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2022年07月06日15:59:31 歷史 1129

我國悠久的歷史放眼整個世界都是沒有人能夠匹敵的,那是因為從古至今,我國五千年的發展之中,這段歷史從來沒有間斷過,就像那漫天繁星促成的銀河一樣,從上古時期那不知名的世界一直蔓延到今天,九曲迴環但是從未間斷過。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我國的歷史就是這樣,或許在這段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崎嶇坎坷,甚至還一度面臨生死攸關的危亡時刻,但是我們的歷史從來沒有間斷過,這條星河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東西。

某天夜裡仰望星空,那一個個的閃爍都承載著一個動人的故事,那些淹沒在歷史河流中的大事件經常被我們提起來講述,而對於中國來說,最終要一段時間就是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了,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爭與和平就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狀態。

當然,這段紛紛擾擾的社會之中,和平還是維持在一種主流狀態的,因為在封建君主專制的體制要求之下,大的戰爭基本都是在改朝換代的時候才會爆發,畢竟一個朝廷有盛有衰,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那時歷史的必然,所以新王朝的建立,爆發戰爭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但是這種戰爭雖然規模比較大,但都是幾百年一回,所以對於古代社會來說,最普遍的戰爭還是當時頻繁爆發的邊疆戰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早期的統一都不能說是完全的統一,每一個國家在建立初期的時候都存在邊疆的困擾。

縱使是秦漢這樣無比強大的國家也不例外,但是每個國家針對這些不斷出現的邊疆困擾總會有自己的措施和對策,有些奇怪的操作我們可能壓根就沒聽說過,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秦漢時期針對匈奴的政策

首先,古代有一句話叫做山高皇帝遠,也就是說不管當時的格局怎麼變化,如何的改朝換代,總有一些地方是國家比較難管理的,因為那些偏遠地區存在許多的少數民族,這些人無論是生活地點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習慣都是與中原統治區格格不入的。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他們主要以游牧的方式為主,並且長時間不歸屬王化統治,養成比較野蠻的行事作風,這也就是我們將他們稱之為匈奴的原因,久而久之,那些游牧民族就經常在邊疆地區惹是生非,雖然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是給當時的朝廷也是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所以自從秦始皇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宏圖大願之後,先是進行了國內一系列統一,很快就進行了對匈奴方面的處理,當時的秦始皇還是非常有遠見的,為了能長久的維護邊疆的穩定,他先派遣大將蒙恬攻打匈奴,挫傷匈奴的銳氣。

我們知道當時的秦國正是處於全盛的狀態,所以在對戰匈奴的時候絲毫不慫,當時經常對邊關進行騷擾的匈奴也是沒想到會主動出擊,所以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之下直接遭遇慘敗,此後秦始皇直接下令修建了用來抵禦匈奴的長城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這項偉大工程的修建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從秦朝開始,這座長城作為對匈奴的防禦屏障一直在被修理和完善著,而後到了漢朝,對於匈奴的防禦差不多已經變成了常態化,後續的朝代甚至都出現了關於出征匈奴的經典詩句。

各種豪言壯語全都體現了當時針對匈奴的一些戰鬥和政策,漢朝的時候對於匈奴的方法相比秦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年漢朝建立初期的時候,漢高祖劉邦推行的是一種韜光養晦的一種懷柔政策,當時的匈奴看見朝廷是這種狀況,所以膽子就大了起來,不斷對漢朝的邊界進行騷擾,只不過當時天下剛剛穩定下來,並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所以當時劉邦採用的是防禦的被動政策。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其實早年的時候對匈奴並沒有採取什麼措施,因為當時的漢武帝正忙著用推恩令增強中央的權力削弱諸侯國呢,所以無暇顧及這些邊疆上的小規模叛亂,結果那匈奴因為朝廷的置之不理反而得寸進尺了。

於是漢武帝在推恩令實施得差不多之後,主動對匈奴發起了進攻,以大名鼎鼎的霍去病衛青為主要將領,主動出擊,這次戰爭,就是匈奴噩夢的開始,十八歲的霍去病風華正茂,第一次與匈奴的戰爭就大獲全勝。

然而此時對匈奴的作戰並沒有結束,而是乘勝追擊,發動第二次戰爭,直接拿下了河西走廊湟水谷底,第三次戰爭更加勇敢,霍去病身率騎兵,深入漠北,這一仗不但殺的落花流水,甚至還俘虜了匈奴的貴族,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可以說換來了邊疆地區長時間的和平,但是隱患還在。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無論是秦朝還是漢朝,都沒有將匈奴徹底根除,也就是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邊疆地區遲早還會遭到匈奴的騷擾,而後經過研究就會發現,當時的秦漢採取了一個共同的措施,那就是在邊疆地區種植榆樹。

當時很多人都感到非常奇怪,我們知道匈奴所生活的邊疆地區都是荒漠和連日的風沙,究竟為什麼他們要種榆樹,並且是只種榆樹而不種別的樹木呢?

強大的防禦作用

針對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說是防風固沙,要是如此回答,只能說明秦朝的將軍們理解得太過前衛了,如果說真要達到防風固沙的目的,那麼首先想到種植的應該是胡楊林,畢竟作為沙漠之中生命力最頑強的樹木,這是防風固沙的最好選擇。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其實當時秦漢在選擇栽種樹木的時候,已經想到了胡楊林這種樹木,但是在最後的篩選之中,最終還是將其淘汰了,只能說明一點原因,那就是胡楊林所起到的防風固沙的作用,並不是他們要的結果。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思想並沒有那麼前衛,對於他們來說,面對不斷騷擾邊疆地區的匈奴,唯一的目的就是防止他們的侵略,所以最終選擇大範圍的栽種榆樹,其實就是看中了其在防禦方面的巨大作用。

第一個優點就是生長速度快,我們知道,戰場之上的形勢是瞬息萬變的,為了更好地實現它的戰略效果,必須尋找一種生長周期比較短的樹木,最快的達到抵禦匈奴的作用,如若不然,人家都打過來了,你還是一片小樹苗在生長呢,這豈不是鬧笑話?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第二就是榆樹不但生長速度快,並且生命力非常頑強,不但能夠忍受多日的陽光,還能夠耐旱耐鹼,這種生活習性促使它在邊關大漠這種艱難的環境之下依然可以頑強的生長,此外,其成品樹木也有很大的戰略作用。

榆樹頑強的生命力和飛快的生長速度可以讓他在短時間之內長成參天大樹,並且榆樹在長大之後樹榦是非常多的,並且枝葉非常茂密,這是一種一舉兩得的事情,對於此地駐守的士兵來說,可以起到乘涼和避暑的作用,甚至可以規避荒漠由於大風引起的惡劣自然天氣。

對於匈奴來說,作為荒漠之中的游牧民族,榆樹可以對其入侵起到一個很好的限制性作用,那些騎兵在荒漠上可能還會放開手腳跑,但是有了這片榆樹林,他們的優勢就全然喪失了,要想騎馬通過這片榆樹林,那簡直是不肯能的事情。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其次就算是步兵行軍到這裡,榆樹林也會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當步兵或是騎兵偷偷穿過榆樹林的時候,都會讓榆樹葉產生動靜,從而引起駐守軍隊的警覺,避免被別人偷襲

有效的戰略物資

在古代的作戰過程之中,對於士兵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糧草了,當年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時候就是因為糧草短缺的問題而導致戰爭的最終失敗,所以說糧草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這種邊疆地區的防禦工作,糧草更加重要。

但是這些偏遠地區距離中央太遠,國家的長距離運輸根本就是不現實,所以大都採用就地取材自給自足的方式,這個時候,榆樹的作用就又一次體現出來了,說道吃,這榆樹就可以稱作渾身都是寶,因為它的果實樹葉甚至是樹皮都是可以吃的。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雖說口感不行,但是拿來應急完全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在作戰期間,有些危機情況有的吃就不錯了,後來我國三年自然災害,那最艱苦的時候,不就是靠吃樹皮度日的嘛,所以說邊疆地區的大面積榆樹,對軍隊來說完全就是寶貝一樣的存在。

另外,就算是那些經受不住惡劣環境死亡的榆樹,依然有著巨大的作用,榆樹的樹榦是非常堅硬的,對於當時的作戰軍隊來說,絕對是修建防禦工事的絕佳材料,由此可見,秦漢時期大範圍栽種榆樹,也是非常合理的地方。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人在邊關種榆樹?事實證明手段很高明 - 天天要聞

總結

由此可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僅包含在我們那些史書典籍和歷史文物之中,就連戰爭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戰爭上無力,道德上無敵 - 天天要聞

戰爭上無力,道德上無敵

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相關文獻來源。(龍顏大悅 耶律德光)遼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來信之後,他的心情用四個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開心壞了。自己的父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打遍草原大漠無敵手,可只要南下,總是吃虧,很大一部分
鄭州一五星級酒店擺地攤日入3萬/河南昨日最高氣溫43.2℃/日本教材污衊盧溝橋事變中方先開槍 - 天天要聞

鄭州一五星級酒店擺地攤日入3萬/河南昨日最高氣溫43.2℃/日本教材污衊盧溝橋事變中方先開槍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中心近日發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學苑、航港南苑、經開苑、文華苑、永盛苑、廣惠苑6個院區,3543套房源。詳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中心)▼⊙盧洛高速盧氏段即將通車!節省約1小時車程盧洛高速(盧氏...
原創首發七言詩•借刀殺人(三十六計之三) - 天天要聞

原創首發七言詩•借刀殺人(三十六計之三)

文/孫野借刀殺人小周郎,假請諸葛去劫糧。強中更有強中手,毒辣奸計變黃粱。註:黃粱——這裡是引申義,即黃粱夢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維孔明,說他足智多謀,請他去帶兵偷襲曹操糧草。曹操向來是偷襲別人糧草的主,肯定戒備森嚴,這不是讓諸葛亮白白送死嗎!
盛七小姐打官司(歐陽亮) - 天天要聞

盛七小姐打官司(歐陽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愛頤,是清末首富盛宣懷的第七個女兒。盛宣懷官做得大,以幫助李鴻章辦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時已經官居郵傳部尚書,生意做得更大。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