,作為關塞,又設置雲中郡、雁門、代郡。
燕國有一位賢能的將軍叫秦開,曾經到胡人那裡當人質,胡人特別信任他,他回到燕國後,率兵襲擊東胡,東胡後退了一千多里。當年同荊軻一起刺秦王的秦舞陽,就是秦開的孫子。燕國也修築長城,從造陽一直到襄平。燕國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和遼東等郡,抵禦胡人。
這時候的華夏地區的大國共有七個,其中秦國、趙國、燕國,三個國家和匈奴鄰界。李牧當趙國大將時,匈奴不敢進入趙國邊境。
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派蒙恬率領十萬大軍,向北攻打匈奴,把黃河以南的地區都收復,以黃河為邊塞,沿著黃河修起了四十四座縣城,把受罰守邊的人都遷到這裡。秦始皇又修築直道,從九原直到雲陽,利用山邊、險要的溝壑、溪谷等可以修繕的地方,修築城池,西起臨洮,東達遼東,長達一萬多里。秦軍又渡過黃河,佔據了陽山、北假一帶。
秦始皇
這時候的東胡很強大,月氏也很興盛。秦末漢初時期,中原地區楚漢相爭,征戰不斷,匈奴趁機壯大,匈奴單于冒頓率領匈奴逐漸強大起來,和漢朝分庭抗禮。漢高祖劉邦在白登,被匈奴大軍包圍了七天七夜。劉邦突出重圍以後,派遣使者向匈奴締結和親盟約。一直到漢文帝時期,漢朝軍隊才有打敗匈奴的歷史。漢武帝時期的大將衛青和霍去病多次給匈奴沉痛的打擊。可惜的是霍去病英年早逝。因為漢朝發生巫蠱之禍,貳師將軍李廣利以為自己被漢武帝滅族,投降了匈奴。漢武帝時期,匈奴沒有被滅絕,漢武帝的漢朝朝廷也很疲憊。
原創首發,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