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的一生是傳奇般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在多爾袞的一生中,充滿的就是江山和美人,在江山和美人之間,多爾袞似乎什麼都沒有得到。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的異母弟弟。然而,這種優渥的出身地位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好處。在多爾袞少年時期,父親努爾哈赤去世,隨即母親阿巴亥被逼殉葬,那一年,他也不過15歲。
很多人對多爾袞的標籤是:雄才大略,少年得志,是個十足幸運的少年。然而,事實的背後卻是:在父母均辭世後,一瞬間突然長大的殘忍。生活的苦難教給了這個少年一個處世的道理——在還未穩定的大清王朝,要做的就是學會夾縫中求生存。
他一方面緊跟皇太極,博取他的歡心與信任,如履薄冰地生存著,而又處處不讓皇太極看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他在戰場上顯示出了超人的勇氣與才智,為能帶給他安全感的江山做著誓死的努力。
自古英雄無好的下場,用在多爾袞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清朝一共有十二個皇帝,後人記住了順治、康熙;記住了雍正、乾隆;甚至連傀儡皇帝咸豐、溥儀都耳熟能詳,但這個在馬背上征戰一生的多爾袞,卻早已跳出了歷史的舞台。
很多人說,大清王朝是屬於多爾袞的,因為他是完成大清一統基業的關鍵人物。清史學者孟森也曾對此評價說:「清之入關創業,為多爾袞一手所為。」然而,本應帶給多爾袞安全感的大清,卻讓這個少年背負了兩百多年的罵名。
皇太極死後,炙手可熱的皇位一時懸空,不少人認為,這下終於輪到了多爾袞,可他卻選擇了放棄。放棄了皇帝的寶座,放棄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江山,轉而推薦孝庄皇后的兒子登基,也就是後來在他死後不出半年,就把他撤出宗廟,否認他生前全部功績,抄掉所有家產,毀他墓葬的順治。
這個生前擁有著功高震主的名聲的多爾袞,死後卻如此不堪,活成了世人心中可悲可嘆的無冕之王。帝位易取,江山難求,二者必擇其一時,為了一句諾言,他選擇了後者。史料中對多爾袞身邊的女人並無過多的介紹,唯一和他扯了一生關係的卻是一輩子都未曾得到過的孝庄皇后——大玉兒。
那一年,皇太極頷首示意:「玉兒,見過我的十四弟,他叫多爾袞。」他少年得意的眉眼驀地撞上了她未來得及褪下嬌羞的臉,一瞬間被定格的空間里,傳遞的全是難以置信的事實。離別時,她還是他甘願征戰沙場的女人,再度重逢,她卻嫁為人妻。
在《美人無淚》中,韓棟扮演的多爾袞,曾對大玉兒說過這麼一句話: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背叛了你,我多爾袞永遠都站在你這邊。他確實做到了。她想要幸福,他不敢去打擾,就在一邊默默地看著也好。可她要得太多,除了幸福,她還想要大清,想要本該屬於他的江山。
皇太極死後,孝庄找到多爾袞,她讓他答應不爭搶江山,一生一世保護著她的兒子。那一刻,他是累的,累到絕望,因為他忘了,現如今彼此都不再是把誓言看得比命重的人了。
這中間夾雜著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太多的物是人非和太多難以擺脫掉的枷鎖,她不再是那個一心只愛他的玉兒,他也不再是多爾袞,這些年來的變遷,歲月又分別賜予了他們另一個不同的名字——孝庄皇后、攝政王。
他默許了,為了她的幸福,他一下子失了江山還賠了美人,他這一生,為了一個情字,搭進了太多。前些年,曾在網上看到過這麼一句話:每個人都想要一個皇太極,最後發現最愛自己以及自己最愛的卻是多爾袞。
在電視劇《孝庄秘史》中,大玉兒曾質問多爾袞,說道:「你寫了什麼,還記得嗎?誓保吾皇,不生異心,如有違誓,短折而死,是你發誓效忠我兒子。」多爾袞痛心地回道:「玉兒,你咒我,為了你,我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我恨不能把自己的心都挖給你。」
他拋卻志向,讓出皇位、隱忍一生只為等她,而孝庄只用了一個荷包,便為她的兒子換回了一座江山。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行獵時,不幸墜馬跌傷,醫治不得要領,十二月九日他攜帶著對這個世界所有的無奈與不舍,死於喀喇城。
都說皇太極對宸妃寵愛有加,順治帝對董鄂妃痴情,乾隆對富察念念不忘,可那都是皇權在握後畫龍點睛的一筆。唯有多爾袞,為了心頭的白月光,戎馬一生,拱手讓出江山。半生馬鞍上,生命懸於暗箭明搶,卻不知所為何來,那些本該屬於他的,竟一樣都未曾真正得到過。回首往生,愛情、親情、抱負一樣都沒有眷顧過他,奮鬥一生,最後落了個兩手空空與揮之不去的罵名。
少不更事時,不幸失去了父母;
初懂愛情時,失去了喜歡的人;
年少有為時,又失去了皇位;
國家安定時,怎無奈痛失了長兄;
威望正隆時,卻失去了自己。
他的一生是謎一樣的傳奇,喜歡他的人,認為他戰功顯赫,地位極尊,權傾朝野;同情他的人,又認為一諾千金到盡頭,不服君王不負卿,他統統都做到了,竟落了個如此下場;討厭他的人,認為這是上天施給他的報應。雄才大略,戎馬一生,這個在馬背上度過一生的男人,所有的功過是非統統留給了歷史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