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9年開始到2017年,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的援助國。對華援助總額達到3.65萬億日元(合2551億人民幣),累計援助建設231個項目。援助中國這麼多錢,那我們要不要對日本說聲謝謝呢?
別急著下結論,先捋下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都知道,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國之一,對包括亞洲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戰敗國日本在道義上理應對受害國加以賠償。作為亞洲最大的受害國,中國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獲得過賠償。
從1979年開始到2017年,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的援助國。對華援助總額達到3.65萬億日元(合2551億人民幣),累計援助建設231個項目。援助中國這麼多錢,那我們要不要對日本說聲謝謝呢?
別急著下結論,先捋下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都知道,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國之一,對包括亞洲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戰敗國日本在道義上理應對受害國加以賠償。作為亞洲最大的受害國,中國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獲得過賠償。
這個時候,中國還不知道,日本有一種叫ODA的政府開發援助項目。早在1954年,日本就加入了英聯邦國家發起的科倫坡國際互助計劃。之後便提出自己的一項官方開發援助計劃,全稱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簡稱ODA。這項計劃,要求發達國家以資金和技術援助、教育培訓計劃幫助東南亞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日本就這樣捐助了菲律賓、印度,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以前侵略過的國家。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華夏大地,同年10月,總設計師訪問日本,這是中日自1972年建交以來,中國領導人首次踏上日本的土地。訪問期間,總設計師先後參觀了新日鐵公司、松下電器等日本著名企業,還乘坐了從東京到關西的新幹線列車,並表達了想要在技術與資金上跟日本合作的意願。從日本考察回國後的幾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總設計師宣布「將階級鬥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新中國之前收到的國外援助,僅有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在中國50年代到70年代之間給予的工業援助。在1950年到1959年期間,前蘇聯一共援助了中國154個工業項目,其中,國防工業44項、冶金工業22項、能源工業52項、機械工業24項、化學和輕工業,涵蓋了一個工業國所需要的一切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工業體系。1960年,中蘇關係急劇惡化。蘇聯單方面撕毀一切同中國已簽訂的援助協議,並撤回全部援華專家,造成多個蘇聯援建項目中斷。幾年後,中國提前還清了蘇聯貸款,總結經驗認為即使是「同志式的援助」也是靠不住的,對於接受外國貸款一直持比較消極的態度。
此後,中國一直沒有向外國政府借款,奉行「獨立自主,自立根生」經濟政策。對外國資金的利用,僅限於銀行間的小規模拆借。改革開放要搞經濟建設上設備,可家裡又沒錢怎麼辦?中國外匯儲備由1978年的20億下降到1979年8.4億美元,1979年上半年更是跌倒了1.67億美元。中國1978年貿易赤字達到129億美元,包括寶鋼在內63.6億美元成套設備技術合同被迫終止或凍結。為尋求資金,我們不得不尋求向西方國家借錢去發展。
西方各國倒是都表示願意借錢給中國,但各國審批流程和行政效率不同。日本貿促會關西本部會長木村一三率團訪京,帶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日本政府有一種援外貸款,旨在幫助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8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發展經濟。在日本三番數次邀請下,身為貓論的創造者,總設計師當即拍板:如果條件符合,就申請日本的援助貸款。
1979年,曾經的外相大平正芳升任日本首相。訪問中國期間,高調宣布日本願為中國經濟開發提供援助。隨後,日本政府批准了總額3300億日元的,首批六個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由於中國缺乏配套建設資金,最終改為4個大型基礎項目,即「兩港兩路」:秦皇島港、石臼所港、北京—秦皇島鐵路和兗州—石臼所鐵路。除ODA以外,日本還提供了三批能源和其他一些基礎設施貸款,主要用於油田、煤礦的建設,總計金額約為1.7萬億日元。中國外匯儲備此時僅剩1.67億美元,日本給的貸款總額已超過了中國的全部家底,說是雪中送炭,也是事實情況。
日本對華ODA援助歷史從1979到2017近40年,對華援助總額達到3.65萬億日元(合2551億人民幣),累計援助建設231個項目。在全國各項基礎建設中,到處都有日本對華援助的身影。整個援助項目,其中低息貸款達到3.31萬億(合2317.9億人民幣),無償資金援助累計達到1398億3300萬日元(合97.73億人民幣),技術合作累計金額達到1849億200萬日元(合135.37億人民幣)。
不過經濟開發援助,並非是戰爭賠款。其中無償援助份額只佔總援助金額的5%左右,佔大頭的還是以技術援助和低息貸款為主。如果是賠款是無需償還的,中國一直按時歸還日元貸款的本金和利息(日本貸款時以美元結算,中國歸還時則以日元結算,前十年只償還利息)。上世紀80年代廣場協議後,日元一路走強,短時間升值幅度兩倍多,加重了中國的還債負擔。中國兩位總理副總理訪日,都談過因為日元大幅升值而產生的溢債問題,但日本並沒同意減免債款。中國一直挺到亞洲金融風暴,日元大幅貶值,還款壓力才大幅緩解。
儘管89.7%是有償貸款援助,但日中開發援助依然幫了中國大忙。在改革開放初期,日元貸款超過我國利用外資的五分之一,中國利用這筆資金開展投資長、見效慢的大型基礎項目建設。比如1984年修建的中日友好醫院和1988年修建的中國最早的康復中心,都是藉助日本對華援助款與日本的技術力量完成的,而北京地鐵1號線、13號線的建設中,同樣用到了日本貸款。1993年,號稱全國第一大的污水處理廠,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正式投入使用,其建設資金中就有26.4億日元為日本提供的貸款。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武漢天河機場同樣都有日本貸款的支持。
截至2000年,中國鐵路電氣化里程中,有3842公里利用了日本貸款,佔到了總量的25.8%。此外,我國還利用日元貸款建設了359個萬噸級以上大型船舶停靠碼頭,佔全國碼頭總數的11%。日本經濟援助還培養了35000多名中國技術人員,派遣了超過9000名日本專家到中國進行指導。
無利不往地「援助」
有人說,日本是出於中國政府主動放棄戰爭賠償要求,心存感激才給出的援助。蛋哥要說,國家之間的交往,情感方面是微不足道的,利益才是永恆的天平。我們和老大哥關係算好吧,換個領導人還不是一樣說翻臉就翻臉。
1970年代末,日本已經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產業如日中天,而軍事上嚴重依賴美國,幾乎赤手空拳面對蘇維埃的核鐵拳與鋼鐵洪流,急需拉攏中國;為匹配經濟大國的地位,戰敗國的日本謀求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地位,需要重返聯合國五常大佬之一的中國搞好關係。
兩次石油危機,能源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十分重視發展與中國的能源貿易;中國剛開放國內市場,資本家都看好這塊蛋糕,正好藉此消化過剩的產能。利用經濟援助可以培養市場,搶佔經濟利益。
截至2005年底,日本的對華無償援助額相當於1993年至2005年期間歐盟國家對華無償援助承諾額的兩倍多。日本也同樣在中國收益頗豐,中日貿易額在1979年還是六十六萬美元左右,到2007年飆升至兩千三百多億美元,直接翻了35.8萬倍,這個倍數大的嚇死人。
隨著中國經濟日益發展壯大,中日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1981年,寶山鋼鐵廠因未按原計劃購買機器,引發「寶鋼合同變更問題」,令寶鋼一度陷入資金困境,直到1985年9月,寶鋼廠1號高爐才得以開爐投產。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日同盟調整了新目標。1995年,中國兩次核試驗,日本就正式凍結了除人道主義緊急援助和民間援助以外的所有無償援助,令援助金額從1994年的約78億日元驟降至約5億日元,以此來威脅和制裁中國。
不過,縱使日本方面小動作不斷,依然無法改變中日國力逆轉的趨勢。2007年後,日本基本停止了對華援助貸款,ODA僅限於少數無償捐助和技術援助,規模有限。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任日本外相前原誠司公開講話稱,日本的援助是針對的是發展中國家,中國已經超越了日本,再進行同樣的援助就有些不合情理了。
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隨即宣布,日本將全面停止對華ODA無償援助和技術支持,除已有項目繼續進行,不再推出新援助項目。這一年,恰逢中日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事實上,即使沒有貸款援助,以鄰為善的中國也不會在歷史問題上刻意「為難」日本,主動挑起中日關係的矛盾。而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的底線,日本卻妄圖想通過所謂的「經濟幫扶」去改變歷史,甚至希望中國會放棄主權,這也是不現實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經濟損失高達6500億美元(73.5萬億日元)。蘇聯從德國獲得120億美元的戰爭賠償;猶太人從德國獲得600億美元的賠償。戰敗後的日本,對世界15個國家賠償了22.3億美元(2525億日元),中國政府雖然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賠償,但日本軍國主義對於中國國民造成的損失和賠償要求,我們在任何場合都沒有宣布予以放棄過。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於日本,更多的是懷著一種「該感謝感謝、該銘記銘記」的愛恨分明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