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10年的一天,傅涯虛弱地躺在病床上。那時,她雖然已經病入膏肓,但神色十分平靜。因為她十分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約莫不久之後,她這一輩子就要走到頭了。
傅涯虛弱地躺著,欣慰且懷念地望著緊緊圍在床邊紅腫著雙眼、淚流滿面的兒女,費勁力氣扯出了一個笑來,想要寬慰一下他們。
誰料到,看到她這樣,他們哽咽著哭得更凶了。
傅涯無奈地苦笑,眷戀地望向身旁的親人,示意他們再靠近一些,她有話要囑咐……她緩慢卻堅定地說道:「我死後,不要和你爸爸合葬,讓他與王根英烈士葬在一起......」
不久後,傅涯就疲憊地閉上了雙眼,病房裡壓抑的哭聲驟然變大。
她走了,享年92歲。
傅涯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她與陳賡相愛18年,為什麼她不自己和陳賡合葬在一起,卻要將陳賡和王根英烈士葬在一起?這背後有何含義?
- 【一見鍾情,互生愛慕】
傅涯和陳賡的故事,要從1940年開始。
那天,傅涯身為文工團的一員,和其他演員說說笑笑地去團長王智濤家裡取道具。
在那裡,傅涯第一次見到在王智濤家卧床養病的陳賡。
眾人在閑聊的時候,陳賡帶傷卻依舊豪爽豁達的模樣,讓傅涯忍不住心生好感。而陳賡,也因為傅涯清秀俊俏的容貌和聰慧文雅的舉止,在心裡掀起了層層波瀾。
而這一切,王智濤都看在眼裡,瞭然地笑了笑。在人走後,他還忍不住打趣陳賡。原來,這借道具不過是他給二人故意製造的機會。
那時距離陳賡的妻子王根英烈士去世已經將近一年了,王智濤不忍看陳賡時不時因回憶陷入痛苦之中,時常在工作間隙來找他閑聊。
一天,王智濤在聊天時偶然問起,陳賡最近怎麼樣。
陳賡不想讓他擔心,拖著病體故意笑道:「不錯,現在挺好的,有馬,有槍,有警衛員,就是缺個老婆啊!」
王智濤叫來了自己的妻子吳靜,一番商議後故意製造了那場偶遇。
陳賡英勇的大名在軍中眾人早已耳熟能詳,所以在其他演員圍著陳賡一直追問他行軍作戰的傳奇故事的時候,傅涯也對陳賡一見鍾情。
事後,陳賡知道了那場「偶遇」背後的事,也認真地詢問了自己的心。不久,他就開始對傅涯發起攻勢。
陳賡追求人的方式和別人不太一樣,在其他人為追求心愛的姑娘噓寒問暖的時候,他找遍了傅涯身邊的人,做他們的工作。事實證明,這樣做效果是顯著的。
沒過多久,傅涯就發現自己身邊的人都開始說起陳賡的好話。她是一個聰慧的姑娘,明白其中暗藏的玄機。傅涯對陳賡很有好感,覺得他是一個不錯的結婚對象。
因為陳賡不僅性格好,他還上過軍校,文化素質較高。被敵人抓捕後,他忍受嚴刑拷打也絕不妥協;在行軍打仗的時候,他也向來英勇不怕犧牲。
不過,即使傅涯如此心動,她依舊悄悄找到陳賡並婉拒了他。
因為他們中間還隔著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傅涯的表哥,也是她在老家的未婚夫。
被拒絕後的陳賡聽後愣了愣,反而寬慰她,尊重她的看法。而傅涯思索良久,在不久後給表哥寫了封信,邀請他來延安參加革命。一段時間後,她收到了表哥拒絕的回信。
本來,傅涯就對近親結婚有所抵觸。她的哥哥就因為近親結婚,生了兩個不會說話的孩子。這下,她更是對和本就沒有男女之情的表哥成親更加抗拒。
傅涯心向革命,想找一個志同道合的戰友結婚。
此時,她心中的天平越發偏向陳賡。
除此之外,傅涯還為陳賡的坦誠感動。在陳賡追求傅涯的時候,他從不避諱自己和王根英的事。也是在陳賡這裡,傅涯更加了解王根英。
王根英曾被敵人關押數年,期間敵人威逼利誘,但她一直沒動搖,沒有背叛自己的信仰。這讓陳賡對她更加敬佩,也讓聽陳賡講述故事的傅涯感到十分欽佩。
傅涯在聽陳賡回憶的時候,她也為陳賡坦蕩蕩的態度和對王根英的真誠所打動,陳賡對愛情的忠誠和深沉,深深打動了傅涯。傅涯認為,有這麼深沉的愛,那他這個人大概是不錯的。
在後來幾年的接觸中,傅涯越發發現,陳賡對革命的嚮往、對工作的認真、對愛情和她的尊重,都讓她忍不住心生歡喜。
結婚前,陳賡對傅涯許下了三條諾言:「一,我會尊重你的革命事業心,不會妨礙你對前途進取的努力;二,我不會把你調到我身邊做秘書;三,我會愛你到永遠,這是真心。」
1943年2月25日,他們在眾位好友的見證下,在劉伯承專門騰出來的房間里成了婚。傅涯嫁給了心儀的陳賡。
- 【聚少離多,患難與共】
結婚並沒有讓傅涯耽於男女之情。相反,她一直是一個很要強的人。她常去縣裡搞農民運動,工作很忙,一忙起來就不回家,時常一個禮拜回來一兩次。
延安整風那年,傅涯和陳賡都回到了延安。
那時,陳賡在黨校高級幹部的黨校一部,傅涯則在黨校二部。一部和二部之間隔著延河水,因此兩人並不怎麼經常相見。
傅涯在二部參加了很多工作,大多數時間都是忙得團團轉。和之前一樣,她還是一忙起來就顧不上回家了。陳賡想她的時候,就去叫她,每次傅涯都特別生氣,因為陳賡叫人的方式實在太吸引人注意。
那時,陳賡每每想傅涯時,就會帶著和自己相熟的黨校幹部,一起站在河邊沖河對岸大喊:「傅涯回來!」
這樣的場景瞬間就吸引來無數目光。剛開始,眾人見到這樣的陣仗都是一驚,見到領頭的人是陳賡都笑了起來,忍不住打趣傅涯。傅涯每次都羞得滿臉通紅,很是不好意思,回去就跟他生氣。
有一次,陳賡還去為了傅涯到戰友家裡「騙」東西。
1945年,陳賡和傅涯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因為當時延安條件艱苦,他們家是靠每天做紡線活以及陳賡的一點津貼勉強維持生活。孩子出生後,因為缺乏營養,傅涯一直少有奶水餵養孩子,這也就導致孩子的營養跟不上。
陳賡看著憔悴的妻兒,心疼不已。
他知道全國總工會陳少敏的窯洞里有紅棗、核桃之類的東西,就特意趁他們不在的時候悄悄去拿。結果陳賡剛拿到,就聽到外面一堆人說笑著回來了。情急之下,他趕忙掀開被子躲到了床上。
這樣的躲藏並沒有什麼用,陳少敏和一對老戰友一看屋裡的情況,就知道是陳賡來了。果然,一群人笑著掀開被子,和尬笑的陳賡瞅了個正著。
後來,他們還是把東西給了陳賡。
不過,那些東西傅涯依舊沒有吃上,原來那些東西剛拿回來沒幾天,延安就回來了一批負傷的戰士。在傅涯同意後,把那些東西帶去給戰士們補充營養了。
陳賡和傅涯的孩子陳知建因為缺乏營養,瘦小還缺鈣。為了補充營養,陳賡和傅涯還想了一個笨辦法:曬太陽。他們心想,曬太陽可以補鈣。
陳知建長大後提起這件事,開玩笑地表示,自己現在這麼黑,說不定就是當時曬太陽太多了。
那個時候雖條件艱苦,但一家人聚在一起總是幸福的。
可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他們一直聚少離多。
因為戰爭,陳賡一直在前線作戰。有次,傅涯實在是太想他了,就帶著兒子千里迢迢去前線找他。因為分開太久,兒子已經不認得陳賡了,一邊說這個叔叔那哪裡來的,一邊把他往床下踢。
當時,陳賡看著妻兒滿心歡喜,不過他很快就皺著眉頭讓她趕快回去。因為前線戰爭激烈,每天危險還忙得很,如果傅涯留在這,那不久後其他戰士家屬也會紛紛趕來。
傅涯心裡也明白,為了支持陳賡的工作,一家人沒好好吃頓飯她就收拾東西,帶著兒子回去了。因為不能經常見面,書信成了他們聯繫的方式。
不過,因為作戰地點不固定,以前交通也不發達,能收到一封信並容易。
1951年,陳賡在朝鮮戰場作戰時,收到了傅涯託人帶來的一封信。
陳賡拿到那封信,忍不住讀了一遍又一遍。旁人見到了都忍不住笑話他,陳賡則毫不在意,笑著表示「人笑我痴,我卻痛快」「半個月來的焦慮化為烏有」。
不只是陳賡憂心家裡,傅涯也時刻都在為陳賡擔憂。但一旦上了戰場,兩人聯繫就難了,像這樣能順利收到信的情況終究還是少數。
這個時候,日記就派上了用場。每次陳賡出去打仗,傅涯就為他準備一個筆記本。回來的時候,寫滿的日記本會交由傅涯保管。而對於這些日記本,傅涯向來十分珍惜。
那時,保管日記的傅涯或許沒有想到,這些日記會成為陳賡去世後她的精神支柱。
- 【撒手人寰,留下遺願】
陳賡雖然英勇善戰,身強體壯,但因為連年的戰火以及高強度的工作,身體早就不如當初。
1954年,哈軍工初見規模,但他那時已經時常感到心絞痛。對此陳賡並不在意,還說:「我活著就要干!我要爭取再為黨工作二十年!」
此後,他果然又一頭扎進了工作中。
但遺憾的是,他的這個目標,終究是沒有達成。
1957年,陳賡因心肌梗塞被送進了醫院。兩年後,他雖感覺自己時日無多,但依舊反抗旁人減輕他工作量,讓他住院治療的行為。
1961年,陳賡去上海療養。當時正好是寒假,組織讓傅涯和孩子們陪著來上海照應。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的陳賡,一直把傅涯「打發」出去工作。
後來傅涯在整理遺物時發現,陳賡因為時常揉壓疼痛的胸口,襯衫的胸口處早已揉破。但那時在陳賡的安排下,傅涯每天都忙得團團轉,很少有時間陪在陳賡身邊。
一天,陳賡突然叮囑,讓傅涯以後常去看王根英的母親。傅涯感覺有些奇怪,因為之前都是他們一起去看望的。
自從結婚後,他們一直感動王根英的付出,時常去看她的母親,並將她的母親當做自己的母親贍養。王根英犧牲後,老人家大受打擊,身體不是很好,他們一直盡心照料。對老人如此,對孩子也是這樣。
當年,王根英和陳賡有一個孩子,名叫陳知非。1933年他母親被捕時,他才剛剛四歲,小小年紀的他不知道當時具體發生了什麼,邊哭邊等母親回來睡覺。平常,他和母親都是一起睡的,因為他會害怕。但那天,他哭到睡著了,母親也沒有回來。
之後,陳知非就一直跟著外婆和舅舅生活。但因為家裡條件艱苦,陳知非在稍微長大一些後,就開始謀生。他給人擦過鞋,也曾在凌晨4點起來批發報紙販賣。因為交通、通信等各種原因,他17歲才終於被陳賡找到。
傅涯心疼他的遭遇,一直把他當做親生兒子疼愛,而陳知非也對傅涯敬愛有加。
陳賡知道這些,如果可以的話,他想多陪陪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們,但來不及了。
陳賡去世的前一天,傅涯剛一進門,陳賡就說:「傅涯,你給我擀點麵條吃吧。」看著丈夫愈發蒼白的臉色,傅涯心裡頓時咯噔一聲。果然沒過多久,陳賡的臉色變得更加憔悴。
1961年3月16日,陳賡病逝於上海。
就在他去世前不久,他還曾試圖寬慰傅涯。他費勁扯出一個笑臉,幽默地說:「我有兩件事怕你經受不起。一,我要死了。而,你的更年期過不好。」
說這話的時候,他還故意插一句:「你的頭髮會『唰』一下就白了!」
而傅涯就守在他床邊,止不住地流眼淚。
陳賡去世時年僅58歲,那時傅涯43歲,他們最小的孩子才5歲。
陳賡去世後,傅涯花了好長時間來收拾悲痛的情緒。她紅腫著雙眼,開始整理他的遺物。通過那些日記,她似乎又找到了那個常跟她開玩笑的陳賡。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傅涯決定給陳賡寫傳。她在《光明日報》原總編穆欣的陪同下,一家家地找到陳賡的老戰友,用隨身攜帶的小錄音機,錄下關於陳賡的那些回憶。
等傅涯回到家,她就打開錄音,逐字逐句地整理資料。
終於,在她的努力下,1982年,《陳賡日記》出版。
傅涯不只為陳賡作了傳,還為陳賡的原配王根英烈士寫了《報國何計女兒身》。在編寫過程中,她不止一次地為陳賡和王根英流淚。
2010年1月4日,傅涯去世。她去世前,為了讓陳賡落葉歸根,還留下了令無數人意想不到遺願。她去世前,專門囑託子女把丈夫陳賡的陵墓遷出象徵著榮譽的八寶山,和他的前妻王根英烈士葬在一起。
2011年3月,陳賡的後人滿含熱淚,將陳賡、王根英、傅涯三人遷葬在陳賡的家鄉湖南湘鄉。
- 【小結】
有人說,傅涯骨子裡就是一個堅定的共產黨員。
她和陳賡的愛情,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二人因為共同的理想,積極投身到工作中去,也是因此,他們大部分時間都不得不分居兩地,這對相愛的兩個人來說是極為痛苦的。所以,傅涯攜子千里迢迢去前線尋夫,陳賡在戰場上收到書信後反覆翻閱。
他們不只有彼此,還有堅定的信仰和方向。
故而,傅涯疲憊至極找到陳賡後又立即回程,陳賡雖會因一封書信激動不已,卻從未將她困在身邊。這是那個年代的浪漫和情懷,雖然未在一起,但他們知道,縱然無奈身居異地,但他們在為了共同的目標竭盡全力。
傅涯在陳賡和王根英烈士都為了國家的和平和獨立,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後,歷盡千辛萬苦為他們作傳。她讓無數人認識到了王根英烈士的英勇事迹。除此之外,傅涯贍養了王根英烈士的母親,照料了她的孩子,更是讓她和陳賡合葬在一起。
她那對愛情的忠貞,對親情的眷戀,對信念的堅持以及對人性的升華,讓無數人敬佩,也讓無數人了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