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終讓關羽守荊州,而不是趙雲,大有文章

2022年07月02日14:04:02 歷史 1837

這是一段關於三國里的小故事。然而能引發我們現在的諸多思考。

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軍師龐統攻打的雒城,結果中了蜀中名將張任的埋伏,軍師龐統不幸被箭射死。

為什麼最終讓關羽守荊州,而不是趙雲,大有文章 - 天天要聞

劉備

此時的劉備帶著兵馬準備攻打益州,聞此噩耗,不得不停下進攻的步伐,思索再三,只好派關平去荊州請諸葛亮,謀劃兩路夾擊,奪取益州。

諸葛亮得知關平告知前方戰事後的詳細情節,以及軍師龐統不幸遇難的消息,痛哭不已,傷心欲絕。看來兩人的關係也是非同一般。話說回來,悲傷歸悲傷,戰事吃緊,軍事行動還要繼續下去。諸葛亮被點名要去馳援主公劉備,他自身也是迫不得已。可這荊州派誰留下來看守呢?荊州當時是至關緊要的後背,萬一失手,對他們來說將是無法接受的。諸葛亮明白這一點。


為什麼最終讓關羽守荊州,而不是趙雲,大有文章 - 天天要聞

諸葛亮

當時有四大人選?分別是關羽趙雲張飛糜芳

諸葛亮中意的人是趙雲,足智多謀,遇事沉著、冷靜。當然論功夫也是強悍無比。況且趙雲是諸葛亮的心腹,自己人。如果留他看守,可以說是萬無一失。

為什麼最終讓關羽守荊州,而不是趙雲,大有文章 - 天天要聞

關羽

可是最終為什麼選擇了關羽呢?關羽是劉備的結義三兄弟中的一員,屬於劉備的人,至關重要的荊州,派自己人趙雲看守,主公劉備會怎麼想?有沒有疑心。這一點諸葛亮也是思索良久,他不能給主公劉備造成顧慮,以為他諸葛亮留有後手,有謀反的心。所以最終選擇了關羽。當時還問了關羽兩個問題:

1.如果孫吳前來攻城,你作何應對?關羽答道:孫吳有何懼,出門迎戰。

2.如果曹魏也同時來攻城,你又有何應對?關羽答道:分二路軍隊迎戰。

當時諸葛亮的心就涼了,他已經知道了荊州是守不住了,必丟無疑。

為什麼最終讓關羽守荊州,而不是趙雲,大有文章 - 天天要聞

張飛

有人會說當時還有兩個人呢,張飛為何不選?張飛和關羽一樣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也是劉備的人,但張飛的性情和莽撞是盡人皆知,徐州都守不住,何況荊州。如果讓他來守,還不如直接棄城來的乾脆。


為什麼最終讓關羽守荊州,而不是趙雲,大有文章 - 天天要聞

糜芳

那隻剩下最後一個人,糜芳。從血緣關係上來看,他是劉備的二舅哥,劉禪的二舅舅,可謂是皇親國戚。留守的話從身份地位上來說,合情合理。奈何武力值不行,恐不能服眾。於是就排除了。

其實諸葛亮也是摸清了主公劉備的心意,雖未提讓誰留守,但派來傳信的是何人?關平啊,關平是關羽之子,劉備的用意,諸葛亮能看不出來嗎?

諸葛亮無奈之下還是要關羽留守,雖略感憂傷,但也盡自己最後的一份提醒,留給關羽八個字,讓他一定謹記: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為什麼最終讓關羽守荊州,而不是趙雲,大有文章 - 天天要聞

趙雲

奈何天不遂人願,關羽的性情和傲慢決定了失守的結果,他盲目北伐,被曹魏和孫吳合擊,後來敗走麥城,還丟了自己的性命。

故事的結尾:我們從這裡不難看出,諸葛亮明知到的結果,可是最終還是不得不這樣安排,人生確實有諸多無奈,並不是靠自己能夠改變的,考慮的越多,顧慮的越多,往往失敗的可能就越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兩尊明代金佛差點流失海外 北京一拍賣行員工因走私文物及多件觀賞石獲刑 - 天天要聞

兩尊明代金佛差點流失海外 北京一拍賣行員工因走私文物及多件觀賞石獲刑

利用拍賣行員工身份,將貨主委託的拍賣品低價僱人夾帶運輸進出境,6月20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四中院獲悉,近日,北京一名拍賣行員工因走私多件拍品獲刑。值得注意的是,該名員工走私的拍品中,有兩尊明代金佛,該案也是北京首例以走私文物罪判決並成功從我國香港地區追迴文物的案件,有力打擊了走私犯罪,保護了國家文...
賴清德叫囂「拒統」,稱首戰即終戰是投降論述 - 天天要聞

賴清德叫囂「拒統」,稱首戰即終戰是投降論述

在意識到自己的「520」演說引起了兩岸巨大震動之後,「台獨」頭子賴清德就開始想盡辦法撇清自己的責任。但這些表面功夫只能用來糊弄不熟悉中文表達的西方媒體,當賴清德面對島內民眾時,露出的則是另外一幅嘴臉....
看大決戰三部曲,談談多線作戰的規律 - 天天要聞

看大決戰三部曲,談談多線作戰的規律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許多角度來談,比如組織度、政治、經濟等。但戰爭畢竟是戰爭,戰爭雖然是政治的繼續,但政治鬥爭一旦轉變為軍事鬥爭,就必然要遵循軍事的規律。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314) - 天天要聞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314)

根據華北軍區、西北軍區、廣東軍區和廣西軍區的報告,在應整編的部隊和機關中,在實行整編之前應當和可以進行一次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