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朝鮮的艱難決策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時,金日成在斯大林的默許下,突然越過38線進攻南朝鮮的李承晚。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很快控制了朝鮮半島90%的土地和92%的人口。
但是,一切隨著9月15日麥克阿瑟指揮的仁川登陸而破滅。人民軍被一分為二,形勢迅速急轉直下,而且戰火很快燒到了鴨綠江邊。金日成向毛主席親筆寫出求救信,斯大林也要求中國出兵幫助。
圖 | 麥克阿瑟指揮仁川登陸
在剛剛建國還不滿一年,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面前,到底是出兵還是不出兵呢?與武裝到牙齒的美軍作戰,中國軍隊能戰勝他們嗎?如果輸了,那又會出現什麼局面呢?出兵朝鮮,也成為毛主席一生中最難做出決策的兩件事之一,另一件事就是1946年同國民黨決裂。
1950年10月2日和10月4日,圍繞出兵問題,中央領導人接連召開了兩次會議,但是意見非常難統一。第一次會議,大多數人都不贊成出兵。第二次會議,還是依然有少部分人不同意出兵,或者是晚出兵。彭德懷參加了第二次會議,但是沒有表態,他聽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就是要堅定的出兵。
圖 | 彭德懷軍事秘書
10月5日,中央領導人繼續召開會議。後來,據彭德懷的軍事秘書楊鳳安回憶說:彭老總當時就表態了,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但是如果讓美國佔領朝鮮,將來的問題更複雜。
最終,這次會議經過充分討論,出兵朝鮮的決策定下來了。10月8日,毛主席簽署了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
誰適合擔任志願軍主帥?
對於誰適合擔任志願軍主帥,毛主席早在朝鮮戰爭剛爆發時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在他心裡,粟裕和林彪是最合適的人員,因為他們兩個人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都非常豐富。如果硬是要分第一第二的話,粟裕可能更強一點,而且林彪評價粟裕有一句話:「粟裕盡打神仙仗。」
圖 | 擔任總參謀長的粟裕
1946年在國共合作破裂的第一年內,解放軍各大野戰軍共殲敵112萬人,而粟裕指揮華野殲滅43.4萬餘人,佔總數的39%。在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中,全殲號稱國民黨「天下第一師」的整編74師3.2萬餘人,蔣介石哀嘆:「這是我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在華野和中野參加的淮海戰役中,共殲敵55.5萬人,華野殲敵44.3萬人,佔總人數的80%。
雖然此時的粟裕才43歲,但身體已經非常差,在戰爭年代曾經受過6次戰傷,在頭上還有3塊彈片沒有取出。他親自向毛主席寫了一封信,說明自己的情況,希望毛主席能考慮別的人員。但是,粟裕是毛主席心中的不二人選,他只好先去剛組建的東北邊防軍擔任司令兼政委。後期,由於病情反覆發作,毛主席只好批准他休息。
圖 | 晚年的粟裕
於是,毛主席開始考慮當時的中南軍區司令員、原四野的主帥林彪擔任志願軍總司令。可此時的林彪也在養病,多年的戰爭生涯也讓他身體不堪重負。尤其在1949年的衡寶戰役後期,他只能躺在擔架上指揮戰鬥。在出兵朝鮮的問題上,林彪一直都是持否定意見。所以,毛主席最後也沒有選擇林彪。
陳毅主動請纓擔任
1950年9月,軍委在北京召開各大軍區負責人會議,主題就是商討出兵朝鮮的問題。會議間隙,陳毅對毛主席說:「我如今雖擔負地方工作,但只要前線需要,一聲令下我馬上可以穿上軍裝去朝鮮作戰。」對於陳毅的表態,毛主席聽了很欣慰。
圖 | 陳毅和毛主席
陳毅在共和國元帥中排名第6,是一名堅定的革命主義者。1927年10月中旬,南昌起義的部隊到達了江西南部安遠縣的天心圩,只剩下800多人。當時的朱德是紅9軍副軍長,而陳毅是73團指導員。
在我軍歷史上著名的「天心圩整軍」中,陳毅堅定支持朱德。隨後,800多人改為一個縱隊,朱德任縱隊司令,陳毅任縱隊指導員。1928年4月,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南昌起義的火種保存了下來。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陳毅因為在作戰時身負重傷,被留在蘇區領導鬥爭,在贛粵邊區領導了艱苦卓絕的三年鬥爭。1936年寒冬,陳毅身負重傷彈盡糧絕,被困在贛粵交界的梅嶺樹林草莽之中長達20多天,外有國民黨圍攻,內有叛徒告密陷害,九死一生。
圖 | 粟裕和陳毅
抗日戰爭中,1941年皖南事變後,陳毅受命重新組建新四軍,出任代理軍長,領導新四軍堅持華中敵後抗戰。解放戰爭時期,陳毅任華野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兩個人珠聯璧合,密切配合,指揮了宿北、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上海等諸多戰役,取得了輝煌戰績。
憑陳毅的個人資歷,是能夠勝任志願軍總司令這個職務的。但是,毛主席聽了陳毅的表態後,沒有直接答覆,表示要再考慮考慮。
毛主席婉拒陳毅
為什麼主席要再考慮考慮呢?因為此時的陳毅擔任上海市市長,上海又是當時遠東的國際大都市,被稱為十里洋場,是中國的商業和金融中心,這個位置非常重要。
上海戰役勝利後,毛主席就對治理上海有清醒地認識。他認為:「進入上海,中國革命要過一大難關。」所以說,如何治理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對於當時的黨來說是個難題。陳毅在上海市長的位置上卓有成效,不僅很快穩定了上海的局勢,而且讓這個城市走上了正軌,如果此時讓他帶兵去朝鮮,顯然不合適。
圖 | 毛主席
再其次,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是由副司令粟裕來承擔的,陳毅負責對大政方針的掌握和黨政軍民的總體協調,這在其他野戰軍中是絕無僅有的。陳毅曾經說:「我打仗,主要靠粟裕。」所以,陳毅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方面要相對弱一些。
最終,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後,選定彭德懷任志願軍總司令。在接受任務時,彭總剛毅果斷地說:「主席,我這個人的脾氣你很了解,我服從中央的決定!」
圖 | 彭德懷和毛主席
1950年10月7日這天,毛主席親自在豐澤園以家宴形式宴請了彭德懷,為他餞行。席間,毛岸英請求參戰。但是戰場太危險,彭總不同意,在毛主席做工作的情況下,彭總才同意。10月8日,毛岸英就陪同彭德懷到了東北。
圖 |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將士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打贏了新中國的立國之戰。也證實了毛主席的那句話:「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最終的戰爭結果證明,毛主席的出兵決策是英明的,彭老總的指揮是正確的,志願軍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