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是淮軍的發祥地,淮軍存在的40年間正是中國經歷「三千未有之大變局」時期,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淮軍將領的生平故事流傳至今。
為傳播屬於安徽獨特的歷史文化,從2019年8月1日起,安徽廣播電視台城市之聲製作推出歷史故事系列音頻《淮軍大起底》,今天請聽第297集《江南激戰》
平壤外圍沒有清軍布防,日軍對它的合圍變得很輕鬆,按照自己的部署,日軍分四路向平壤運動,在不到二十天之後,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湊巧的是,進攻平壤的日本陸軍也是16000多人,不過,他們的裝備比清軍要好不少。當然,這也不奇怪,葉志超部隊的大炮不是被日本人打沉到海底,就是他們自己丟掉了。
9月15號凌晨,日軍按計劃對平壤開始了總攻。戰役首先由大島義昌少將率領的混成旅團在平壤南戰場展開。大島義昌就是日本最早派到朝鮮的那支部隊的旅團長,在成歡和聶士成打仗的那支部隊也是他指揮的。因為剛剛取得了成歡之戰的勝利,大島義昌對眼前守衛平壤的這支清軍部隊並不放在眼裡,在發起總攻的前一天,他狂妄地與其他部隊的指揮官約定:「本旅團將以明日午前8時前後攻陷平壤,共握手於城中,以祝萬歲。」因為日軍計劃總攻在凌晨開始,就算零點開始,以他的意思最多最多也就只用八個小時就結束戰鬥。
凌晨4點多鐘,日軍先頭部隊悄悄地摸到大同江南岸一個叫船橋里的地方,清軍在這裡駐守了一支部隊作為前哨,雖然日軍利用夜色希望不被發現,但是,因為整個形勢已經很緊張了,清軍也日夜保持著極高的警惕性,日軍剛一接近清軍營地就被發現,清兵馬上鳴槍示警。日軍原先想偷襲的目的沒有達到,於是,立刻開始進攻,清軍也馬上反擊。雖然處在黑暗之中,但是,雙方槍炮的火光和巨大聲響打破了夜色和寧靜,平壤之戰打響了。
大島義昌指揮的進攻船橋里的日軍,一共有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有3600人。從人數看,一個聯隊應該是1200人左右,比清軍的兩個營稍多一些。清軍正面阻擊的部隊是馬玉昆指揮的毅軍和衛汝貴指揮的盛軍各一個營。如果以淮軍過去建制,一個營只有500人,兩個營是1000人,但是,據有的資料說,清軍當時參戰的是2000人。反正,就局部看,清軍人數少於日軍。
當時,日軍集中兵力進攻船橋里的三個陣地,大小火炮猛烈轟擊清軍堡壘。日軍正面的清軍部隊沒有裝備重武器,但是,因為大同江並不太寬,江北岸的清軍不斷地用大炮向日軍轟擊,支援南岸部隊,日軍軍隊被炮火壓製得也很厲害。據日本學者寫的《清日戰爭實記》記載:「大小炮彈連發如雨,炮聲隆隆震天撼地,硝煙如雲湧起,遮於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擊下,原以為敵兵會立即潰散。然而,我軍前進一步,敵軍亦前進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時,除使炮擊更加猛烈外,亦別無他顧。戰爭愈來愈激烈,乾坤似將為之崩裂。……日軍將領早即聞馬玉昆驃悍之名,今日始知果不虛傳。」
雙方互轟一段時間以後,天空漸漸轉亮。淮軍將領衛汝貴在大同江北岸的高地向對岸瞭望,發現日軍匆忙之間沒有佔據有利地形,於是,決定利用這個好時機,主動發起進攻。他親自帶領盛軍傳字正營200人過江,進逼到日軍近前。日軍沒有隱蔽物,又處於進攻一方,沒有構築工事,完全暴露在清軍槍口下,衛汝貴的部隊一陣射擊後,日軍傷亡不小。
日軍還有一個不利的方面是,清軍不斷通過船橋從江北向江南堡壘運送彈藥,而日軍沒有彈藥可以補充,加上他們開始想通過猛烈轟擊,一舉趕跑清軍,炮彈用量很大,時間一長,炮彈幾乎全都耗盡,因此,官兵士氣由高漲轉而低落。
隨著日軍炮火逐漸稀疏,清軍抓住戰機,在馬玉昆和衛汝貴的指揮下不斷反擊,戰鬥一直進行到午後。
下午2點半,日軍指揮官大島義昌發現部隊彈藥用盡,而且官兵始終沒有吃上飯,於是,下令停止射擊,撤離戰場,清軍也沒有追擊。
這次戰鬥,日軍將校以下戰死140名,傷290名,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也受了傷。日軍最終無功而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