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絕後」的介紹信,點畫如長槍大戟,勝過千軍萬馬

2021年09月15日23:49:13 歷史 1974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封特殊的介紹信,這封介紹信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它代表著中國邁向世界的第一步,可謂是空前絕後的介紹信,這封介紹信的內容是:

「茲介紹王稼祥同志給你。王稼祥同志到蘇聯的任務,除擔任我國駐蘇大使、並以我國外交部副部長資格兼管對東歐各新民主國家的一般外交事務外,同時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資格(他是我黨的中央委員),和你及聯共中央接洽有關兩黨之間的事務……」

「空前絕後」的介紹信,點畫如長槍大戟,勝過千軍萬馬 - 天天要聞

1949年10月20日,新中國第一位駐外使節、中國駐蘇聯大使王稼祥離京赴任,新中國的外交官從此邁向世界。據原外交部檔案館館長廉正保介紹,主席親自給赴任大使寫介紹信,這在中國外交史上也是「唯一的一次」。

根據王稼祥夫人朱仲麗回憶,當時他們沒有護照,就帶著這封特殊的介紹信乘坐著專列,一路綠燈,沒有任何關卡就來到了莫斯科。

「空前絕後」的介紹信,點畫如長槍大戟,勝過千軍萬馬 - 天天要聞

因為從王稼祥被任命到啟程赴任,只有短短15天時間,工作人員根本來不及辦護照,為了行程方便,外交部辦公廳專門就此事照會蘇聯駐華使館,並請蘇方在沿途海關給予他們與持外交護照者所享受的同等待遇。這才創造了新中國外交史上第一個帶著介紹信赴任的外交大使。

「空前絕後」的介紹信,點畫如長槍大戟,勝過千軍萬馬 - 天天要聞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張特殊的介紹信,相比主席其它的筆跡,這張書作就顯得有點「工整」了,氣勢上也內斂很多,在布局上,也以傳統為本,行就是行,很是整齊,這一點似乎也顛覆了我們的審美和想像。雖然「整齊」很多,還是壓不住奔放的「草」勢,點畫如長槍大戟,劍氣逼人,感覺有種不可侵犯的威嚴在裡面,隱隱覺得有種立馬要殺將出紙面的感覺。

有人說書法只有專業人士能夠欣賞,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專業人士和普通人的書法審美是偏離的,唯有主席的字,即使是一個白丁,也能感受到主席內心的山河壯麗,感受到一股澎湃的力量。

「空前絕後」的介紹信,點畫如長槍大戟,勝過千軍萬馬 - 天天要聞

斯大林看到這封介紹信的時候估計也被被震撼住,所以他「破例」用絕無僅有的高規格接儀式迎接王稼祥一行人,這讓捷克駐蘇聯使館參贊施泰芳格外眼紅,感嘆:「我在莫斯科工作了4年,還是頭一次見到這樣隆重的歡迎儀式。外國使團中,凡與中國締結外交關係國家或由大使或由代辦到站歡迎,此實為空前未有之盛典。」

一封介紹信勝過千軍萬馬,這就是主席書法的力量,相信這也是空前絕後的一封介紹信了。

網友們喜歡主席的書法嗎?請在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我們互相討論。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 天天要聞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琉球不該屬於日本!」中國將領一句隨口拋出的話,瞬間讓日本上下炸開了鍋。這話聽著平淡,可威力不亞於扔了顆輿論炸彈。日本急了,網友怒了,連官員都坐不住了。琉球這塊小島,背後藏著什麼秘密?將領的驚人發言一名中國退役將領在某次東亞安全會議上,淡淡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 天天要聞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錫金國王下令升起五星紅旗,宣布加入中國!」——1975年4月10日,這條消息短暫傳出,震驚周邊國家。然而,僅三小時後,印度軍隊開進錫金首都甘托克,這場「中國夢」瞬間破滅。錫金,這個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如此決定?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聞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國人的錢,我們想要,可又怕他們把島『吞』了。」庫頁島一位漁民的話,透著點無奈。曾經的中國東北寶地,如今成了俄羅斯的「後院」,島上資源多得能閃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卻緊巴巴。面對中國伸來的橄欖枝,他們既眼饞又犯怵。嚴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饒的
山河壯歌丨發「中國抗戰第一聲」  擔抗日救亡之重任 - 天天要聞

山河壯歌丨發「中國抗戰第一聲」 擔抗日救亡之重任

央廣網北京7月1日消息(總台記者王東宇 齊莉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國主義在瀋陽北大營附近製造了柳條湖事件,悍然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並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1年9月19日清晨,瀋陽小西邊門附近,一...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 天天要聞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鐵嶺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從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來曾在東北求學3年,這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946年9月,已經成為黨的重要領袖人物的周恩來在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個人的求學和成長經歷時說:「12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