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明確了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歸之後,鄧公時常同身邊的工作人員念叨:等到香港回歸了,他要親自踏上那片土地,領略香港的風采。
可惜的是,就在香港回歸前的五個月,1997年的2月19號,為了香港能夠回歸做了不少努力的他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人們為他流淚,為他遺憾。跟在鄧公身邊的工作人員更是在看到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香港街頭之後,回想起了1982年的那個秋天。
正是在那一年,鄧公就香港回歸的問題,和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論戰。而鄧公憑著這中國的「底牌」讓撒切爾夫人乖乖閉嘴的一幕,也成了在場工作人員最崇拜鄧公的一幕。
這張「底牌」到底是什麼呢?究竟對撒切爾夫人帶來了怎樣的傷害呢?
自從「鄧小平將會在1982年9月24日的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撒切爾夫人,深度探討香港回歸」的消息傳出去之後,世界各國的記者都在翹首以盼這場「爭鬥」的開展。
一個是已經逐漸走向沒落的帝國,一個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興國家,到底誰會在香港的去留問題中拔得頭籌,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1982年9月24日的清晨,無數中外記者就扛著自己的「長槍短炮」趕到了人民大會堂的門口,期待著拍下鄧小平同撒切爾夫人會面的珍貴一幕。
撒切爾
在臨近九點前的幾分鐘,一向以「鐵娘子」自居的撒切爾夫人,邁著高傲的步伐出現在了人民大會堂的門口。彼時,剛剛贏得「馬島之戰」的撒切爾夫人信心滿滿,她從心底里認為自己能夠為英國爭奪下來香港的永久主權。
作為英國的第一任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對於英國的實力向來自信,她不信大英帝國會輸給中國。因此,哪怕是在和前來迎接她的鄧穎超女士握手的時候,撒切爾夫人的臉上都在洋溢著一種勝利者的微笑。
直到此次談判的會議室——人民大會堂福建廳的大門打開之前,撒切爾夫人的信心都是充足的。但是她沒想到,此次她和鄧小平見面的第一句話,就讓她差點接受不住。
鄧小平與撒切爾會晤
當撒切爾夫人一行即將走到福建廳門口的時候,福建廳的大門忽然從裡面打開了。從裡面走出來的鄧小平帶著工作人員快步走到了撒切爾夫人身邊,一種革命家身上獨有的威嚴感瞬間蓋住了撒切爾夫人身上的自信。
彼時,尚未領略到鄧小平高超的談判能力的撒切爾夫人,並沒有對鄧小平強大的氣場感到不適,她伸出手向鄧小平寒暄:「鄧先生,我作為英國的現任首相訪華,見到你很高興。」
鄧小平大笑著握住了撒切爾夫人的手:「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好幾個,但是我認識的現在都下台了。歡迎你來中國!」
聽到這句話,撒切爾夫人微微一滯。果然,高手見面,第一句話就出招了。或許是感覺到了棋逢對手,撒切爾夫人有些興奮地和鄧小平一同走進了會場,討論香港問題。
如果說有記者在的時候,中英雙方還能保持著友好的氛圍,但是自從記者被請離場之後,整個福建廳的氛圍逐漸形成了一種劍拔弩張的事態。
沒有接上鄧小平第一句話的撒切爾夫人,在記者離開之後就率先發問。只見撒切爾夫人坐在沙發上,盛氣凌人的抬著頭,她不急不慢的向鄧小平發難:「鄧先生,中國同英國在香港問題上,早就簽署了三個條約。既然這些條約仍然存在,那麼就必須得到遵守。」
左一:愛德華.希思
面對撒切爾夫人的這個觀點,鄧小平沒有一點生氣的模樣。畢竟,為了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早在1982年4月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訪華之後,英國就多次在國際媒體面前表達了這一觀點,並且獲得了歐美許多國家的支持。
可惜的是這個觀點對於新中國而言,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早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毛澤東主席就和黨中央的各位領導人們商量好了「三大外交政策」,分別是「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好屋子再請客」。
其中,「另起爐灶」和「打掃好屋子再請客」指的就是關於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餘勢力和特權,新中國一概不承認,關於國民黨政府同世界各國建立起的舊外交關係,新中國必須重新審查與協定。
因此,清政府同英國簽署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新中國都是不承認的,新中國也不會和清政府一樣「賣地求榮」。不要說三份不平等條約,就是一百份不平等條約,中國政府照樣會收回原本就屬於中國的領土。
早有準備的鄧小平不僅沒有和撒切爾夫人討論這三個不平等條約,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次談判要討論的問題有三個:除了香港回歸中國的問題,分別是1997年要採取什麼方式來管理香港,讓香港繼續繁榮,另一個則是中英兩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保證香港在1997年回歸之前不出大波動。
其實這三個問題就是關於1997年回歸前、1997年回歸後和1997年回歸後三個方面。當然,問題的重點在於回歸前和回歸後,香港回歸,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為了表明新中國收回香港的決心,鄧小平還向撒切爾夫人舉了個例子:「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看到鄧小平如此強硬,撒切爾夫人也不甘示弱,她仍舊氣勢洶洶地表示,香港的繁榮發展,是在英國的統治下實現的,也只有英國才能保證香港的發展,不能單方面由中國將條約廢除。
撒切爾夫人一再拿條約「要挾」中國的態度,讓鄧小平逐漸被激怒。他忍不住向一旁的助手低聲抱怨:「我簡直沒法跟這個女人談,她根本不講道理!」
眼見中國絲毫不肯讓步,撒切爾夫人甚至還亮出來了自己的「底牌」:「如果你們堅持要宣布收回香港,那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英國會使用非和平方式保留對香港的治理權」
一百多年以前憑藉著大炮和武力搶奪了中國地盤的英國,直到一百多年後,還妄圖用武力威脅中國。尤其是英軍剛剛在阿根廷群島打了個勝仗,此時的撒切爾夫人頗有一些耀武揚威的意思。
但是,經歷了一百多年戰火洗禮的中國又豈會害怕英國人的武力威脅呢?作為從戰爭年代走出來的領導人,鄧小平聽到撒切爾夫人用武力威逼中國,大笑了起來:「如果我們雙方在一些原則問題上達不成協議的話,中國也要另外考慮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了。」
一邊說著話,鄧小平同志一邊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順道還換了換自己的坐姿。但就是在這樣氣定神閑的狀態下,他說出了一句讓撒切爾夫人臉色鐵青的話:「中國人窮是窮一點,但打起仗來是不怕死的。」
看著因為自己的一句話就臉色大變的撒切爾夫人,鄧小平也沒有了任何拐彎抹角的意思,既然英國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那麼中方也沒有什麼好隱瞞的了。
鄧小平往沙發上靠了靠,像是想要給廳內壓抑的氣氛找一點緩和的話題:「中國政府一直希望擴大東深供水工程的規模,進一步解決香港居民的用水問題,也一直在這件事情上努力。希望未來,香港居民的用水問題能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鄧小平的話音還沒有落地,撒切爾夫人的臉色就變得更加難看了。她沒有想到,原來新中國一直在為收回香港而努力,更沒有想到,為了等到收回香港的這一天,中國已經努力了20年。
1963年,香港迅猛發展的前期,這個三面環海的城市經歷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旱災。儘管香港是個海濱城市,但是淡水資源十分稀缺,面對如此嚴重的旱情,彼時的港英政府束手無策,只得強制限制供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個小時。
這樣的政策讓生活在炎熱氣候中的香港居民苦不堪言,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為繼。就像受苦的孩子在危急關頭總是首先想到父母一樣,香港中華總商會等組織代表350萬香港同胞向祖國大陸請求援助。
彼時的中國其實家底也不豐厚,但是絕對不會對同胞袖手旁觀。收到消息的黨中央當即指派廣東省每天免費為香港市民供應自來水兩萬噸,同時著手修築了「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利用現代技術引東江之水緩解香港困境。
1964年2月20日,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批示下,東深供水工程全線開工。中國人民用自己強大的基建能力,迅速調取了東江水為香港「解渴」。
儘管後來香港的旱災隨著天氣的變化得到了緩解,但是一直都很缺水的香港還是無法斷掉東深供水工程這條「大動脈」。
為香港修建供水工程
尤其是英國政府看到中國大陸願意無償幫助仍是他們殖民地的香港,便不斷地和中國談判,不斷加大東深供水工程對香港的供水量。
到了1982年,東深供水工程每年都要為香港供水17.43億立方米,為香港的千家萬戶提供著自來水。
如今鄧小平提起東深供水工程,無非是想告訴撒切爾夫人或者說英國政府兩件事:第一,香港的自來水「大動脈」掌握在中國手裡,如果英國真的要對中國用強,供水工程一關,整個香港的自來水供應對於英國而言都是一個大問題,到時候的香港市民肯定會對英國政府不滿。
第二,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即便不是和中國大陸相連,但是大陸居民和香港居民的血脈親情是斬不斷的。英國解決不了的香港問題,中國可以解決;英國無法為香港提供的保障,中國可以提供。因此,無論中國是用哪種方式收回香港,都是大勢所趨,更是歷史必然。
中國的這張「底牌」,不僅僅是一步19年前就下了的大棋,更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血肉親情。
認清局勢的撒切爾夫人向後仰倒在沙發上,來時氣勢洶洶的她如今只能仰著脖子大口喘氣,她努力地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好半天都沒說話。
經歷了六個小時的談判之後,撒切爾夫人強裝優雅地走出了會議室。必須要將香港歸還給中國的現實,讓這個不可一世的「鐵娘子」有些疲憊。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向以優雅著稱的她摔倒在了人民大會堂的台階上,就連鞋子和手提包都散落在了地上。
儘管身旁的工作人員迅速將她扶了起來,得知了消息的鄧小平也向工作人員表示,給撒切爾夫人留一點顏面。但是在場的數百名中外記者誰都不肯放過這個頭版頭條,第二天,撒切爾夫人摔倒的照片就流傳到了世界各地。
香港回歸
1997年,歷經千難萬險,香港終於回歸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在7月1日0時0分的換防儀式上,無數冒雨趕到了現場的香港市民伴著會場上空響起的《義勇軍進行曲》激動的唱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那是屬於回家的孩子,最美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