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較長 做個連載
記得關注謹防丟失
別人聽戲我唱歌
955年,濟南第六區改稱槐蔭區。那裡有一個大槐樹庄,槐樹遍地,槐花飄香。據說,是明朝初期的山西洪洞縣移民,為了懷念家鄉,開始種植槐樹,才有了後來的規模。
津浦鐵路濟南機廠位於槐村街,建廠的標誌中,就有一棵大槐樹。廠里的工人,有很多也來自全國各地,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濟南的新移民。廠西門不遠,就是一片「紅房子」,住著一百多名攜家眷來濟南的技術工人。
「紅房子」舊址
據《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二輯記載:「濟南的產業概況,以濟南津浦大廠為最大,新城兵工廠次之。工人們的生活最苦。」下班後,工人們無處發泄苦悶,有的互相串門吐槽在廠里受到的虐待,還有的則賭博,或借酒澆愁。
有一位姓張的老師傅為這些年輕人著急,「要想辦法給他們尋點樂,再苦也要活下去。」於是,他招攬大家去自己家裡散心。張師傅和他們下棋,教他們武術,給他們講《三國》《西遊》的故事。張師傅是天津人,說話哏,深受年輕人喜歡。不久,他家就形成了一個工人們自娛自樂的公共場所。於是,工友們就自己動手為張家大院蓋了門樓,並在門樓上掛出了「公所」的牌子,還立了公所的規矩:「一不信教,二不拜佛,三不吸煙,四不喝酒,五不賭錢,六不嫖娼。」
時間一長,張師傅的故事也講差不多了,能教的也都教了,自覺技窮。常來公所的一名油漆工李廣義帶來了一名年輕人,就是王盡美。
王盡美的故事全是新的,而且格外吸引人。他給工人們講的是蘇維埃革命,號召工人組織起來,爭取做社會的主人。
浦鎮機車廠的工會會長王荷波也到這裡,親自教大家認字讀書。第一課,他教給大家「工」這個字,把上面一橫說是天,下面一橫說是地,中間一豎說是一根頂天立地的柱子:沒有它,就要天塌地陷。」
通過王盡美和王荷波的講解,工人們明白了社會不應該是:「我們種麥子,人家吃白面,還嫌白面不好吃;我們忙蠶桑,人家穿綢緞,還嫌綢緞不美觀」,而是要建立一個自由公平的社會,讓工人們都能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
1921年6月,津浦鐵路大槐樹機廠工人俱樂部正式成立,這是山東第一個具有工會性質的組織。
工人俱樂部舊址
俱樂部在中大槐樹北街租了五間房子,購置了樂器,還請了一個人稱「戲簍子」的御戲子教戲,「公所」里耍把式、說書的工友也全搬到了這裡,很是熱鬧。工人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下了工吃罷飯,就急匆匆趕往俱樂部,有的學戲,有的學武術,有的學認字,有的下棋,其樂融融。
1921年的濟南被稱為曲山藝海,僅新市場內,就有戲院、劇場四處,茶園、茶社、茶棚多達二十餘家,每天上演著南詞北曲數十個曲種,鑼鼓喧天,紙醉金迷。
濟南曲山藝海博物館
這裡距工人俱樂部不到五公里,在那邊,夜幕降臨時,經常能看到王盡美的身影,他不會唱《響馬傳》,也不會《劉公案》,卻讓《天下工農是一家》傳唱在津浦鐵路濟南機廠的工人中間:
天下工農是一家
不分你我不分他
不分歐美非亞、英美日法俄德和中華
全世界工農聯合起來吧
世界太平
弱小民族開放自由幸福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