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春天,毛主席在到南方視察的飛機上,看到了由中共新鄉地委呈送上來的《一個苦戰二年改變 了面貌的合作社》的報告,文章是封丘縣委介紹應舉社渡荒救災的情況和經驗。
毛主席看後浮想聯 翩,4月15日,他於廣州揮筆寫下了著名的篇章《介紹一個合作社》。6月1日,在中共中央理論刊物《紅旗》創刊號首篇位置上發表之後,立即在全國引起了震動,應舉社一時間成了社會輿論的熱點,封丘縣一夜爆紅,享譽大江南北,崔希彥,這個封丘的農民,也被全國人民所認識。
應舉農業合作社位於封丘縣城西部,全社有204戶,1074口人,這裡常年遭受自然災害,多數農民外出逃荒。1956年以來,應舉社在社長崔希彥、支部書記崔若谷帶領下,擺脫了貧困,並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
1958年5月,崔希彥到北京參加第四次全國民政工作會議,北京許多單位紛紛邀他去作報告。演講中,崔希彥口若懸河,出語不俗,三言兩語就能把人們的熱情點燃起來。聽眾鼓掌、歡呼、寫條子,說「崔希彥的報告使我們看到了新人的成長,看到了勞動農民的智慧和光芒」。在北京大學,數以萬計的聽眾冒雨聆聽崔希彥的演講直到凌晨一點。當崔希彥離開時,人們潮水般地圍上去,爭相一睹這個來自河南充滿智慧的農民的風采。
報告這麼受歡迎,崔希彥做夢也想不到。他文化水平不高,只上過三年私塾。後因生活所迫,到開封相國寺學說書。他天資聰穎,現炒熱賣,結果卻技高一籌,語驚四座。
崔希彥在京城的走紅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6月14 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崔希彥,同去的還有內務部救濟司長熊天荊、河南民政廳長施德生、封丘縣長張劍南。 毛主席同崔希彥等人握手,又給大家沏茶、遞煙。「你在政協那個報告我看了,作得好啊。」毛主席對崔希彥說,「你用你們應舉社的實際,給那些大知識分子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1958年,中國剛有電視。毛主席正是通過這最現代化的宣傳工具,看到這精彩一幕的。
「其實,我沒讀過幾年書。」崔希彥說,「論學問,那天下邊坐的,都是我的老師。」
「不。」毛主席道,「你很有智慧。你的話,講得很好么。」
毛主席接著問封丘縣長張劍南: 「應舉社那篇報告是誰寫的?」張劍南回答說是封丘縣委第一書記韓鴻緒寫的。毛主席轉而問崔希彥:「你們合作社,為什麼叫應舉社?」崔希彥回答: 「我們村裡過去出了一名文舉人,這個舉人同一般的舉人不一樣,他不剝削他人,靠自力更生 維持生活。我們的合作社也是靠自 力更生渡荒的,所以就叫應舉。」
毛主席聽得笑起來:「很有意思。你們推舉的是你們村裡過去的那個文舉人,我推舉的是你們應舉 社。應舉,就應舉,顧名思義,咱們都在舉薦一種應該舉薦的精神,崔社長,你說對不對呀?」
「對,對。」崔希彥回答說。大家不約而同笑 起來。
毛主席又問:「應舉的小麥,每畝收了多少?」
「估產量是每畝150斤。」崔希彥坐在毛主席的對 面,有問必答。
毛主席掐指算了一下: 「你們計劃全年畝產800斤,而小麥只能 收150斤,還差600多斤,今年是不是有把握實現畝產800斤的計劃?」
「完全有把握。」崔希彥滿懷信心。
「都有哪些保證增產的條件?」毛主席繼續追問。
「第一,我們合作社已經實現了水利化。去冬今春,我們完成了 8萬土方的水利工程,修了110條 灌溉渠道,能引黃河水,澆全社所 有的土地。」
「對,算一個條件。」毛主席在筆記本上記了下來。
「第二,今年積肥大量增加,過去每畝地只施肥兩千斤,今年每畝施肥4萬斤。第三,把低產作物改為高產作物,今年我們社改種2830畝水稻,種800畝紅薯,種200畝棉 花,種186畝雜糧,50畝花(棉花)。」
「紅薯是個寶哇。它很好吃,我很愛吃。最好以後在每人糧食中配給一部分紅薯。」
崔希彥點點頭,又接著說:「第四,我們合作社的每一個 人千勁都很大,我們的生活現在雖然還不富裕,但每個人都認識到,要改變窮困面貌,只有加油干。」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 毛主席稱讚說。
「還有第五個條件,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崔希彥加重了語 氣。
「講。」毛主席埋頭記錄,點滴不漏。
「毛主席不久前在《紅旗》雜誌上向全國人民介紹了我們社。今天,毛主席又親自接見我們,給了我們寶貴指示,我回去一轉達,毛主席的指示就會變成我們增產的力 量。全體社員的幹勁就會更大,畝產就會再提高。」
毛主席站了起來,走到崔希彥跟前,說:「好哇,你們這五個條件很對呀。」他坐回他的位置,習慣地將一支煙折為兩段,點燃後,對崔希彥說:「要戒驕戒躁,幹部和群眾要緊密團結,要把紅旗永遠插在你們社裡,讓紅旗越插越高。」
崔希彥表示,一定要牢記主席的話。
「你們合作社的交通方便不方便?」毛主席又問。
「應舉在新鄉正東50公里,交通很方便。在新鄉下火車後,有汽車直通我們合作社,周圍的公路也四通八達。」崔希彥回答。
「好。」毛主席道:「再過些日子,有時間的話,我會到你們社去看看。」
「我們應舉社的全體社員都盼著這一天呢。」崔希彥激動地說。
毛主席若有所思地說: 「你們過去是一個窮社,經過幾年的努力,就改變了面貌。照這樣下去, 再過幾年,你們還會更好。」崔希彥告訴主席,這些成績都是由於黨 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才取得的。」
「不,不。」毛主席搖搖手,「這是由於你們合作社的全 體社員共同努 力才取得的。全國的事情要辦好,就要依靠全國6億人民的努力。」 接著,毛主席又為在座 的各位描繪出一幅幸福的生活圖景: 「如果能有應舉社這樣的速度和幹勁,不要很久,全國每人每年就可以平均有糧食1000斤(其中人吃600斤,其它留作儲備糧、 種籽和餵豬),100斤豬肉,20斤油,20斤棉花。這樣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會大大提高了。」
這時,崔希彥想起原來約定的會見時間早已超過了,就 有告辭的意思,說:「主席,你累了,我們該回去了。」
「不,不,」毛主席毫無倦意,興緻盎然,「坐會兒,再坐會兒嘛。再說,一直咱倆談話,也不能讓他們涼著呀!」 這時,秘書走過來,提醒主席,民政會議上開飯的時間到了,如果再晚的話,客人回去就趕不上吃飯了。
「不回去了。」毛主席說,「今天就在這兒吃,民以食為天,我請他們就是來吃飯的。走,吃飯。」
能在毛主席家吃飯,能被毛主席留下吃飯,這是大家萬萬沒有想到的。餐桌上飯菜已經擺好了。毛主席進屋就給全家人介紹: 「這就是我在《紅旗》雜誌上介紹的那個合 作社——應舉社的社長崔希彥同志。」
毛主席話音剛落,早有準備的李敏、李訥就一下子想把崔希彥抬起來,二人力量不夠,站在一旁的毛遠新也來幫忙。這飯前獨特的歡迎儀式,著實把崔希彥嚇了一跳。
這時,江青走過來說:「行了,快把崔社長放下。」然後對崔希彥說:「崔社長,你該感到榮幸,這是我們家來客時的最高禮節。」
「榮幸,榮幸。」禮節的獨特與隆重,使得崔希彥除了「榮幸」,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字眼兒。
毛主席和李敏、李訥、毛遠新在一起
接著,毛主席將自己的家人一一介紹給大家。毛主席指著李敏、李訥說:「這是我的兩個女兒,她們都在讀書。」介紹毛遠新時,毛主席說:「這是我的侄子,是我弟弟毛澤民的孩子。我們弟兄三個,有兩個被國民黨殺害了。」最後是江青,毛主席笑著說:「她就是我的愛人。」江青衣著素樸,完全是一個家庭主婦。
餐桌是圓的,毛主席一進屋就坐在靠近門口的位置上,不再挪動。留下中間迎著門口的位置,但誰也不去坐。大家推來讓去,最後毛主席發話,讓保姆坐在了那裡。
桌上的膳食並不複雜,一盆清燉雞,一碗紅燒肉,一盤炒苦瓜,還有炒雞蛋和炒青椒等。江青破例,親自掌廚,以表示她對農民的尊敬和愛心。江青原先將毛主席愛吃的苦瓜,擺放在毛主席習慣坐的面對門口的正位上。然而,今天毛主席沒坐正位,於是,江青不得不將擺放好的盤子重新調整。
席間,毛主席不斷為大家夾菜。毛主席將一塊紅燒肉夾進身邊崔希彥的碗里,說:「農民愛吃肉,要多吃肉。」而毛主席吃的最多的是比青豆角還小的辣椒和一盤苦瓜。他拿苦瓜讓崔希彥吃,崔希彥不敢問津。膽子大的張劍南嘗了,立即把臉拉成真正的苦瓜,但又不好當眾人的面吐掉。
毛主席問:「味道怎麼樣?」張劍南不好掃大家的興,說:「還可以,還可以。」一句話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拘謹已經打破。江青不斷地為大家添菜加湯,李敏、李訥則向崔希彥問這問那,氣氛漸趨熱烈。毛主席對江青說:「你應該向農民學習。」毛主席還告訴崔希彥,他打算把李敏、李訥放到應舉去勞動鍛煉。
飯畢,毛主席讓保姆端出一盤蘋果。崔希彥沒捨得吃,而是帶回一個作紀念。這蘋果曾經掛在應舉社的屋子裡,被人們觀瞻了許久。
崔希彥滿載盛譽從北京歸來,他向全體幹部和社員激動地敘述幸福見到毛主席的詳細情況,並拿著從毛主席家裡帶來的一個蘋果給大家觀看。崔希彥傳達了毛主席對應舉人民的親切教導:「要戒驕戒躁,幹部和群眾要緊密團結,要把紅旗永遠插到你們社裡,讓紅旗越插越高。」為了讓全村人永遠記住這段光榮的歷史,他們把《介紹一個合作社》書寫於村中央的牆壁上,作為教育、鞭策、激勵幹部和社員奮勇前進的動力。
根據孫興《新中國毛主席的第一個農民朋友——崔希彥》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