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他的謀略和口才都是中國歷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憑著一人之力,就促成了自己終生的榮華富貴。
就謀略而言,呂不韋不僅謀得深、算得遠,而且謀得全,算得廣,他共分了四個步驟來進行謀劃:
當他看到公子異人時就覺得奇貨可居,是一個能夠贏得整個未來的上佳投資項目,於是他說服異人聽他指揮。
這個「奇貨」要想推銷出去、這份投資由風險轉化為巨大利潤,還是需要作出艱苦的努力和費力的工作。他不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計到華陽夫人及其弟弟的潛在的、迫切的需要,使華陽夫人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為異人奔走,使秦國開始向趙國要人。
接著他又遊說趙王,以長遠的利益說動趙王送歸異人。
人接回後呢?為更上一層樓,他在異人身上下了點工夫,使秦王最終立異人為太子。呂不韋在兩國間穿針引線、巧妙安排、運籌得當、步步迭進,他真是一個一流的策劃家、設計家。完成他的這次交易,實際上是個大工程。要調動事主、接人的秦國、放人的趙國、認兒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等,龐大而複雜,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細緻不可。
後來他官至秦國丞相,可謂盛極一時。
那麼這樣一個擁有雄才大略的人是怎麼死的呢?
死於自殺。
歷史上呂不韋是飲鴆自盡的。
秦王想殺掉相國呂不韋,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勞,還有很多賓客辯士為他說情,所以秦王不忍心處罰呂不韋。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職務。等到齊人茅焦勸說秦王,秦王這才到雍地迎接趙太后,使她又回歸咸陽,但把呂不韋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恐怕他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
呂不韋認為自己尊嚴受到傷害,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鴆酒自殺而死。
縱觀歷史,可以發現,像呂不韋這類的人物,他們的崛起往往與皇權的衰弱有關,貴族集團願意讓權,但是等皇權穩固以後,那類人大多下場凄慘,活著的時候被賜死的不再少數。
畢竟伴君如伴虎,誰能真正走入皇帝心裡,知道皇帝之所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