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晉獻公時崛起,到晉文公重耳時稱霸中原。春秋時期國力最強的是晉、齊、秦、楚,而稱霸時間最長的只有晉國,其他三強經常被晉國所壓制,而吳、越只是短暫的稱霸,大多數時間還是晉國獨霸天下。
圖片源自網路
晉國之所以能夠長期稱霸,就是因為「晉國歷代有強卿」。而形成這種「強卿」的權力構架,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我們知道晉國是周天子的兄弟之國,地位顯赫,可能是某種基因的傳承,在晉穆侯去世後,他的弟弟晉殤叔篡位,後又被穆侯的長子仇公子奪位。仇死後,他的兒子昭侯繼位,把他的叔叔成師封到了比都城還大的曲沃,從此開始了長達六十多年的君位之爭,最終成師的孫子晉武公滅掉了「仇」的子孫,成功登位,晉國從此趨於穩定,史稱「曲沃代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背景。
公元前677年,晉武公去世,晉獻公繼位後,迫於殘酷的現實又將自己曾祖父成師的公子、公孫全部殺掉,以除後患。以至於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放心,將太子申生逼死,把重耳、夷吾流放。這種做法對晉國的未來有著深遠的影響。此後國君的兒子一般不留在國內,基本形成了一種制度。這個措施雖然對內部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長遠來看,晉國因為王室內的力量單薄,各個卿大夫的權力是不斷坐大。
晉文公重耳
況且在晉文公重耳逃難時,跟隨他的大臣如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武子、司空季子、胥臣等等都是異姓,這些人都有治國領軍的才能,都是晉國霸業的功臣。又因為晉文公設立的「三軍六卿」制度為世襲制,掌管晉國軍政大權,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出將入相。他們在維護晉國百年霸業的同時,也在蠶食著國君的權力,最終在幾百年後,他們的子孫成為了強大晉國的掘墓人。
隨著時代的推移,六卿的權力越來越大,而晉國國君的權力漸漸衰落,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范、中行所把持,因為他們歷代的功勞封賞,封地也越來越多,同時,六大夫之間也開始相互爭奪地盤。後來范家和中行家被打散,最後剩下智家、趙家、韓家和魏家四大家族,而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大夫智伯瑤琢磨著如何把另外三家的土地歸為己有,想出一個看似「大公無私」的主意,找來趙、魏、韓三家大夫商議說:「我們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可是後來卻被吳國、越國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重振國威,使晉國強大起來,我建議每家拿出一百里的土地和人口奉獻給國家。」趙、魏、韓三家大夫聽到這個建議後,心裡都明白智伯瑤內心的盤算。韓康子和魏桓子礙於面子,不願得罪智伯瑤,就勉強答應把土地和人口讓出來,而趙襄子卻堅決不同意。
智、韓、魏三家伐趙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決定攻打趙家,並逼迫韓、魏兩家一起出兵。趙襄子寡不敵眾,退守到自己的城池晉陽,由於晉陽城異常堅固,三家軍隊圍攻了兩年之久也未能攻破趙家城池。
圖片源自網路
有一天,智伯瑤親自到晉陽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外的晉水,靈機一動,想出一個辦法。他令士兵在晉水旁另外挖了一條溝河,直通晉陽城,並在上游築起堤壩攔住河水。此時正是雨季,堤壩里的水很快就滿了,然後就開堤放水,把晉陽城給淹了。智伯瑤得意地對韓、魏二人說:「你們看,晉陽馬上就完了,原來大水也可以滅掉一個國家呀!」
韓康子和魏桓子聽後,不僅倒吸一口涼氣,因為他們自己的城池旁也都有一條河流。說不定哪一天這種厄運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了,自己的城池會不會遭到與晉陽城同樣的命運呢?
韓、魏、趙三家滅智家
而此時晉陽城內的情況是越來越困難,趙襄子非常著急,正在與謀士張孟談商量對策。張孟談對趙襄子說:「我看韓魏兩家把土地讓出來也不是心甘情願的,我去找他們說道說道。」於是連夜出城,潛入聯軍營帳,找到韓康子和魏桓子,向他們分析當前的形勢,大致的意思是:智伯瑤的貪婪慾望沒有止境,現在利用你們把趙家滅了,下一步就該你們倒霉了,不如我們三家聯手,把智家給滅了,來平分他的土地。韓魏兩家認同趙家的見解,認為這個決定是明智的。於是,一夜之間形勢陡轉,韓、魏、趙三家聯軍向睡夢中的智家軍隊發動攻擊,將智家軍隊全部消滅,智家全族被屠,三家將智家的土地平分,並將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掉了。」從此晉國就僅剩下這三大家族,史學家們為了方便記錄歷史,將韓、魏、趙三家稱為「三晉」。
公元前403年,韓、魏、趙三家派使者去洛陽拜見周天子,要求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遂將三家正式封為諸侯。韓國的都城在河南新鄭,魏國的都城在河南開封,趙國都城在河北邯鄲。從此進入戰國時代,韓、魏、趙與秦、燕、齊、楚並稱為「戰國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