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一首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瞬間帶我們回到了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說到三國有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蜀漢丞相、卧龍先生諸葛亮。
諸葛亮曾經在戰場上以各種各樣、精妙絕倫的計策打的敵人無招架之力,比如空城計、草船借箭、釜底抽薪等,其實除了這些計謀以外。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吧,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取得戰爭的勝利是靠計謀,其實他也依賴軍隊的戰鬥力。諸葛亮曾建立過一支十分神秘的軍隊,這支軍隊的作戰能力很恐怖,曾經以3000人打敗了敵軍6萬人。
可謂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然而這樣一支驍勇善戰、威風凜凜的鐵騎,卻在後期因為保護姜維而全軍覆沒了。那麼,這支軍隊究竟叫什麼?他們又是怎麼全軍覆沒的?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無當飛軍初建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兼軍師,一直被劉備視作最可以依靠之人,即使後者自己命不久矣,也要將自己唯一的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
可惜劉禪是位扶不起的阿斗,完全沒有遺傳到父親劉備的半分風采與雄韜大略,身為丞相的諸葛亮只能頂著巨大的壓力迎難而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死後,曹魏攜遼西十萬羌兵、南蠻王孟獲十萬大兵、大魏吳王孫權十萬大兵、孟達十萬上庸兵以及魏國大將軍曹真十萬大兵,五十萬大兵兵分五路共同攻打蜀漢。
誰曾想諸葛亮彈指一揮間已安排好應對之策,面對羌兵,派出羌人心中的神威天將軍馬超;面對孟獲,派出魏延以疑兵之計拖住其大軍;面對孟達,派出其生死相依之交李嚴寫信勸退;
面對曹真,派出趙雲牢牢死守;面對孫權,派出鄧芝一頓輸出遊說東吳。諸葛亮因人而異的計策,將不可一世的五路大軍擊敗,或許也就是在此時他有了建立一支神秘軍隊的想法。
上文提到的神秘軍隊為無當飛軍,這支部隊的建立還要從「七擒七縱」孟獲得故事說起。話說,諸葛亮在南征孟獲時捉住了孟獲七次,又放了孟獲七次。
直到最後一次捉住他時,孟獲才徹底讓孟獲心服口服,以孟獲為首的南部少數民族徹底融入了蜀漢,成為了蜀國的一部分,也是蜀軍兵丁的來源地之一。
諸葛亮發現蠻人的生活雖然艱苦,但也鍛煉了他們吃苦耐勞的性格,如果將這樣的人組建成一支部隊必然勢不可擋。於是乎,他便把這些蜀國南部的少數民族士兵組織起來,還為其取了一個響亮的名號無當飛軍。
以少勝多顯神威
得益於少數民族彪悍的民風,無當飛軍中的每一位將士格外身強體壯,再加上常年縱馬山林間,馬上作戰功夫首屈一指,騎兵的衝擊力很強。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為無當飛軍配上了鐵甲與精良兵器,據記載無當飛軍幾乎每人配備一把弓弩和足夠的毒箭,再加上專門用於防守的扎馬釘,可以說無當飛軍是蜀軍野戰第一軍。
同時,他們還善於利用地理優勢進行防守作戰,堪稱進可攻退可守的全能部隊。無當飛軍的總人數大致在3000人,但總體戰鬥力卻不可小覷。
作為諸葛亮手中的一張底牌,作為蜀軍唯一的精銳的部隊,諸葛亮自然要為其挑選一位有勇有謀的主帥。經過反覆的斟酌與思考後,孔明選定馬謖為統帥,但真正的統領者卻是王平。
身為老將的王平威名赫赫、久經沙場,最重要的是王平既有漢人血統也有羌人血統,少數民族的士兵們對他頗為信服,也正是因為有王平的存在,飛軍才能在第一次北伐時全身而退。
眾所周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時錯信馬稷,將這位夸夸其談的將軍任命為前鋒駐守街亭,誰曾想馬稷一意孤行導致第一次北伐戰爭損失慘重,
好在王平為人嚴謹,他並沒有聽信馬稷的一面之詞前往山上駐紮,而是帶著無當飛軍在山下防禦,這一個決策保住了無當飛軍的3000將士。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北伐戰爭的失利讓諸葛亮顏面掃地,但第二次北伐戰爭卻多風光無限,而讓蜀軍逆襲的王牌力量就是3000人的無當飛軍。
有一次蜀軍與魏軍正面交鋒,魏國名將司馬懿率領六萬將士進攻蜀軍,甚至還搶到了一定的優勢,包圍了蜀軍想來一場瓮中捉鱉。
面對司馬懿的戰術,諸葛亮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大部隊的離開勢必會引起司馬懿的進攻。在此情況下,諸葛亮選擇先讓大部隊走,無當飛軍殿後與司馬懿的六萬大軍廝殺爭取時間。
王平臨危受命、誘敵深入,他將戰場選擇在山地之間,利用3000無當飛軍的優勢與六萬魏軍作戰的。無當飛軍的3000將士皆出自於山川盆地的少數民族。比來自平原的魏軍強的不止一籌。
可想而知,在無當飛軍的奮力廝殺下,六萬魏軍皆葬身與山地之中,如此一來局勢瞬間反轉,蜀漢憑藉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無當飛軍也此戰成為蜀漢大軍中獨一無二的戰隊。
無當飛軍的沒落
管理無當飛軍的王平去世後,大將張嶷接替了他的位子。張嶷曾在南蠻之地任職了幾十年,被譽為「南中王」,無當飛軍在他的手裡依然綻放這光芒。
張嶷去世後,無當飛軍由丞相諸葛亮的徒弟姜維接手,正所謂「不怕神對手,就怕豬隊友」,姜維對出身南方的士兵不了解,幾乎無法發揮這支軍隊的威力。
無當飛軍善於山間作戰,可姜維經常與魏軍打陣地戰,甚至於屢次偷襲打攻城戰。可想而知,在王平手下威名赫赫、勢如破竹的無當飛軍,到了姜維手裡卻屢戰屢敗、損失慘重。
屢戰屢敗還好說,損失慘重讓無當飛軍幾乎名存實亡,後期補充的人大多不是南方人,而是巴蜀的本土居民,無當飛軍的威力再也不復往日。
姜維錯誤的戰術指導與短淺的大局意識,間接葬送了無當飛軍的未來。三國末期曹軍一家獨大,蜀漢實力遠不及當年,可姜維卻還是採用十分冒進的打法。
假如他依靠巴蜀的地利,利用無當飛軍的山間作戰的優勢,也不會屢戰屢敗,也不會讓一條條將士的生命喪失。經歷過先後幾次北伐戰爭後,無當飛軍的「純種」將士們只剩下百人。
後來,這幾百人也因為姜維的錯誤決策深陷魏軍的埋伏,為了給姜維殺出一條血路,至此銳不可當、無堅不摧的無當飛軍徹底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姜維因無當飛軍的無私風險贏得了一線生機,帶著剩餘的部下撤回了蜀中,撿回了一條小命。
姜維身為諸葛亮的徒弟雖然軍事才能也很高,但卻不如諸葛亮懂得因地制宜、因人而用,這是他的一大弱點。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公孫瓚有一支特種部隊名為「白馬義從」,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屬於輕裝起兵,與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戰有著天然上的優勢,可與中原的重甲兵作戰卻屢戰屢敗,這也是他敗給袁紹的最大原因之一。
同樣的道理,諸葛亮為蜀漢留下的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因姜維的決策失誤全軍覆沒,如此結局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