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她的情緣開始在一個混亂動蕩的年代,國家貧弱,山河破碎,孱弱的民國滿足不了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百姓的愛恨情仇被時代的洪流撕裂成為了無限放大的悲劇。他生如草芥,卻有著一腔報國之志,在結婚三天之後,義無反顧地走向了革命之路。她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女人,沒有風花雪月的風情,也沒有精才艷絕的才氣,只是默默地將丈夫送上了報國為民之路。
1928年除夕夜,池煜華和丈夫舉辦了一場樸素而簡單的婚姻,沒有鳳冠霞帔,沒有張燈結綵,更沒有賓客祝福,八仙桌上那對燃燒的喜燭是這對新人關於婚禮最溫馨浪漫的記憶。雖然生活艱苦,但是池煜華對此很滿足,她9歲那年被父母賣到的條件還算良好的李家做了童養媳,李家人對她很好,她的丈夫對她也很尊重。
池煜華是一個在傳統的環境下長大的女子,她接受了這場既定的命運,願意和這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男人廝守終生。可是在新婚之夜,丈夫卻告訴了她一個驚人的秘密「煜華姐。只有跟著共產黨幹革命,打擊土豪劣紳,才能讓老百姓都吃上飽飯,我們才有好日子過,你等我回來!」
她心裡明白革命是要殺頭的,她清楚地記得1927年發生的那場慘案,可命運之神卻要牽引著她丈夫走向那條早已設計好的路,但是看著丈夫堅毅無比的眉眼,她最終還是把阻攔的話咽下了。她雖然沒有讀過書,但也知道男子當有鴻鵠之志,在丈夫接受組織調任的那一天,她含笑把丈夫送到了路口。
那一年,她的丈夫李才蓮才16歲,原本應該是在父母膝下撒嬌的純粹少年,可他卻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振興民族的重任。李才蓮離開的那一天,他們的婚禮才剛剛過去三天。
1933年,李才蓮已經是土地革命時期較為出眾的年輕領導之一,而他們在這個時候也匆匆見過一面。
1934年,李才蓮有機會路過老家,因為時間匆忙,他和妻子約定在縣城見一面,但因為時間緊迫最後沒有見成,兩人都以為這次和上一次一樣只是一場短暫的離別,卻沒有想到戰爭卻撕裂了兩人見面的可能,從此天各一方,杳無音信。
漫長的時光里,公婆先後離去,唯一的孩子也離她而去,留給池煜華的漫長而又孤獨的等待。此後的許多年裡,池煜華再沒有打聽到丈夫的任何消息,眼看著紅旗招展,眼看著四海之內海河晏清,她還是沒有等到他。
新中國成立之後,組織對池煜華非常關心,給她準備了條件很好的住所,可是她遲遲不願離去,她始終相信她的丈夫李才蓮會回來找她。
直到1983年,她才等來了一張遲到的烈士證書,薄薄的一張紙代表著一個人一生的榮耀,也記錄著另一個人一生的辛酸和等待。這個頭髮花白的老人在看到這張信的時候淚如雨下。
她一心一意等待的那個人,在48年前就已經犧牲了。最終,她於2005年離世,她用了72年的時光,終究還是沒有等到那個人。
李才蓮在黨內有著重要的職務,因此一直被國民黨反動勢力通緝,1935年,因為叛徒警衛員的出賣,他所率領的部隊受到了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圍剿,他因為叛徒在後方放冷槍而身受重傷,最後慘遭敵人殺害,年僅22歲。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或許想起了那個在家鄉一心一意等待著他的妻子,但是最後,他還是為了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