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人物】廉潔公正「包青天」——包拯在肇慶

2021年09月11日19:23:08 歷史 1257

包拯,字希仁,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曾任天章閣待制, 授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 後世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肇慶人物】廉潔公正「包青天」——包拯在肇慶 - 天天要聞

包拯畫像 (肇慶市地方志辦供圖)

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考取進士,授大理評事,知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由於父母年事已高,不願意隨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棄官職,留在家裡,侍候父母。父母去世後,繼續守孝至期滿,才重新為官。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轉任端州(今肇慶市端州區、高要區)知軍州事。

【肇慶人物】廉潔公正「包青天」——包拯在肇慶 - 天天要聞

包公祠 (練新 攝)

上任端州之初,包拯作《書端州郡齋壁》詩,詩云:「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這首明志詩宣示了包拯高尚的政治理念和清正的操守準則,是包拯唯一存世詩作。

包拯在端州任職3年,體察民情,關注民生。在州署內增建清心堂、節堂、宅生堂、枕書堂、洗硯池、菊圃等。在城中建立廣濟倉[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改名豐濟倉],以備饑荒。建崧台驛於城西以利交通和傳遞公文書信。建星岩書院於寶月台,為肇慶創立書院之始。另於城西建文昌宮、城東建寶光寺。

端州人從前飲用西江水,常患病。包拯來後,教民打了七口井。一在州治內,一在西嶽廟旁,一在學前街南,一在分司巷口,一在廣濟倉右,一在城北門左,一在主帥堂前(據明代董源《義井記》)。

【肇慶人物】廉潔公正「包青天」——包拯在肇慶 - 天天要聞

三聯巷包公井(練新 攝)

《宋史·包拯傳》載:「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方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肇慶出產的端硯品質優良,是朝貢之物,此前的知府都趁著進貢的機會,斂取進貢數目幾十倍的端硯,來贈送給當朝權貴,謀取私利。包拯上任之後,一改陋習,命令按貢數徵收,決不多收一方,執政期間沒拿一方硯台回家。

傳說,包拯離任時,船到羚羊峽,忽然烏雲密布,波濤洶湧。包拯感到事有蹊蹺,經查問,原來是手下人私自代收了地方紳士贈送的一方端硯。一怒之下,包拯擲硯於江中,霎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傳說中的包拯擲硯處,後來隆起了一塊陸洲,也就是今天的硯洲島。雖只是傳說附會,卻也能由此看出肇慶人民對包拯的不舍與愛戴。

肇慶民間還流傳著包公收妖、鎖妖井等傳說。七星岩石室洞東壁現存包拯題名石刻,是包拯唯一存世手跡。今安徽省合肥市包孝肅公祠有「正直遺型傳稗史,清忠初績著端州」楹聯,稱其一生業績名聲實由端州開始。肇慶人民為紀念包拯,興建了包公祠、包公樓、包公文化園。包拯留下的清廉之風,仍然影響著肇慶一方水土.

【肇慶人物】廉潔公正「包青天」——包拯在肇慶 - 天天要聞

三聯巷包公井(練新 攝)

【肇慶人物】廉潔公正「包青天」——包拯在肇慶 - 天天要聞

米倉巷內的包公井 (肇慶市地方志辦 供)


來源 方誌廣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太平天國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太平天國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農民戰爭,其破壞性與複雜性毋庸置疑。然而,在沉重的代價背後,它對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
地震不斷 日本吐噶喇列島部分島民離島避難 - 天天要聞

地震不斷 日本吐噶喇列島部分島民離島避難

自6月21日以來,位於日本西南部的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動頻繁,截至7月3日已累計監測到上千次有感地震。吐噶喇列島惡石島的部分島民4日上午乘船前往島外避難。 據日本廣播協會4....
G7爆單何小鵬攤牌,智駕我就是中國第一 - 天天要聞

G7爆單何小鵬攤牌,智駕我就是中國第一

「我對小鵬的智駕很有信心,一定是中國一,行業最強!」7月3日,何小鵬在G7發布會上語驚四座,直接攤牌了。但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何小鵬又定了一個「規矩」——2000TOPS算力,以後就是20萬車的標配。通俗一點說,就是以後友商如果沒有2000TOPS,就別再腆著臉吹智駕了。所以G7發布會主題被命名為「跨時代」,而且幾乎全程對標...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 天天要聞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近日一段貴州榕江搶險一線的視頻讓無數網友淚目這個背影被稱為巷道里的「中國脊樑」這名只留下背影的戰士被找到了!他叫馬東昇是武警貴州總隊的一名戰士7月1日武警貴州總隊官兵深入貴州榕江縣城的小區、巷道清淤排障馬東昇所在的任務地點在一處巷道內那裡地勢低洼、空間狹小還有一段長約25米、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憶當時巷...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